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反思

来源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603469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近十年发展新兴的一种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实践体现,也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终端平台。河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相对较慢,但也实现了多方面突破和大踏步前进。通过对河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现状的梳理,可以探寻强化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争取职业化认可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 C9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05-0038-05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简称“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即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为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1]。近几年,在政府政策的鼎力支持和持续推进下,我国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等方面[2]。
  一、河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无论是相关政策支持、制度化建设还是组织机构实体的拓展,都表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总体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位于东部地区的河北省社会工作,从这个新的十年发展中受益颇多,主要体现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集中涌现和专业化发展。河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飞速发展并非凭空产生,各种环境资源的充分供给提供了其迅猛发展最根本的保障。河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并进行解析。
  (一)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数量的快速增长
  目前河北省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已突破二十家。从2013年开始,石家庄已经先后有九家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创建并稳定开发出自己的实务领域,保定市已经成立了四家专业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根据《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的规定,凡申请登记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应在章程中明确其服务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并保证发起人中至少有一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至少有两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专职工作人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在民政部门登记[1]。河北省已经登记在案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均拥有若干名持证工作人员,从几名到几十名不等。其中有中级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还有心理咨询师。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以持证社会工作者为基础创建,并以持证社会工作者为中心来开展工作。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最终呈现平台。持证社会工作者构筑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框架。截止2015年底,石家庄市全市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总数接近一千人。专业人才储备为社会服务机构的创建提供了广阔的人力资源。
  (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结构化成熟与制度性完善
  石家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基本都以理事会为组织运作模式,并以项目为核心,实行项目制管理。项目部门与各部门的配合程度凸显社会服务机构组织结构的成熟。在机构整体人力资源运用上,石家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大都发展出“督导+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工作配备结构,并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是机构活动的主体,督导或从机构内部分离,或从机构外部聘请具备相关资质的人来担任,志愿者则是机构外部招募的大量兼职工作者。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大量项目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都以此工作框架来进行。社会工作者负责项目整体的开发、设计和运作。督导对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培训,通过定期和持续的监督、辅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增进专业技巧,确保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志愿者是活动开展的群众基础,也是机构认知度和影响力的体現。目前河北省并没有注册在案的志愿者,但是每个民办社会服务机构都存有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名册。在督导、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支撑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三个群体中,暂时得到稳定壮大的是社会工作者这个部分。督导数量相对有限,且需要加强与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协作才能突显督导的作用。志愿者数量庞大但是容易零散,是需要稳定的部分。如何促进这三个群体的有机整合,使督导有效果、社会工作者有效率、志愿者有稳定参与,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走向成熟完善亟待思考的问题。
  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内部制度建设是组织运作走向规范化的标志,表明其专业规范、职业行为、实务操作皆有据可循、有章可依。每个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都逐渐探索出一些适用于自身的制度规范,如《人事管理制度》《请销假管理制度》《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等等。有一些比较零散,有一些已经成为体系,目前还难以形成一些比较成熟可以对外推广普遍适用的规范。
  (三)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服务项目的承接
  从石家庄本地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轨迹来看,在政府部门大量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之前,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大都从自拟项目开始,立足市场开发服务。尤其是“民间发起,民间运作”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对市场的需求非常敏感。从2015年开始,石家庄市政府部门开始试行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015年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总量129.5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160余万元。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刺激下,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大幅扩展,承接了很多政府发包的项目,如“自闭症儿童”项目、“长者康乐援助”项目、“暖心续航”项目等。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然后外包给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带来大量资金注入和人员扩张,同一领域的社会服务得到深化,不同领域的社会服务得到交叉协同发展。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从工作内容到工作人员都得到迅猛扩充。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突破了单纯的项目承接服务,还提供项目评估服务、项目推介服务,并以社区为平台孵化组织引进资源。有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在实务经验基础上提炼出有代表性的实务工作模式,以督导的形式反哺课堂,促进社会工作教育。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的服务日趋多样化。   (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服务领域的扩展
  石家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尽管创立时间不同,实务起点不同,工作切入点不同,但是在服务领域的选择上却表现出了相当的一致性。多数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将儿童青少年列为首选的服务领域。儿童青少年作为开辟较早的社会服务领域,实现了多方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无论是政府发包项目还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自拟项目,都把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如石家庄市民政局发包的困境儿童项目、自闭症儿童项目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自拟的四点半课堂项目等等,都把工作焦点放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上。从河北省社会工作发展近期规划来看,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服务将始终成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重点工作项目。以儿童青少年社会服务为突破口,石家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领域逐步往其他方面拓展,主要方向为老年社会服务和社区社会服务。老年人与儿童青少年一样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关注的弱势群体。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老年人也终将成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点目标。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年人,以他们为对象展开的社会服务都离不开一个单位——社区。在这两项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社区逐渐被开辟为一个服务平台。社区融合也被视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目标之一。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大量工作都是以社区为依托展开的。无论是服务对象的筛选、工作方法的应用,还是项目的推广,都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随着社区平台上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工作程序的完善,社区服务也会成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除了贴近基层和普通人群应对一般问题的社会服务外,石家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灾害社会工作方面也有初步尝试。有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在日常社会服务中,就有安排防灾宣传和防灾演练。在2016年“7.19”特大洪涝灾害中,石家庄首次实施了灾后社会工作服务介入,选派了两家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参与井陉县台头村的灾后恢复与重建。灾害社会工作属于比较新的社会工作领域,灾害的特异性背景和工作环境超出了社会工作的日常服务范畴,对社会工作的常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石家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先锋试水,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用于灾后恢复及重建,弥补了传统救灾方式的被动性、消耗性和单一性,积累了灾害社会工作经验。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还有更大的可供探索的空间。
