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福建科技经费投入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福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经费投入对策建议
*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资助项目(2008R0016)。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负责人:陈仁;课题组成员:罗锋华、刘颖、罗新颖、陈争艳、易心坦。
1福建科技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1.1 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及R&D活动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十一五”前两年累计投入科技活动经费314.08亿元,接近“十五”期间的总和,年均增长26%;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6年、2007年分别为1.86%、1.87%。R&D活动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十一五”前两年R&D活动经费累计投入149.6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总和的80%,年均增长24%;R&D活动内部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01年为0.56%;2002年略有下降,为0.55%;2003年回升,为0.75%;2004年为0.8%;2005年为0.82%,2006年和2007年均为0.89%,但R&D的增速略低于科技活动经费的增速。
1.2 地方财政和工业企业对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十一五”前两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累计36.11亿元,年均增长24%,2007年我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21.27亿元,比2005年增加7.27亿元,是2005年的1.64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2.19%上升到2007年的2.34%。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32.90亿元,占全省的76.9%;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67.42亿元,占全省的82%;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的比重为50.7%;研发投入强度(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0.55%。
1.3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主体逐步向多元化发展。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97.44 亿元,其中企业资金、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其他资金分别为147.45亿元、22.60亿元、20.41亿元和6.98亿元;企业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为77.4%。我省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72.30亿元,占88%;政府资金7.61亿元,占9.3%;国外资金0.74亿元,占0.9%。
1.4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方向逐步向制造业倾斜。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1.1亿元、131.37亿元、0.43亿元,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总量的98.8%;三大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06%、2.93%、0.15%。三大行业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0.90亿元、66.34亿元、0.19亿元,制造业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总量的98.4%,三大行业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0.02%、1.48%、0.1%。在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R&D投入总量居前五位,所占比重达54.9%。
1.5 科技经费投入在区域分布上向福州、厦门中心城市集中。2007年福州、厦门两市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49.78亿元、60.45亿元,合计占全省的比重达63.8%;福州、厦门两市的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29.32亿元、23.70亿元,合计占全省的比重达53.02%;福州、厦门两市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8%、1.71%,均超过1%。福州市、厦门市之外的其他设区市科技投入水平较低。
2福建科技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8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7%。说明福建目前R&D投入强度相对较低,R&D活动规模有限。部分投入指标在全国的位次靠后,2007年全省科技经费投入居全国第14位,R&D经费投入居第14位,R&D占GDP比重居第17位;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内部投入居第23位,其R&D经费内部支出居第22位;高等院校的科技经费内部投入居第20位,其R&D经费内部投入居第22位;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内部投入居第13位,其R&D经费
内部投入居第12位;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居第14位,其中政府资金居第18位,企业资金居第12位,金融机构贷款居第6位。
2.2 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不普遍。2007年,我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178家,其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仅有1407家,科技活动面只有9.3%,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大大低于2000年的22.6%的水平;有开展R&D活动的企业只有819家,R&D活动面只有5.4%,比2005年略有上升,上升了0.1个百分点。
2.3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投入水平低。我国R&D经费投入的主体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中央属或国家委、部、局属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我省很少,因此国家的科研经费对我省的投入也相对少。同时我省缺乏培养省内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科研竞争力的意识,难以形成科研投入的合力。2007年,我省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8.04亿元,占全省的4.7%;其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只有3.36亿元,占全省的4.1%。高等院校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6.06亿元,占全省的3.5%;其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3.87亿元,占全省的4.7%。
2.4 投入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我省R&D活动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为1.74亿元,比上年增加0.25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入的比重为2.1%;投入在应用研究上的经费为7.11亿元,比上年减少0.02亿元,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8.7%;投入在试验发展上的经费为72.22亿元,比上年增加14.15亿元,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87.9%。由此可见,全省投入在试验发展上的经费不断增加,已远远高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而投入在应用研究上的经费却相对减少。若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1,2007年我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4:42,与全国的1:3:17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的投入都占R&D经费总投入的30%以上,甚至超过65%。我省这种不合理的R&D投入结构,导致了全省R&D 活动的总体水平不高,使得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较弱。
2.5 高层次的研发人员不足。我省的整体研发设备落后,企业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电子、医药、化工、机械等重点和支柱行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引进,且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弱,产品大部分依靠仿制,同时我省的工资水平偏低,因此,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难以形成,难以吸引科研人才,特别是欠缺高尖端人才、特殊专业人才、新兴人才、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
3建立健全福建科技投入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加大对支柱产业、重大产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科技投入,增加重点领域、重大专项的研发资金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有限资金,加强各方面综合集成,从信息收集、研究开发、孵化应用到中试生产直至产业化形成规模,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落到实处。二是调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新能源、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业、高科技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企业研发及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创新能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闽台、闽港澳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领域。三是加快设立科技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风险投资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结合力度,促进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给予补助,对获“科技创新型企业”、“软件产业领军人物”和“科技进步奖”等予以奖励。
