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课堂以外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关键词:初中生;培养;大语文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课堂以外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河北省首批特级教师张纯孝教师曾这样解释过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等。”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从多处学语文,教师从广处教语文。
一、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语文
1. 不要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比在规律中学习来得容易。”综合性学习在安徽省的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016年安徽考纲规定,语文综合运用分值为12分,占中考语文总分的8%。但是因为综合性学习备课费时、耗力,课堂容量较大,教学过程繁琐不易把握等原因,许多语文教师都不愿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或者只是走走过场让学生读一遍完事,这样使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其实,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课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只要教师讲解准备得当,设计好活动程序,学生是很乐意去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的。基于这一点,笔者很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比如,八年级下有一篇综合性学习是《莲文化的魅力》,在活动前,笔者将班级的学生按座位分成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活动环节。每个学生都按环节要求以各种形式搜集材料,然后每组推荐两名学生把自己组的材料进行集中和整理,在活动时由这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组的材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回家后利用课外书、电脑、向父母请教等方法多方面搜集材料,有的学生在校园的标语里寻找材料,比如笔者所在学校6号楼有一则标语“人因廉而洁,莲以洁为美”,学生摘录后把它用到了“莲与生活”这一环节中,有机地把“莲文化”和“廉文化”结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因材、因地施教,自创综合性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各地的实际情况,自创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样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到民间去采风这一课时,充分考虑到我们明光的地域特点,在活动前让学生课外搜集明光的方言,比如“该带”(阳平和阴平)是“有事吗?”的意思;“噎熊”是“算了吧”“拉倒吧”的意思等。这些方言平时学生没有在意,但一旦整理集中后却非常有意思,让人忍俊不禁。学生在搜集的时候既了解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又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课堂开展活动时气氛活跃,学生整堂课精神都高度集中和亢奋,效果极佳。活动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又让学生搜集了明光的历史故事、明光的特色小吃等,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板块。分别是“说在明光”“吃在明光”“玩在明光”和“我和明光”四个板块,制作了一期手工报,笔者把它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及家长。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一致赞誉和支持。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有人说,语文是海洋,是森林,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和森林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习焉不察,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语文,怎样开展调查搜集活动。教师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列举生活中生动活泼的典型事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1. 在广告中学习语文
有这样一则广告语:“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奶粉广告要突出一个“纯”字,但它别出心裁地避开了这个熟而又熟的“纯”字,而是从反面入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入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前一句“没有加进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不过”急转,进一步表明只是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广告语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想则回味无穷。借助这则广告语,笔者要求学生在二中周围寻找有没有同样的、有“意思”的广告语、牌匾、标语等,然后开展了一次“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对语文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
2. 在电视剧里学习语文
《还珠格格》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剧情:肖剑和小燕子兄妹相认,为了消除五阿哥永琪的误会,肖剑无奈道出真相:“小燕子是我的亲生妹妹。”接连说了两次,而小燕子更是乐极忘形,在大街上拥着肖剑说:“肖剑是我的亲生哥哥,”令人忍俊不禁。在课堂上放完了这段视频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里的“亲生妹妹”“亲生哥哥”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笔者乘机让学生回家搜集资料,第二天再揭晓答案。学生回家后经过查找资料明确了,所谓亲生者,指自己生育的或生育自己的,如亲生子女、亲生父母。妹妹如何亲生哥哥?哥哥如何亲生妹妹?显然这个“生”字是多余的,正确的称呼要么是亲哥哥、亲妹妹,要么把“亲生”改为“嫡亲”,这样才不至于误解。
3. 在生活的点滴里学习语文
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把语文与生活、社会融合在一起,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习语文。每年中高考临近的时候,笔者都会组织学生收集各地迎考的雷人标语进行评点,比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意在鼓励学生少睡多学)“人丑还不多读书,哪儿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不学?将来别人壁咚的墙就是你砌的”。诸如此类的标语笔者会和学生讨论它“雷”在哪里,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它会不会侮辱到个别的弱势群体。通过这样的课外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笔者还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寻找标语、广告语中成语使用错误的现象,然后加以收集整理,做出班级手工报,例如“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十全十美”写成“食全食美”等。笔者不仅让学生找到这些错误,而且让学生知道它错误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去避免这些错误,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初中生;培养;大语文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课堂以外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河北省首批特级教师张纯孝教师曾这样解释过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等。”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从多处学语文,教师从广处教语文。
