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几个问题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ander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愈之给《博览群书》创刊号题词:“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为青少年题词:“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冯牧撰文时将冰心的题词改为:“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此类题词都是至理名言,它们蕴含丰富,发人深思,启人心智。关于读书,许多专家、学者等,写了不少随笔杂感、心得体会、序言跋文,讲了不少动人故事,辑了不少轶闻趣事,这些宝贵资料,是一笔值得研讨的学术财富。本文以这类资料为基础,结合本人读书的经验和思考,就读书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梳理、评析、综合,以此抛砖引玉,并以此与广大读者做些提纲挈领的商探。
  
  (一)读书的涵义
  关于“读书”的解释:查《说文解字》、《词海》、《词源》,“读”有二义:1.念诵;2.阅看。“书”有一义:装订成册的著作。合起来“读书”则为念诵或看阅书籍。关于“读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释为:出声或不出声地念书,并理解其意义。现代一般理解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语)上列解释,可以说是传统的一般的解释,其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进一步而言,若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解释“读书”的涵义,则要应用现代解释学的基本理论。这要抓住三个重要层面:“书”要理解为一切书籍和文章,包括网络语言、手机文学;“读”要理解为粗读、略读、细读、精读、攻读、诵读等多种方式;“读书”要理解并落实为科学地合理地解读一切文本,即解读其义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度”。应该说,这是当代对“读书”的全新解释。
  
  (二)读书的目的
  读书,为了什么?对此很多专家学者曾做过简明扼要的概括。例如:鲁迅说,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二是嗜好的读书。廖沫沙以为有两种读法:有目的、无目的。钱歌川认为有欣赏的和研究的两种。孙观汉曾评析了两种读书目的:做官和做人。孙观汉还谈及读书的最后的目的——追求真正的快乐。景克宁则指出,读书是为了获取科学真理,为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凡此概括,无不明显地不同程度地打着时代烙印,带着专业色彩,透着价值气息,浸着人生真谛。
  说实在的,谁也无法一下说清说准读书的目的。因为它是个极富时代特征和文化色彩的话题,是个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人都需讲的话题,是个所有的读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但是,我们可以概括几层,往清楚里说说读书的目的。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彰显时代精神,根据以人为本思想,读书人追求的目的应该是:第一,追求真理,获取真理,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第二,追求道德、知识和能力,在从事的事业中,立德、立功、立业;第三,追求“书香”,让人生与书香亲密结缘,使人生充满读书乐,散发书香气。
  关于读书与做官有必要多说几句。众所周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的集中体现,“读书做官”是古代教育思想训导的读书人的最大追求。那些受“官本位”思想熏陶的读书人认定,如宋真宗皇帝的《劝学文》所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①。因而,他们把读书当做做官与富贵的敲门砖,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对中外官吏史我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考察,往高端粗略地看,在古代中国,“几个书生万户侯”?又有几个书生是帝王家?放眼世界看,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近百年的历史上有几个总统是“科班”读书人?史实是,只有威尔逊总统,其余杜鲁门、罗斯福、卡特、雷根、林肯等都不是“科班”读书人!②若从读书与做官与富贵的关系看,其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且富贵者,在中外官吏史上难以计数,这是无法回避的不争史实。但是,做官不应定为读书的唯一目的,甚至是目的,若为目的,那是极端功利主义的,极端有害的!在历史上,反为“读书做官论”所害的骇人听闻的例子还少吗?