  (五)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根本特点,职业化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市场定位。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应该突显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素质。专业化不止体现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员工专业资质上,更体现在机构提供的服务上。员工的专业资质由政府部门鉴定,机构亲自把关。服务的专业化目前则需要机构和更多不同部门合作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高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合作对象。一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本身就是以高校社工专业为平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为主体创立的。如石家庄学院于2013年领办了北极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河北大学于2013年领办了保定市善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心,华北电力大学于2013年创立了保定市恒爱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即使是独立于高校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也纷纷争取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如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北极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石家庄护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发起成立了燕赵社会工作教育与发展研究院。既为高校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又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论与专业的指导。通过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同步提升。高校提供的督导和培训,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专业服务质量的保障。一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在机构的具体管理和运作上也已经形成了非常细致严格的规章制度,从社会工作基本价值理念到具体工作方式和组织关系处理,都有明确要求。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发展已经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口头落于纸面。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的各种个案、小组活动资料留存亦日趋规范。
  石家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除了依托于公益组织建立的志愿服务机构以外,其他基本为职业机构。既然是职业机构,从业者都是职业人员,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就区别于一般慈善组织,从助人为乐走上了助人为业的道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职业化取向,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得到服务对象的理解。目前石家庄已经登记在案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拥有工作人员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专职从业人员还比较有限,兼职从业人员比较多,人员流动性比较强。但总体上来看,专职从业人员处在不断增长中。
  二、河北省民辦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反思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后,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时期,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就发展程度来看,大多数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多数地区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仍处于生存阶段,只有少数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的社会服务机构正处于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阶段之间[3]。与率先创立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华东地区和率先将社会工作与本土相结合发展出市场竞争型模式的华南地区相比,河北省社会工作发展相对较慢。随着《河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和河北省民政厅《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意见》的相继出台,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是成立时间都不长,无论是组织制度建设还是实务项目管理,方方面面还都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并重
  作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专业人才始终是政策关注的重点。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后,高校开始广泛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度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河北省10所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有6所成立于2000年-2005年之间,4所成立于2006年以后,其中6所2006年及以后才开始招生[4]。从全国社会工作教育总体发展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业教育起步晚[5]。即便如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河北省也培养出近千名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二十多家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从市场需求来看,专业教育培养出的社会工作者与职业化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并不是对称发展的。就业机会有限、就业平台狭窄,使得院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业于本专业的比率并不高,每年都有大量社会工作毕业生流失。这种直接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不止在河北,在发达的华东和沿海地区也同样存在。即使是已经从业于民办社会服务结构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每年也存在潜在流失的可能。这些现象都显示,目前社会工作发展不能停留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需要更多考量专业人才的使用。河北省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较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吸取发达地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机构创设过程中注重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利用。在已有的工作平台上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使用与激励保障制度,用合理的工作制度来吸引和留住社会工作从业者。   (二)政府加强对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
  从2015年“两会”到2017年“两会”,“社会工作”连续三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发展”到“支持”到“促进”专业社会工作的措辞转变,体现了政府对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专业地位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这也说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所处的政策环境在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从发展动力来看,我国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大都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催生”的,而不像很多“草根”社会组织那样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自我发展起来,也即“催生性”强,“草根性”弱[6]。这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目前普遍存在的特点,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但对于社会工作发展较慢的地方来说,政府的“催生性”事实上远远不够,反而略突出“草根性”的特点。河北省目前运转中的十几家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创办历史短,规模也有限。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成立时间均不超过八年,基本都只有几十名专职工作人员,机构员工规模过百的完全没有。而且相当部分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是依托高校或者依托市场自发创办的,工作以自拟项目为主。积极与政府沟通、争取与相关部门合作,更多是在政府开启购买服务政策之后开展的工作。2014年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财政厅发布的《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意见》,对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几乎是“激活”的作用,河北省社会工作职业化大踏步前进。从中也能明显看到政府对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催生性”作用。政府对社会工作承认的最高水平是解决了社会工作的经费和岗位问题[7]108。政府对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即是对社会工作的实质性承认。实质性承认表现为政府要为社会工作提供服务岗位,提供服务的基本条件,包括为社会工作从业群体提供适当的“人事制度”安排[7]113。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给予的支持与承认。对于河北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来说,还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政策背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虽然河北省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是京津冀交流的地域优势天然存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可以参考北京、天津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较早的经验,形成贴近自身需要的河北本土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特色。
