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及MLH1基因甲基化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基因的蛋白表达及MLH1甲基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07—2016年10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组织蜡块共420份,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当出现MMR蛋白表达缺失(即MLH1、PMS2、MSH2及MSH6中的任何1个或多个蛋白表达缺失)则高度疑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LS-EC);进一步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S-MLPA)技术检测其中MLH1蛋白表达缺失(72份)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当出现MLH1基因甲基化阳性时,可判定该患者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而非LS-EC。

结果

(1)420份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为34.5%(145/420),其中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7.1%(72/420)、8.1%(34/420)、7.4%(31/420)、26.2%(110/420);MLH1和PMS2蛋白的联合缺失率为16.7%(70/420)、MSH2和MSH6蛋白的联合缺失率仅为6.2%(26/420)。(2)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与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分别为32.4%、58.8%)、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23.6%、55.9%)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及MLH1、MSH2、MSH6、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手术病理分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SH2蛋白缺失率(Ⅰ、Ⅱ、Ⅲ期分别为5.5%、10.6%、18.6%)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黏膜内、浅肌层、深肌层浸润分别为35.0%、30.8%、48.1%)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总缺失率及MSH2、MSH6蛋白缺失率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3)72份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57份DNA质量检测合格,其中MLH1基因甲基化阳性27份,甲基化阳性率为47.4%(27/57)。

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缺失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免疫组化方法及进一步的MLH1基因甲基化检测可作为初步筛查LS-EC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伴微囊、拉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或加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108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筛选出其中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免疫组化染色的特点,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MELF浸润是指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的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孕妇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7家三级医院住院的孕妇共324 398例,其中临床诊断为妊娠合并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肺炎组)的孕妇33例(0.010%,33/324 398),选取同期临床诊断的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孕妇214例(0.066%,214/324 398)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同期原发性双癌(SEO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8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3例SEO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SEOC的治疗及预后,并对影响SEO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63例SEOC患者诊断时的年龄为(48.3±10.0)岁,体质指数(BMI)为(23.4±3.7)
期刊
期刊
目的纳入早期复发性流产(RM)患者的常规病因及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对自然流产2次与≥3次的早期RM患者的病因构成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妊娠早期(≤12周)连续发生自然流产≥2次的患者,纳入其中有RM常规病因检查结果且同时有至少1次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查结果的6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RM患者的病因构成,并对自然流产2次与≥3次的早期RM
期刊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不同孕周胎儿心率(胎心)昼夜节律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规律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或为低危妊娠,且为单胎、头位、新生儿结局正常的9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以及在妊娠晚期不同孕周分别采集的130例次母胎动态心电图数据。妊娠28~33周+6组29例次(22.3%,29/130),34~36周+6组37例次(28.5%,37/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