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保护自然的最伟大力量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90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在反生态的轨迹上运行了数个世纪之后,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终于变得迫切起来,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之一。
  记得多年前,由世界自然灾害引发的关于“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的辩论席卷中国学术界,正反双方的唇枪舌战堪称惨烈。而当交战焦点集中在“保护自然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的观点上时,辩论成了持久战。这一辩论的本质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态度及由此衍生的方法和尺度问题。由于中国人长久以来信奉利用自然、人定胜天的勇猛精神,因此,这也是现实社会与中国传统人本观念的思维碰撞,更是对国人千百年来基本自然道德观的质疑和反思。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寻求保护自然的基本宗旨和可持续力量。
  突然有一个想法,也许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到丽江来,仔细地看看丽江的山山水水,认真地读读纳西的东巴经,感受一下丽江的石板路和三眼井。在这里,或许更容易找到答案。
  丽江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世界公认的生物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是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三大世界遗产的神奇之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当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遭受人类无节制的纷扰的时候,丽江却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极度和谐的生存状态,成为罕见的生物天堂。其中,除了丽江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之外,纳西族的文化特性无疑是造就这一自然人文奇观的核心因素之一。这一点已得到世界学者的公认。
  与目前世界环境保护的精英模式不同,丽江纳西族的自然文明是全民式的。由于纳西族早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依赖,因此,对自然的崇敬和爱护通过宗教等形式融入到纳西族的神圣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观。这使得纳西族对环境的保护抛弃了所有生硬的成分,而变成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性。这一点在纳西族的自然图腾崇拜、丽江古城依山傍水的格局、纳西族的用水文化及纳西族的宗教仪式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江由此成为一个标本,而当所有人都为丽江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心灵家园惊叹陶醉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相信道德的力量。
其他文献
到底什么是香格里拉?  当经济发展和利益竞争与共享合作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许多人对于香格里拉这个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却似乎不太在意,也不愿深究香格里拉的思想内核与文化灵魂。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时新、很特别的叫做“大香格里拉”的重大区域文化经济课题,如何来解读这样一个课题,还得从源头说起。    关于《消失的地平线》  70年前的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使他蜚声全球的旷世奇作《消失的
期刊
在丽江忙忙碌碌或者悠闲自在的时光里,“丽江”——这个名字,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生活的空间,是一种生活的氛围。可曾想过:丽江是什么?在你抬头望向丽江蓝天的日子里,在你懊恼着丽江冬天早晨很冷的时候,在你走在古城巷道拐弯的瞬间,在你耳边响起酒吧街的夜夜笙歌时……我知道这样的你们都很骄傲,因为你们走在丽江——那个人人艳羡的小镇。  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我们就能知道丽江是什么,那是一种感觉,一种潜藏的意识。到过
期刊
时间会更换走一切最初的模样。包括结婚的模样。  2007年的丽江,一米阳光,玉龙第三国,是传说。婚礼因此而神秘,但那是不久的从前,如今,面纱下面的样子不再令人们那么地难以捉摸。约摸记得彼时新娘穿一套嫣红的裙装,没有婚纱,是很朴实的红色,但有最美的表情。亲朋好友又背又拎又扛地去新郎家送嫁妆,没有电视机,没有洗衣机,没有电脑……有的只是可以容下很多衣服和琐碎物品的木制大柜子、铜制物什、皮箱,有最多最多
期刊
时光荏苒,“摩梭”被遗忘在山的那边。五零年代中国的民族大调查时期,专家学者探访了这个被遗忘的王国,从此,这里被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母系王国”。  这个王国的人们生活在金沙江台地、永宁盆地、蒗渠坝子和美丽的泸沽湖畔。泸沽湖,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2690米,平均水深45米,透明度12米;湖中5个全岛,3个半岛和1个海堤连岛。每每晨曦刚刚露出,湖面好像染上了一层
期刊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北,依照服饰的色彩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三大支系。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婚恋习俗大致相同,这里讲述的是丽江市华坪县花傈僳的婚礼习俗。  花傈僳是非常纯朴也非常浪漫的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都会有歌声相伴。因此,花傈僳青年男女的爱情也多半是从歌声开始的,被称为“歌为媒”。然后,一步步升华,最后双双走向婚姻的殿堂。  傈僳人家居住分散,青年人一般多在喜
期刊
永胜县地处滇西北中部,被金沙江环绕,是自秦汉以来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走廊,又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永胜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以历史文化名邦享誉于世,是多民族杂居的县份。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独特的支系,主要聚居在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现有人口4500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披着神秘的面纱。诸如众口一词的祖籍来历,却又似是而非;曾经有过辉煌而在十九世纪毁于战火的古城堡,其始末尚难说清;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碑林,被
期刊
有一句纳西话叫“达娃纳西努”,意思是说纳西人一到腊月就疯了,因为忙着办年货呢。纳西族一般都在农历的冬月里就已经将年猪杀好,最少也是两头,猪肉一直要吃到年后四五月份,因了丽江的天气并不会变坏,有些山区的甚至杀三四头,这样,整年都有了肉吃。  和三叔是今年第三次杀猪了。年初的时候,三叔的小儿子娶了媳妇,冬月里又杀了两头,现在杀的是另外的两头。三叔家猪圈里还有一头母猪,另外有四头还有两个月就可出栏,而母
期刊
当地人从来不进酒吧,很难想象一位大研镇的老鞋匠或者祖母坐在里面,端着一杯咖啡会有什么风度。曾经强横地立在大研镇中心的一栋七十年代建筑的丑陋的大楼已经被拆掉,那里将改成一个花园。大研镇正在被另一种东西冠冕堂皇地侵蚀,这种东西就叫旅游,它一旦过度,仅仅是从经济效益来考虑,其作用不会亚于昔日那些丑陋的生戳进大研镇的建筑和工厂。到处是旅游商店、古董店。一种东巴文字刻盘正在流行,许多房间里坐着的不再是正在打
期刊
1992年3月,在丽江县石鼓镇格子行政村,当地村民在整修公路时挖出一块久埋于地下的古代石碑,石碑由藏文碑文、“臣服图”、碑饰及动物图等几部分组成。后由当时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现为丽江市博物院)收藏。1995年12月,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此碑被定为唐代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经文物专家考证,按碑上的藏文及内容,我们把此碑称之为“吐蕃碑”。  吐蕃碑碑质为层岩石,碑质坚硬,高209厘米,宽88厘
期刊
周霖(1902-1977),字慰苍,纳西族,出生于长江第一湾丽江石鼓镇。其祖父周兰坪,清末举人,早年游历南洋诸国,考察现代工业。回乡后,在石鼓、大研等地创办工业,后任弥勒县教谕、丽江学务总董、雪山书院山长。父亲周冠南,清末举人,清公费留日学生,攻读教育科,回国后任双柏县和凤仪县县长。随后回丽任丽江中学校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长,丽、鹤、剑、中、维、兰联合中学校校长等职。周霖先生的祖、父二人被丽江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