  (三)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
  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既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展示平台,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展示平台。其中专业性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中生存下去的基础。专业性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表现为其服务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可能因为展示岗位和机会的有限,影响了政府和社会对它的认知。为了扩大认知度,获取政府和社会的承认,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必须在争取展示岗位和机会的同时加强自我的专业化建设,推出更多体现专业性特征的服务,以区别于政府传统民政部门工作和市场中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工作或者非营利的慈善工作。在专业化建设这个方面,高校是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最初的支持,也是最终的保障。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期阶段,很多民办社会服务机构都是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个人或团队创办的。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的一大特色[8]。就河北省而言,河北省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所在的城市往往也正是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分布的城市。可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对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撑和依托作用。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中,应充分融入高校社会工作秉承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群体的社会服务实践,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与机构的实质性承认。高校社会工作的各种工作方法也要在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实务中得到充分体现。除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基础工作模式以外,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还可以突出系列主题活动,扩大机构辐射面,增强社会影响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在实务推进过程中灵活转变身份,既是服务项目的承接者,又是服务活动的设计者。对于设计得好的服务活动和服务项目,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还可以成为项目的跨区推广者。通过这些优质的专业技巧、细化的实务项目、多样化的实务模式,提高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专业认同度和职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DB/OL].[2009-10-19].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0910/20091000039649.sht
  ml.
  [2]陆士祯,郑玲.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務机构的发展[J].社会工作,2013,(3):16-23.
  [3]高丽,徐永祥.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多重特征及其生成机制分析——以社会治理创新为视角[J].社会工作,2016,(1):66-67.
  [4]程艳彬,刘雪丽,张珊珊.河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5(5):50-53.
  [5]赵超.步济时:西方社会工作的“传教士”——纪念步济时诞辰130周年[J].中国社会工作,2019,(9)(上):47-49.
  [6]张芳,慈勤英.承认之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研究述评(2009—2014)[J].吉首大学学报,2015,36(5):89-95.
  [7]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3,33(6).
  [8]易松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问题与发展路向——以深圳为例[J].社会工作,2013,(5):89-95.
  责任编辑:邓小龙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九大关于两个百年的目标,鼓舞人心,人们对这个重大的巨系统工程目标寄予厚望,更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这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既应在科学辨析基础上对其实现满怀乐观主义信心,也应进行冷静清醒理性的思考,准备应对种种风险和挑战,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本领,以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地达到既定目标。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两个百年”;巨系统工程;自信;忧患意识;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游”更是深受民众喜爱。立足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梳理灵寿织女山七夕神话传说,并将神话传说和当地遗址结合创设情境,使神话传说图像化,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在乡村现代社会变迁中传承与创意旅游的新模式,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织女山七夕节;民俗图像;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从顶层设计上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制度保障。2017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  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摘要]习近平对于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自我提高与自我净化高度重视。习近平特别强调共产党人要深入困难艰苦地区的人民中间进行调查走访,以便了解实情,改变贫困。同时,对于民情的调查是一个共产党人自身得到创新、得以升华的好途径,这种深入基层群众的面对面调查是共产党人的最好学习过程。习近平认为调查民情是共产党人思想信念得到创新的开端起点,是共产党人工作作风得到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共产党人能力本领得到创新
期刊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只要有追求,只要有奋斗蓝图,只要有幸福快乐的愿望,就一定免不了被焦虑情绪所侵袭。怎样看待焦虑,怎样调和身心,怎样融洽亲子关系,韩非《走出焦虑风暴》一书,理论化、形象化了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情绪,并给出了调和身心焦虑的策略,道理易懂,对策实用。  焦虑,我这么看  首先要认可一点,焦虑不是病,人人都会焦虑。偶尔有一些焦虑可以促使我们保持一定的上进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变得
期刊
[摘要]在城市,农民工普遍以租房居住为主,住房满意度较低,居住条件较差,居住地变换频繁且距市区较远,在城乡结合部聚集居住的情况比较明显。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住房、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的限制和约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增强农民工收入。  [关键词]农民工
期刊
[摘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本色,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了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明确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把党的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关键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11-0004-04  在全
期刊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从理论框架、制度安排、格局建设等方面开创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具体思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邓小平1978年12月2日约见胡耀邦、胡乔木和于光远,商量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讲话稿的提纲是邓小平亲自拟定,分为七个要点,以解放思想破局。此文献其形成过程、价值和意义上都具有其特殊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改革开
期刊
[摘要]至2017年,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已发表80周年。“两论”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端,是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年代已经久远,但“两论”的理论光辉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一方面,“两论”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没有过时,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论断,讲话始终贯穿着这一主题主线:阐明十九大的召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概括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以“四个伟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主题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