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巨核细胞白血病巨核细胞倍性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roc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抗原分布和巨核细胞DNA的倍体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分布在各个病例间有一定差异,其中一例高达85%以上,HLA-DR+,CD34+, CD41a+ +CD34+广和CD41a++HLA-DR+细胞在各个病例间分布同样有一定差异,说明白血病巨核细胞系恶性克隆可发生在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病态巨核细胞DNA倍性分布大部分处2N,少部分处于4N,未见高于4N巨核细胞。提示其DNA倍体化过程受阻。CD41a+细胞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20%,CD34+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与正常骨髓CD34+细胞相同,超橄结构显示白血病细胞有凋亡现象,提示白血病巨核细胞堆积可能与其凋亡减少有关。

其他文献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可选择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作者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了DBP对白血病细胞的影响。结果:经过DBP处理后白血病细胞失去集落形成能力;DNA电泳呈现梯形改变;电镜下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证明DBP可诱发白血病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采用转铁蛋白受体(TfR)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及红细胞内外铁染色检查,对41例中期孕(16~28孕周)胎肝幼红细胞TfR及红细胞内外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孕母铁状况正常情况下,胎肝有一定数量的细胞内外铁存在,但明显较成人为少。随着孕母缺铁性贫血(IDA)程度的加重,胎肝中红细胞外铁贮存减少,中度IDA时几乎全部消失(等级相关γ=-0.55,P=0.0061)。胎肝红细胞内铁的变化与胎肝红细胞外
用DNA电泳和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在依赖美洲商陆凝集素(PWM)的单核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中,白血病靶细胞U937和Raji细胞均呈现以DNA断裂为特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过细胞毒试验和荧光染色分析表明: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单克隆抗体和乙酰基葡萄糖胺单糖可分别阻断单核细胞所诱导的U937细胞或Raji细胞死亡和DNA断裂,试验中还发现PWM同时可与单核细胞和这两种肿瘤细胞相结合。提示凝集素
为了评估患者预后,用RT-PCR.方法研究了2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骨髓细胞中mdrl mRNA表达,同时用3例正常人白细胞、敏感K562和耐药K562/VCR细胞系作对照。结果发现所有复发与难治性AML患者mdrl mRNA均有较高水平表达(0.693±0.108),而初治组中18例仅有5例mdrl mRNA表达(0.305±0.118),明显低于复发难治组(P<0.001)。正常人
期刊
从PUC18-34重组质粒双酶切分离得到编码人CD34抗原的全长cDNA片段,将此基因插入痘苗病毒载体Sma I位点,构建了重组质粒PJSA1175-34。采用Lipofectin方法,将质粒pJS义1175-34导入已被野生痘苗病毒感染的TK-143细胞,用Bud R和Lac Z双筛选,获得带有人CD34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经活细胞免疫荧光(IFA)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检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多态性小卫星DNA的33.1,33.6位点,联合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以小卫星DNA的PCR-DNA指纹图为特异性遗传标志,识别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同胞供髓的骨髗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细胞起源。结果显示均有供者源性造血细胞植活。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同位素污染,尤其适用于同性别、同血型、HLA全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植活指标的监测。
期刊
为研究骨髓基质细胞支持造血的分子基础,应用胶体金和银增染的单标和双标记技术,对长期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LTBMC)中几种重要细胞因子(GM-CSF、G-CSF、b-FGF、IL-3)以及细胞特异性标记进行免疫电镜研究。结果表明GM-CSF、G-CSF和b-FGF可由长期培养的基质细胞产生。基质细胞主要以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vWF(作为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Fb-SP(成纤维细胞表面蛋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