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大牙——师氏剑齿象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师氏剑齿象打个招呼吧!哦,不太熟?没关系,黄河象你肯定认识吧。小学语文课本上曾有一篇著名的课文《黄河象》,讲的就是一只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师氏剑齿象陷入淤泥,由生到死,最终变为化石的故事。文章生动有趣,让人们记住了这只奇特的史前巨兽,也让人们了解了一些古生物学的原理和知识。如今,距离发现黄河象化石已有40余年,它的魅力丝毫不减。
师氏剑齿象化石骨架(复制品)甘肃省博物馆藏

失败的进化


  人们关注和记住黄河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巨大的体形。剑齿象是最大的象类动物。以黄河象为例,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的长度达到了3米,放在任何博物馆的展厅里都令人叹为观止。剑齿象是象类家族进化谱系当中的一个旁支,并不是现如今存活在世界上的大象的祖先,严格来说,它们是象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失败的尝试。
  距今400万年前,欧亚大陆北部的气候相对温暖,剑齿象的生活环境舒适,食物丰富,体形逐渐变得越来越大。而将这一趋势表现到极致的便是师氏剑齿象,它们在巨无霸的剑齿象家族里又成为最大的一个类群。然而不幸很快降临了。距今250萬年前,冰河时期来临,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气温开始下降,动植物种群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低温、干燥、植被骤减的恶劣环境下,巨大的体形无疑成了剑齿象的负担。《黄河象》中那只老迈、衰弱,最终陷入淤泥而死的黄河象,正是象征了行将就木的师氏剑齿象家族。这些庞然大物最终不堪环境的重负,距今200万年前便从世界上灭绝了。剑齿象家族的其他成员,如体形较小的东方剑齿象,在困境中挣扎了一段时期,也因为身体各方面特征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伊始也告别了历史舞台。这就是“适者生存”的道理。
  1973年,黄河象重见天日。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已知最完整、体形最大的象类骨骼化石。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却也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终结,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思。
其他文献
馆长推荐  在电、磁技术基础上发明的电话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追求远距离通话的梦想。电话最初服务于军事,是少人才能使用的奢侈品,如今早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使我们共同享受着它带来的便捷。  当然,到了今天,因为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固定电话这种通信设备正在被逐渐替代,然而,固定电话发展的曲折而辉煌的历史,我们不该遗忘。现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有责任向通信技术的受益者,特别是青少
期刊
你是不是博物馆迷?是不是经常去博物馆?可是你应该没有在博物馆里包过饺子吧!哈哈,我就在博物馆里包过饺子!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那是一次在博物馆举办的“食饺话团圆”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就報了名。活动当天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就来到了博物馆。来的人可真不少!咦,饺子在哪儿呢?别急,博物馆的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饺子的故事。  名医发明的饺子  相传,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发明
期刊
近代文化史上的大发现  1900年,有人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中发现了一批4到11世纪的写本、印本等文献,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敦煌遗书》。《敦煌遗书》的数量很惊人,总数有约6万件,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当然,得到这个赞誉,可不仅仅因为《敦煌遗书》数量巨大,这6万件文物中,虽然大部分是佛教经典,但同时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民俗、天文、数学、音乐、舞蹈等丰富的内容,并且,《敦煌遗书》中不
期刊
青铜器在商代之后的周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人把商代的青铜器和周代的青铜器做过比较,得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商代青铜器身上纹饰的面积更大,几乎密布整个器身,而且大多用一些很有张力的兽面纹做装饰,让人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可以说是“狞厉之美”。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兽面纹大多“退居二线”,很多器物只是在口沿和腿部有些装饰,样子也显得稳重多了,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人们更愿意用“凝重之美”来形容它们。  其实很
期刊
不凡的身世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中华第一鼎”后母戊鼎的大名,知道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我们也曾经在前几期《奇妙博物馆》中介绍过一些关于它的知识,但国宝背后的故事可是说不尽的,多到你数也数不清。比如,你知道它的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市吗?  100多年前,安阳这座城市还默默无闻,今天却已经被列为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20世纪初,在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带有早期文字的甲骨,也
期刊
同学们是否去过自己家附近的图书馆呢?在图书馆中,有品种丰富的图书可以供我们自由借阅,比在自己家看书可“爽”多啦!有这样一家图书馆,它不但可以供读者借阅图书,还成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一家在图书馆里的博物馆,当然主要的展品就是图书啦!  这家博物馆名为国家典籍博物馆,它成立于2012年,2014年9月9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国内首家典籍类博物馆,主要展示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精品,如甲骨、金石拓片、舆(yú
期刊
诚心做经书  《大藏经》其实就是佛教经典总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金代时,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有一位名叫崔法珍的断臂民女,她四处募集资金,历时20余年刊刻了全部《大藏经》。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这些经版被运往京城,此后长期存放于此地。  我的规模极为宏大,一共有6980卷, 达6000多万字!  一直到元都建都前后,山西广胜寺的僧人因为当地没有《大藏经》,于是前往京城请印这部藏经,这批经版才
期刊
秦汉时期,因为铁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人的生活里,既可以用作农具也可以用作兵器,所以青铜器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了,古代青铜艺术渐渐退出了历史大舞台。但是这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青铜器,它们大多以方便、适合的尺寸出现,同时,装饰的方法也更多了起来,有的镶嵌了宝石,有的还用金银来装饰。整体看来,这时的青铜器既没有了商代让人害怕的狞厉,也没有了周代的凝重,又少了春秋战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更加趋向于朴素
期刊
恢宏巨著知多少  11095册  22937卷  约3.7亿字  全部由人工抄写、绘制  这些关键词说的是哪部经典巨著?对,就是由明代永乐皇帝朱棣(dì)下令编修的《永乐大典》。这部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的巨著内容太庞杂啦,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道德、医学……收录了上自先秦时期,下至明代永乐年间的图书达七八千种,凡是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籍,基本全部被收入其中。而这些古籍,有不少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期刊
赵小野的冬令营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被取消了!赵小野问妈妈:“古人遇到这样的传染病都是怎么治疗的呢?”妈妈答道:“古代的一些传染病,例如天花,对我们现代医学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啦,但是倒退到古代,那时候的人想治愈传染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立中医、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中医理论,历朝历代的医生们研究出了很多治疗方法去医治各种疾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