一、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语文
1. 不要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比在规律中学习来得容易。”综合性学习在安徽省的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016年安徽考纲规定,语文综合运用分值为12分,占中考语文总分的8%。但是因为综合性学习备课费时、耗力,课堂容量较大,教学过程繁琐不易把握等原因,许多语文教师都不愿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或者只是走走过场让学生读一遍完事,这样使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其实,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课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只要教师讲解准备得当,设计好活动程序,学生是很乐意去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的。基于这一点,笔者很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比如,八年级下有一篇综合性学习是《莲文化的魅力》,在活动前,笔者将班级的学生按座位分成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准备一个活动环节。每个学生都按环节要求以各种形式搜集材料,然后每组推荐两名学生把自己组的材料进行集中和整理,在活动时由这两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组的材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回家后利用课外书、电脑、向父母请教等方法多方面搜集材料,有的学生在校园的标语里寻找材料,比如笔者所在学校6号楼有一则标语“人因廉而洁,莲以洁为美”,学生摘录后把它用到了“莲与生活”这一环节中,有机地把“莲文化”和“廉文化”结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因材、因地施教,自创综合性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各地的实际情况,自创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样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到民间去采风这一课时,充分考虑到我们明光的地域特点,在活动前让学生课外搜集明光的方言,比如“该带”(阳平和阴平)是“有事吗?”的意思;“噎熊”是“算了吧”“拉倒吧”的意思等。这些方言平时学生没有在意,但一旦整理集中后却非常有意思,让人忍俊不禁。学生在搜集的时候既了解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又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课堂开展活动时气氛活跃,学生整堂课精神都高度集中和亢奋,效果极佳。活动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又让学生搜集了明光的历史故事、明光的特色小吃等,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板块。分别是“说在明光”“吃在明光”“玩在明光”和“我和明光”四个板块,制作了一期手工报,笔者把它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及家长。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一致赞誉和支持。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有人说,语文是海洋,是森林,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和森林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习焉不察,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语文,怎样开展调查搜集活动。教师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列举生活中生动活泼的典型事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语文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
1. 在广告中学习语文
有这样一则广告语:“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奶粉广告要突出一个“纯”字,但它别出心裁地避开了这个熟而又熟的“纯”字,而是从反面入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入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前一句“没有加进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不过”急转,进一步表明只是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广告语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想则回味无穷。借助这则广告语,笔者要求学生在二中周围寻找有没有同样的、有“意思”的广告语、牌匾、标语等,然后开展了一次“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对语文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
2. 在电视剧里学习语文
《还珠格格》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剧情:肖剑和小燕子兄妹相认,为了消除五阿哥永琪的误会,肖剑无奈道出真相:“小燕子是我的亲生妹妹。”接连说了两次,而小燕子更是乐极忘形,在大街上拥着肖剑说:“肖剑是我的亲生哥哥,”令人忍俊不禁。在课堂上放完了这段视频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里的“亲生妹妹”“亲生哥哥”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笔者乘机让学生回家搜集资料,第二天再揭晓答案。学生回家后经过查找资料明确了,所谓亲生者,指自己生育的或生育自己的,如亲生子女、亲生父母。妹妹如何亲生哥哥?哥哥如何亲生妹妹?显然这个“生”字是多余的,正确的称呼要么是亲哥哥、亲妹妹,要么把“亲生”改为“嫡亲”,这样才不至于误解。
3. 在生活的点滴里学习语文
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把语文与生活、社会融合在一起,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习语文。每年中高考临近的时候,笔者都会组织学生收集各地迎考的雷人标语进行评点,比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意在鼓励学生少睡多学)“人丑还不多读书,哪儿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不学?将来别人壁咚的墙就是你砌的”。诸如此类的标语笔者会和学生讨论它“雷”在哪里,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它会不会侮辱到个别的弱势群体。通过这样的课外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笔者还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寻找标语、广告语中成语使用错误的现象,然后加以收集整理,做出班级手工报,例如“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十全十美”写成“食全食美”等。笔者不仅让学生找到这些错误,而且让学生知道它错误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去避免这些错误,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