  
  (三)读书的意义
  读书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有什么价值?总的来说,读书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是人们的共识。我们先来鉴赏读书人的下列比喻吧:书籍是阳光、雨露、空气;书籍是恩师、良友、恋人;书籍是营养品、面包、阶梯;书籍是千里眼、顺风耳、望远镜;书籍是宝库、结晶、摇篮……这一系列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比喻,会形象地引领人们去体认读书的意义。简括之,关于读书的意义可概括为下列三层:书是科学知识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读书会使民族强盛,国家繁荣,文明传承,人类进步;书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打开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因此,读书会使有志者实现梦想,成就事业,成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书是良师、益友、恋人,因此,读书养成好习惯,与书结缘,与书结交,与书为伴,会修身养性,陶冶人格,会使生活富有情趣,充满快乐,隐含福气,会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③变为“面目可亲”、“语言有味”,并散发“书香”气,洋溢“气质美”。
  在这里,对几种说法必须进一步鉴别。“开卷有益”说。把书分为“香花”与“毒草”的二元分类,现在看来是简单的,机械的。但姑且以此划分而论,只要善于吸收并消化其中的真善美,才会有益。“人生识字糊涂始”说。从书的功用的好与坏两面看,这种说法具有警示性质。但只要读书时尽力缩小虚构与现实、知识与实践、书本与功用等之间的距离,就会“人生读书聪明始”。“书能利人,也能祸人”说。这也体现着两点论。“利人”不用多说,“祸人”,似有二义:祸害他人,祸害自己。这类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屡见不鲜,如秦桧、袁世凯、汪精卫、陈水扁、尼古森之流。“祸人”是不会禁绝的。但相信“祸人”与“利人”相比较,“利人”永远是主流;不然,社会历史无法发展。
  综前而言,“读书的目的”与“读书的意义”实际上是一回事,所论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着眼点、侧重点不同而已。如此分论,有利于从俗从众,有利于条分缕析地比较与深化。
  
  (四)读书的条件
  读书的条件,并非无关紧要,它关系到读书的成效,甚至关系到国家兴衰。读书的条件,究竟要哪些?简言之,要具备主客观条件:客观的环境条件和主观的内在条件。
  以社会环境而论。大而言之,若身处亡国、乱世,如上世纪我国的军阀混战时期,则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人们哪有读书的心境和条件?社会呈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若身处治世、盛世,如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则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人们就有读书的好心情和完备条件,社会上呈现全民读书的热潮。小而言之,在某些特殊的历史年代,如秦始皇焚书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由于当时施行文化专制主义,禁书、焚书,致使文化遭殃,读书无用,文祸丛生,身处如此残酷的年代,人们怎能安坐,专心读书?自然,面对逆境或困境,为拯救民族、国家的崇高的理想,为学术的独立自由发展而发愤读书的群体和个人,也可以举出许多,如延安鲁艺、西南联大等,如老舍、季羡林、胡风等。
  以家庭条件而论。红学专家俞平伯先生的家境,无人与之相比,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他生长于书香门第,曾祖俞樾(曲园)先生是清末大学者,父陛云(阶青)先生是探花,外家杭州许氏是名门,母亦工词曲”④。因此,俞平伯先生童年亲受曲园老人启蒙,16岁就离开杭州去上北京大学,后又游学欧美。可见俞平伯先生的读书、发展、成功,得到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若仅从功成名就的读书人来看,具备如此优越条件者,毕竟是极少数。那些家境贫寒者,只要志气不灭,发奋图强,仍能读出出息,成为有所作为的人,甚至成为人们敬仰、学习的榜样。古今中外穷孩子攀上高塔的杰出成功者,如明代著名画家王冕、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著名华裔修辞学家郑子瑜等,不计其数。
  以主观条件而论。主观条件指主观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前者如天分、体质、遗传等,后者如感知、情感、意志、态度等。这里先谈读书人比较关心的两个因素:天分和毅力。人的天分,我们承认有差异,即智商有高低,但它只是决定读书成效的重要因素,绝不是决定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只要承认差异,决心改变差异,勤奋好学,同样会取得成就,甚至超过高智商者取得的成就。由“反映迟钝的孩子”成为名震京城的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左思,由“笨学生”成为名扬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由“不会有出息”的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都是最典型的例证。再说毅力。毅力就是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的精神。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座名铭为:“读书要有毅力,科研要有毅力,否则你将一事无成。”两位大家的名言和成就,对毅力的重要性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读书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是决定读书成效的不可否认的甚至不可轻视的条件。若两者相比较,内因——主观条件,是决定因素;外因——客观条件是重要条件。这样看待,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的原理的。
  
