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入院基线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方法

入选中国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注册研究(CN-HF)中符合HFpEF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从CN-HF中获得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入院时体格检查信息、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症情况、用药情况和临床结局等资料。通过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对可能预测预后的变量进行筛选,将单因素分析中与全因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协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而分析基线NT-proBNP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NT-proBNP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肾功能不全与NT-proBNP预测全因死亡的交互作用。鉴于NT-proBNP不服从二元正态分布,本研究中NT-proBNP作连续变量分析时均取自然对数(LnNT-proBNP)。

结果

共1 8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71.5岁,男性1 017例(55.1%),NT-proBNP中位数860 ng/L,eGFR中位数73.9 ml·min-1·1.73m-2。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34(24~42)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213例(11.5%)被纳入死亡组,存活1 633例(88.5%)被纳入存活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者比例较高,住院时间较长,血钾、NT-proBNP较高,合并糖尿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者较多,服用血管紧张Ⅱ受体阻滞剂(ARB)、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利尿剂和地高辛者较多(P均<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体重指数(BMI)、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eGFR较低,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者较少(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是HFpEF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HR=2.522,95%CI 2.040~3.119,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BMI、舒张压、LVEF、血红蛋白、血钾、血钠、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eGFR、心房颤动以及ACEI/ARB、MRA、利尿剂、地高辛使用情况后,NT-proBNP仍是HFpE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1.230,95%CI 1.049~1.442,P=0.01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nNT-proBNP与eGFR呈负相关(r=-0.361,P<0.001)。而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与NT-proBNP预测HFpEF患者全因死亡无交互作用(P>0.05)。

结论

入院基线NT-proBNP是HFpE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兔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2)和模型组(n=33)。模型组兔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构建HFpEF模型。假手术组兔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模型组兔因急性左心衰竭死亡1只,建模8周时因未达模型建立成功标准排除3只。遂于建模8周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并处死假手术组兔2只,模型组处死3只兔进行心肌
目的探讨儿童心室预激性扩张型心肌病(简称预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连续住院行导管消融的心室预激右侧旁路147例患儿资料(男81例,女66例),其中预激性心肌病31例,心功能正常者116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导管消融资料,用Cox回归分析成功导管消融后影响心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结果31例预
期刊
洋地黄类药物历史悠久,曾被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洋地黄类药物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降低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风险,也可用于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为帮助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合理、规范的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撰写本专家共识,对洋地黄类药物的药
目的探讨就诊于综合医院心内科门诊的心理障碍患者躯体化症状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经2014年《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三问法"筛选,疑诊为心理障碍的患者508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具有心理二级咨询师证书的协调员协助被试者完成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措施的应用与推广,AMI患者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然而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则处于较高水平。对于AMI患者,目前使用的经典评分体系主要是针对其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和危险分层评估,而关于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尚无良好的评分体系。传统的评分体系对于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相关危险因素有哪些?本文对此进行了综
de Winter综合征和Wellens综合征属于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范畴,其心电图特征性ST-T改变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该类患者极易进展为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应及早行介入治疗。本文报道1例de Winter心电图快速演变为Wellens心电图,心电图记录到急性心肌缺血和缺血后T波倒置的完整演变过程。
该文报道1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应用三烟囱技术微创手术进行封堵,术后恢复良好,1周内出院。
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心肌兴奋收缩障碍是心衰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明确心肌兴奋收缩障碍的机制对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近年来研究发现桥接整合因子1(BIN1)在调节钙离子信号和心肌兴奋收缩耦联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心衰时心脏中BIN1表达显著减少,提示其可能是心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对BIN1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心衰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使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早期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生围术期心肌损伤(PMI)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连续入选的164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SAP组(n=81)和ACS组(n=83)。使用压力导丝采用热稀释法检测IMR,同时比较两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