[关键词]科技经费投入对策建议
*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资助项目(2008R0016)。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负责人:陈仁;课题组成员:罗锋华、刘颖、罗新颖、陈争艳、易心坦。
1福建科技经费投入现状分析
1.1 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及R&D活动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十一五”前两年累计投入科技活动经费314.08亿元,接近“十五”期间的总和,年均增长26%;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6年、2007年分别为1.86%、1.87%。R&D活动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十一五”前两年R&D活动经费累计投入149.6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总和的80%,年均增长24%;R&D活动内部经费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01年为0.56%;2002年略有下降,为0.55%;2003年回升,为0.75%;2004年为0.8%;2005年为0.82%,2006年和2007年均为0.89%,但R&D的增速略低于科技活动经费的增速。
1.2 地方财政和工业企业对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十一五”前两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累计36.11亿元,年均增长24%,2007年我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21.27亿元,比2005年增加7.27亿元,是2005年的1.64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2.19%上升到2007年的2.34%。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132.90亿元,占全省的76.9%;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67.42亿元,占全省的82%;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的比重为50.7%;研发投入强度(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0.55%。
1.3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主体逐步向多元化发展。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97.44 亿元,其中企业资金、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其他资金分别为147.45亿元、22.60亿元、20.41亿元和6.98亿元;企业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为77.4%。我省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72.30亿元,占88%;政府资金7.61亿元,占9.3%;国外资金0.74亿元,占0.9%。
1.4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方向逐步向制造业倾斜。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1.1亿元、131.37亿元、0.43亿元,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总量的98.8%;三大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06%、2.93%、0.15%。三大行业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0.90亿元、66.34亿元、0.19亿元,制造业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占总量的98.4%,三大行业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0.02%、1.48%、0.1%。在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R&D投入总量居前五位,所占比重达54.9%。
1.5 科技经费投入在区域分布上向福州、厦门中心城市集中。2007年福州、厦门两市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49.78亿元、60.45亿元,合计占全省的比重达63.8%;福州、厦门两市的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分别为29.32亿元、23.70亿元,合计占全省的比重达53.02%;福州、厦门两市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8%、1.71%,均超过1%。福州市、厦门市之外的其他设区市科技投入水平较低。
2福建科技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我省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8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7%。说明福建目前R&D投入强度相对较低,R&D活动规模有限。部分投入指标在全国的位次靠后,2007年全省科技经费投入居全国第14位,R&D经费投入居第14位,R&D占GDP比重居第17位;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内部投入居第23位,其R&D经费内部支出居第22位;高等院校的科技经费内部投入居第20位,其R&D经费内部投入居第22位;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内部投入居第13位,其R&D经费
内部投入居第12位;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居第14位,其中政府资金居第18位,企业资金居第12位,金融机构贷款居第6位。
2.2 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不普遍。2007年,我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178家,其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仅有1407家,科技活动面只有9.3%,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大大低于2000年的22.6%的水平;有开展R&D活动的企业只有819家,R&D活动面只有5.4%,比2005年略有上升,上升了0.1个百分点。
2.3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投入水平低。我国R&D经费投入的主体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中央属或国家委、部、局属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我省很少,因此国家的科研经费对我省的投入也相对少。同时我省缺乏培养省内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科研竞争力的意识,难以形成科研投入的合力。2007年,我省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8.04亿元,占全省的4.7%;其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只有3.36亿元,占全省的4.1%。高等院校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6.06亿元,占全省的3.5%;其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3.87亿元,占全省的4.7%。
2.4 投入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我省R&D活动经费投入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为1.74亿元,比上年增加0.25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入的比重为2.1%;投入在应用研究上的经费为7.11亿元,比上年减少0.02亿元,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8.7%;投入在试验发展上的经费为72.22亿元,比上年增加14.15亿元,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87.9%。由此可见,全省投入在试验发展上的经费不断增加,已远远高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而投入在应用研究上的经费却相对减少。若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1,2007年我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4:42,与全国的1:3:17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的投入都占R&D经费总投入的30%以上,甚至超过65%。我省这种不合理的R&D投入结构,导致了全省R&D 活动的总体水平不高,使得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明显较弱。
2.5 高层次的研发人员不足。我省的整体研发设备落后,企业技术开发力量薄弱,电子、医药、化工、机械等重点和支柱行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引进,且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弱,产品大部分依靠仿制,同时我省的工资水平偏低,因此,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难以形成,难以吸引科研人才,特别是欠缺高尖端人才、特殊专业人才、新兴人才、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
3建立健全福建科技投入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加大对支柱产业、重大产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科技投入,增加重点领域、重大专项的研发资金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有限资金,加强各方面综合集成,从信息收集、研究开发、孵化应用到中试生产直至产业化形成规模,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落到实处。二是调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新能源、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业、高科技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企业研发及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创新能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闽台、闽港澳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科技交流与合作领域。三是加快设立科技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风险投资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结合力度,促进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给予补助,对获“科技创新型企业”、“软件产业领军人物”和“科技进步奖”等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