  (五)读书的态度
  人们不禁要问,读书还要讲究态度?是的,要明确并解决态度问题,不然,读书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态度,是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对读书的看法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就是人们的读书态度。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主要论析四对态度:
  1.喜爱与乏味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有位日本朋友问他:你是一个伟人,你平常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坦诚地说:我平生有两大喜爱:一是书,二是女人。⑤如果人们对书如此喜爱,把读书看成生命享受,就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变成“书迷”、“书痴”,甚至跟书相恋相伴,甚至于把自己“嫁给”书。有了这样的“痴情”和“挚爱”,就能确立正确的“读书苦乐观”,即使“寒窗夜读”伴终生,即使“泛游书海苦作舟”,即使采用古人苦读的追月法、刺骨法以及丫头监读法,即使因书遭受横祸,也是“其乐无穷”。不然,即使“红袖添香夜读书”,也无乐趣可言也。固然,兴趣对读书的乐趣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把兴趣强调过头。原因有二:其一,兴趣这种“意向”的倾向性可以在实践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对原先并不感兴趣的,接触多了,就会被其魅力熏染,兴趣就会发生从无到有、从淡到浓的迁移,并在其领域获得成功。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弃医从文、著名诗人艾青弃画学文的经历,⑥就是最好的说明。其二,兴趣会随着学习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生活中,因工作任务、专业方向等的改变,常引起人们的读书范围和内容的改变,这时候,当兴趣与目的发生矛盾时,许多使命感、责任感比较强的人,就会主动积极地适应改变,自觉培养新的读书兴趣,并在其领域有所作为。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勿需赘举。
  读书乏味与读书有味形成鲜明对立。读书乏味有多种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看书就头疼,书似乎成了冤家对头;看书时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放下书就来精神,如释重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清,读书的目的性不强,也不想有所作为。显然,这种读书状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距十万八千里,应当尽力改变。
  2.勤奋与懒惰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就读书而言,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不畏劳苦”改换成“不畏勤奋”,同样是句精彩的至理名言。因为“勤奋”与“劳苦”,水乳交融,无法分离。“勤奋”的价值还有一点值得强调,这就是“勤能补拙”。古语说得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马克思的女儿曾经问他:“你最喜爱的工作是什么?”马克思回答说:“做一个蛀书虫。”马克思的确是一个极端勤奋的“蛀书虫”。他为写划时代的理论巨著《资本论》,曾读过1500多种书,并一一做了读书摘要,仅在1861—1863年这两年间,他在大英博物馆摘记的材料,就写了23个笔记本。⑦这是一个具有一箭多雕功能的论辩例证。勤奋读书,就要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于抄录,勤写提要、心得、笔记,勤做卡片,做到四勤:眼、口、心、手齐勤。还要把勤奋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就会“积久而成学”。历史学名著《日知录》就是顾炎武集他大半生札记的结晶。
  懒惰与勤奋形成鲜明对立。懒惰是读书的大敌。书籍对于懒惰的人是一堆废纸。懒惰往往跟目无大志、自暴自弃连在一起。惰性,如同幽灵,时刻会侵扰意志不坚定者。只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懒惰就会消声匿迹,不会兴风作浪。
  3、认真与随意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以读书而言,认真,如同原子核一样,蕴藏着感知、情感、意志、想象、联想等的巨大能量,因此,有了认真精神,读书就能开出智能的花朵,结出学问的果实,累积起科学的高峰,举例来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耗时10年;司马迁撰写《史记》,费时18年;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马克思撰写《资本论》,耗时40年;歌德创作《浮士德》呕心沥血60载,⑧……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高峰”不就是用“认真”蓄积的潜能逐日逐月逐年地积累的吗?这些令人钦佩的座座科学高峰不就是用“认真”焕发的潜能逐日逐月逐年地铸就的吗?
