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称二谛思想探究

来源 :法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观学派,又名空宗,以阐扬“诸法毕竟空性”为宗旨,开宗鼻祖龙树著《中论》《七十空性论》等五部要论(五正理聚[1]),抉择深理,彰显诸法之实相,是空宗的根本论典.龙树虽善用遮诠的方法破斥他宗,但并不否定“利他的广大行”[2],而是在第一义谛的基础上来阐释、建立广大的方便行.这一思想为后学所承继和发扬,其中以“归谬论法派”[3]月称最具代表性,并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入中论》中.本文将以月称的著作为基础,对其“深观与广行菩萨道”的意涵、 “菩萨道与二谛”的关系等思想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月称观行相应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他文献
近些年学术界关于“和合”的起源和内涵已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讨论,远自商周时期甲骨文“和”“合”二字各自的本义,近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张立文先生“和合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乃至近几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和合”共处交往理念的提出,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诠释.简而言之,“和合”包含了以下思想要素:差异性,因为事物本身的不同才有和合的内在要求.和谐性,和谐是和合追求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期刊
自从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对宗教人士“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四个要求,南传佛教界以打造一支这样的队伍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rn这四项要求中,政治上靠得住,是宗教人士爱国爱教的根本体现.宗教上有造诣,是宗教教职人员体现本身宗教素养的基本要求.品德上能服众,是发挥宗教功能、引导信教群众的能力保证.关键时起作用,是教职人员综合素质的现实检验.
期刊
云门为禅宗“五叶”之一,在北宋鼎盛后,于南宋渐趋断绝.无疑,南北宋之交为此宗发展一大关捩.然在此之际,被列为第七代祖师的长芦崇信禅师,生平事迹载于诸灯录、僧史者却颇简.相比而言,记之最详者,乃宋释惟白所撰《建中靖国续灯录》,但对其生卒年月、住院传法经历、法语等仍疏阔含糊.至如《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皆仅列其名,而明人撰《续传灯录》,亦近全袭《建中靖国续灯录》,皆略于其事.为便进一步研究云门宗此段历史,今搜罗材料,依《建中靖国续灯录》本文,考释、补充其行迹如下.
期刊
一、南传佛教的基本历史脉络rn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随后向国外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三大佛教体系,即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若从使用的经典语言来看,则可以分为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从印度向南方传播的佛教派系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目前主要流传在东南亚的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南亚的斯里兰卡,以及中国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上座部佛教也简称为南传佛教,统称南传上座部佛教.
期刊
很荣幸能在本次会议上与各位交流南传上座部佛教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活动的相关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云南佛教界始终坚定不移推进宗教中国化方向,努力发挥积极作用,主动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云南省南传上座部佛教借助于南亚东南亚国家特别的地缘、族缘、教缘关系,积极发挥民间外交的独特作用,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宣传
期刊
佛教传入中原的两千多年间,广泛吸纳中华固有文化、观念和思想,形成了适应中国主流社会的表现形态,自觉走上中国化之路.与此同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以降三个时期与儒道二家的互动,中国化佛教思想中的超越性、深广性价值和缘起法、心性论等理论逐步彰显,共同涵养了中华文脉的不断发展.方立天曾指出,佛教的中国化“是佛教教义在中国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方式”,并对提出了以“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三大特征,及其相互结合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内涵.[1]作为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华严宗推动了《华严经》及其圆融无碍、重视
期刊
31年前的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不辞辛劳地来到云南西双版纳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南传佛教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朴老首次提出“佛教的五性”这一重要阐释,对推进我国南传佛教各民族信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继第一次会议后,又在云南德宏、普洱、临沧召开了四次会议.每次举办南传佛教会议,历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都莅临会议并作指导.从赵朴初会长、一诚会长、传印会长到如今的第五次会议,演觉会长、常藏副会长都亲临云南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
期刊
一、历史背景下的时代要求rn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日救亡、民族独立和建立现代国家、追求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迈向新的征程.中国佛教在面对近现代化革新挑战的同时,发扬爱国救国精神,自然而然地与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一起.
期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n2021年7月9日至12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来到四川省成都市,开展调研及佛事活动.rn7月11日上午,班禅来到吉福社区.在调研过程中,班禅仔细地询问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表示,民族团结是我们各民族的生命线,这不是比喻,而是一个实际的表现.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新时代探索新生活,这种做法非常好.
期刊
聚沙戏为塔,尚为佛所赞.rn何况以金银,恭敬书经卷.rn庆历传至今,几经桑海换.rn十年劫火烧,幸未遭毁散.rn感君意殷勤,亲奉与我看.rn天雨曼陀罗,到眼光烂漫.rn端庄杂流丽,书法殊精湛.rn明人补缺处,笔态隔霄汉.rn谛视亦可珍,精诚有一贯.rn是为国之宝,不独一市冠.rn庆此殊胜缘,合掌再三叹.rn这是1988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观瞻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后,敬题一诗,赵朴初会长给予此经以极高的评价.那么这样一部宋代金银写就的经卷是如何发现的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