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革命精神密钥探究

来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e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辉煌业绩显示了创造奇迹的巨大能量,党史学习教育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这个时代追问有着历史源头,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说到底是一个探寻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的底蕴问题.百年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十个方面的出色表现形成了“能了什么”的事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时间和意义空间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各种革命精神不管反映什么样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实践场景,都具有超越时间、地点和情况的永恒价值.革命精神基本因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决定意义.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革命精神提供了党员、干部言行举止的规范,形成了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续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卷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社区善治是社会善治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家全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然而,以“消蚀的社区”、“冷漠的个体”及“公共性迷思”为表征的共同体困境,成为我国社区治理范式中的现实瓶颈.因而建立超越“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二元对立、兼顾“公共性”与“主体性”的社会理性,是破解当前社区治理共同体困境的关键密码.在社会理性视角下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社区实现路径.
两项二孩生育政策在育龄人口生育子女数量上的具体目标并不明确.面对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近年来全国人口出生状况的客观现实,应及时厘清“全面两孩”政策在育龄人口生育子女数量上的具体目标,并将政策的提法和态度由目前的“允许”生两个转变为“提倡”生两个.在思想认识上,要正确看待目前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现状,改变以往控制人口政策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特别是要认识到现在不仅“物不是”,而且“人已非”.同时,在放开三孩政策开始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人口出生率,应将重点放在支持和鼓励育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上.
中国共产党百年强国之路彰显着鲜明的价值立场,集中关涉生存与发展两大价值命题.具体来看,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生存价值命题的核心要义表现为从“民族持存”到“总体安全”的动态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价值命题的核心要义呈现了从“经济发展”到“共同富裕”的样态转换.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强国之路的两大价值命题处于深度融合的新样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生存与发展两大价值命题的新走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是党中央“三农”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执行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用重大.建党百年来,针对农村不同时期面临的工作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历了初步确立、曲折发展、恢复调适以及全面深化四个阶段,不同阶段之间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党的农村工作百年发展历程中,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遵循正确的方针路线、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制度建设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经验.
在中国语境下,城市治理与区域治理通常是彼此割裂的.西柏坡会议确定城市发展的优先性,基于政治优先、资源集聚等优势,城市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治理机制,也形成了区域性的治理高地.20世纪80年代市领导县体制实施以后,城市治理开始进入市域治理时期.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城市治理在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积极推进,完成了市域治理向区域治理的创新扩散.随着技术与制度的完善,作为城市治理到区域治理中间环节的市域治理成为消除城乡不平等和区域不平等的核心环节;同时,城市治理机制的区域扩散表明,城市、市域、区域治理并不截然分离,而是一个逐
单阶段行政行为与多阶段行政行为是德国行政行为的一种基本分类形态.近年来,在我国行政审判中多阶段行政行为作为概念工具在个案解释中被频繁使用.多阶段行政行为的要素包括一个或多个其他机关的参与行为、多个程序阶段以及一个具有外部效力的最终行政行为.建议根据多阶段行政行为的法律构造,以参与行为的效力和事务管辖权为基准,确立分阶段的救济模式.同时,在审理多阶段行政行为时,应权衡个人权利保护和法安定性之间的关系,有限度地认可参与行为的违法性继承.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国家治理的全面领导,中国国家治理“强党—强治”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逐步深入:一是政治建党明确国家治理方向;二是理论强党创新国家治理理念;三是制度治党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四是正风肃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五是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国家治理法治化.持之以恒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章太炎的“群独”思想蕴含着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在群独理论的建构中,他以互释的方式阐释“群”与“独”的概念,辩证地指出“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在此,他解构了传统群独对立的二元模式,建构了群独融通合一的大独观与大群观.章太炎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原则,但在“不齐而齐”的本体原则与“各是其是”的秩序理想的阐释下,价值原则最终导向了群体,体现出其“群独”思想中个体与群体同向性的理论旨归.在全球化视域下,在共生原则的支配下,章太炎的“群独”理论可为当今时代思考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思
达尔拓展了民主的自治权利,以自治权利的优先性预设为民主找到了一个内在的本体论基础,重塑了民主主体的价值.同时,达尔把民主自治价值优先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领域.达尔对民主自治价值的拓展,重塑了民主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自治权利的优先性预设存在逻辑论证上的障碍,以自治权利及其附带的民主的普适标准统摄相互冲突的领域最终偏离了多元主义的背景.
自媒体上频繁发生的各种带有批判性的网络刷屏,其本质是在虚拟空间聚集起来的集体情感,也就是异常事件所暴露的有限危机经网络传播而引发的群体性焦虑.但是,网络刷屏所表达的群体性焦虑并不是一种原生心态,而是由虚拟整合“制造”出来的大众心理,其生成根源在于虚拟整合跨时空的建构性.作为一种被“制造”出来的社会心理状况,群体性焦虑实际上是平台型社会生产结构的产物.平台对外和对内的双向技术赋权,形成了以正向反馈和循环性积累为基本特征的自我增强机制.以充分传播和密集涌现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刷屏,正是这种自我增强机制所释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