  随意或随便与认真,基本上形成对立。随意派读书,其特点是断断续续,翻翻拣拣,东鳞西爪地取,丢丢撒撒地抛。这种读书态度也不是一无所获,也有可取之处。老年人如果为了消闲,为了享受自由乐趣,可以如此潇洒地读书。青壮年应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宜经常采取这样的随随便便的态度。如此读书,费时少功,甚至无功。
  总之,读书,不应走马观花,而应下马观花;不应囫囵吞书,而应细嚼慢咽;不应只读皮毛,而应深入骨髓;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消化吸收。
  4、批判与信从
  学者陈四益认为,前人读书有两种读法:站着读与跪着读。所谓站着读,就是跟圣贤书和准圣贤书,平等对话,不唯书是从;所谓跪着读,就是将圣贤书和准圣贤书,奉为圭臬,唯书是从。前人很多是跪着读。⑨显而易见,我们应当赞成站着读,反对跪着读。站着读,首先,要挺起独立的脊梁;其次,要以批评或批判的眼光审读。即使对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持久影响力的各类经典,也要历史地辩证地去研读。不然,误读是难免的。学者刘梦溪曾举过一个十分恰当而重要的误读儒学的例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外的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还有的把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在中国儒家就是传统。对传统儒学的误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违反辩证法,因强调儒学、复兴儒学不当引起了偏执;二是违背历史观点,把思想文化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⑩跪着读就会丧失独立精神,不做书主,甘做书奴,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变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如果这样的话,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借用鲁迅所讲的印度的寓言故事,姑且换个角度,以此说明丧失独立意识的可悲可叹: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去出卖。货卖完了回家,孩子骑着驴,老翁跟着走。路人看见,责备小孩,说他不懂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俩便换了个位,旁人见了,又说老人狠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桥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俩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书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不骑。这时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一个办法了,我们俩人抬着驴子走吧!{11}
  
  参考文献
  {1}{11}邓九平《谈读书》(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3,218,164.
  {2}{4}邓九平《谈读书》(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3,435,502.
  {3}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见《谈读书》(上),96,102,217,219.
  {5}{9}{10}邓九平《谈读书》(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3,1038,867—869,881—883.
  {6}{7}刘国生《北大名师告诉你——这样学习最有效》大众出版社,2005.5,73,225,141.
其他文献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最高峰海拔297米,总面积8平方公里,是国内外闻名的风光名胜之地。大门有一名联曰:“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兴大麓;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由原
近年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的特异性病毒受体、病毒基因组的特定序列和编码的产物等决定了病毒的嗜神经性和神经毒力,免疫因素在H
圣旨,作为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无论措辞还是格式,都是严肃而生硬的。可是,偏偏出现了一个另类——这道特殊的圣旨有着谜一样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动容的儿女情
特种手榴弹M42卵形发烟手榴弹该弹也称为Nb Eihgr 42发烟手榴弹,是为了解决M39发烟手榴弹体积和质量过大的问题而研制的一种小巧轻便的发烟手榴弹。它也是二战中德军最后定型
《政治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续)丁秀原5.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其原因在于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量相对增大(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量相
我们在影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军事伪装:头插枝叶脚捆花草瞒过敌人的视线,树旗扬尘冒充兵员众多,在铁桶中放鞭炮仿枪声雷声等。伴随着侦察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目标“发
T-64主战坦克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现代化改进,并在其底盘基础上研制了多种变型车,做到了物尽其用,并节省了研制经费和研制周期,为提高苏联陆军的战斗力作出了积极贡献。T-64
Patients with 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often have relatively low esophageal acid exposure and respond suboptimally to gastric acid suppressi o
为了有效地实施地面战术侦察,各国根据自身的军事需求和现代战场的作战特点改进或研制装甲侦察车。针对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侦察车防护不足、抗毁伤能力弱的缺点,美、英、
明朝年问,有位饱读诗书,准备进身仕途的文弱书生姓白名简。一年元宵灯市,到处火球喷薄.爆竹崩訇。彩灯百种千样:有的是飞鸿狡兔、虎豹虫鱼;有的是天孙织锦,龙女踏青。坐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