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转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uimin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家庭、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各行各业对数量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人才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寻求更加合理的計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04-01
  一、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模式单一
  现阶段,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没有根据社会需求采用分专业方向教学,培养不同出口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学校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实践意识差,能力弱,创新更是天方夜谭。远不能达到工作单位需求,失去了自身专业优势。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不够规范,缺少专业性指导,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使实习流于形式。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缺少沟通,缺少实习实践环节的考核与评价。
  (二)课程设置陈旧,缺少实践能力的考核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毕业生就业难,但用人单位招工也难,这是一个矛盾,直接的原因并不是人才过多,而是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究其原因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培养方案侧重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学习,实习、实践和实验课程课时少,而不是技能的应用型培养,没有从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出发。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相对偏少,在实践课中又没有完善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达标。
  (三)实践能力强的师资缺乏
  教师队伍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培养的毕业生偏知识学术型,缺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师对计算机本专业的需求不够了解,在国家需要复合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和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背景下,缺少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不完善是高师院校实现应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应用转型中的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完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
  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教学培养方案,改变只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偏重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付诸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创新创业导向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国家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在专业教育中开设相应的应用实践能力强求的课程,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培养“双师型”应用技能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校的转型的重中之重是师资队伍的转型,教师的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培养高层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由此,地方高师院校首先应制定较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在保证专业教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教师分批分方向的送到公司、企业学习培训。教师参与公司的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掌握先进的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其次,聘请企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工程师到学校教授实践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工程和项目研究实践,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以培养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四)合作育人培养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校企合作是实现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开展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实现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依托企业的优势,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开展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五)加强校内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建立合理的实践评价体系。
  总之,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计算机专业人才是高校的唯一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地方高校教学模式转型是势在必行的,改变原有的教学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与公司、企业合作,是应用型复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可行模式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应毅,叶传标,任凯.民办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三江高教,2012(1).
  [2]刘桂琴.浅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神州,2011(20).
  [3]罗将道,钟文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措施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
  [4]刘志兵,李敬.民办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之思考 [J].成人教育,2008(7).
其他文献
中美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日本用火箭发射监视卫星,印度试射潜射中程弹道导弹,伊朗送活猴上天,韩国第三次发射“罗老号”……围绕导弹(火箭)技术,各国俨然在上演你追我赶的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在落实化学实验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与探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其中也暴露出了不
在新课改中,教师提出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也在为这一n目标努力奋斗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班上学生从小接受的
本论文运用测量学、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探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客观性研究的必要性和依据,提出研究的框架设想,明确竞技武术套路比赛客观性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阐释竞技武术套
本文阐述了北京谱仪(BES)漂移室读出电子学逻辑控制和扇出电路的原理及技术性能,介绍了逻辑控制电路的系统校准和数据获取的两种工作方式。实验表明,它可有效地完成6834电子
脉冲棒驱动机构是脉冲堆上的一个关键性运动设备,是该堆在脉冲运行时的执行机构,稳态运行时可兼有补偿棒的运行职能。该机构采用气-电联合驱动。本文就该机构的设计原理、结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也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更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
生物学科对于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小学阶段并没有专门的生物学科,唯一与之相关联的是小学学习的“自然”课。而“自然”课却往往又包含
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定于2007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亮相。虽然距离展会开幕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博览会的规模之空前、参展企业阵容之强大、展品
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的内涵被深化,要求其与德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基于小学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对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