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新型智库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旅游智库作为专业型智库,随着中国智库的壮大逐步成长,前景可期。港澳旅游事务智库作为更专业更精准的智库,虽起步较晚,但得益于近年来内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内地与港澳旅游的深度合作,已受到广泛重视。建设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路径等是推进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厘清相关要素,才能从根上明确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建设的方向。
一、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的必要性
(一)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落实中央涉港澳旅游政策措施的必然要求。当前,涉港澳旅游正处于“一带一路”、自贸区和CEPA服务贸易等三大国家战略的优势叠加期和推进内地与港澳旅游合作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为新形势下以旅游为载体推进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也为发挥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力量,提升旅游公共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推进内地与港澳旅游交流合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双向旅游交流平稳发展,成为新常态下推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4年,内地与香港双向旅游交流达1.23亿人次,互为最大的客源市场;内地与澳门双向旅游交流达4189万人次。巨大的市场体量,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等都需要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应对港澳旅游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当前,港澳地区旅游业均进入调整期,下行压力加大,对港澳经济走势产生影响,受到两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港澳特区政府均采取了提振措施。作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4.7%,是法律、会计、工程、建筑、测量、医疗等之和,对香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不能忽视旅游业对香港经济,尤其是对解决基层市民就业所做的贡献。如果旅游业萎缩,大量基层工人会失业或者处于半失业状态。澳门博彩收益下降所衍生的问题正向周边行业扩展,旅游进入调整期,入境旅游人数下降。内地赴港澳旅游市场对港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大。两地旅游市场秩序中的偶发事件也备受关注,以致形成舆论焦点。
切实解决涉港澳旅游事务中的实际问题,并着眼长远加强涉港澳旅游事务理论建设,推动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对港澳旅游事务智库的智力需求较为旺盛,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呈现寄居式生长状态,主体功能弱化
目前,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主要寄居于政府部门和高校的综合性智库中。按照经费来源和机构管辖划分,涉及准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两大类型。全国港澳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等经费全部或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属于准官方智库。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澳门理工大学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澳门旅游学院等则属于高校智库。上述智库中,涉港澳旅游事务的研究悬置于港澳经济研究、社会研究范畴内,处于边缘地位,成果总量少,主要集中在旅游之于港澳经济发展的贡献,影响力有限。研究成果重理论阐述轻对策建议,且部分对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解决现有涉港澳旅游事务相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发展建议
一般来说,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研究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优化长期战略,是智库的立身之本。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研究涉港澳旅游事务的专业智库,应服务国家对港澳工作总体战略,直面涉港澳旅游现实问题,研究涉港澳旅游政策措施,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率,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综合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当前,中国旅游业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现代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新业态多,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大产业。同时,旅游业还具有行业和事业属性。旅游学也是门综合学科,旅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大多来自其他学科,往往会淹没于社会学、经济学等主体学科,难以形成自有体系。因此,旅游智库本身存在着先天不足,旅游智库专家往往由经济学、社会学专家同时兼任,研究成果雷同。从其他学科视角检视旅游固然新意叠出,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涉港澳旅游事务在促进港澳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承担着落实中央对港澳工作部署,服务政治大局的职责。旅游研究的综合性方法和解决现实问题所需的独立性思想及成果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矛盾。
因此,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建设要在强化综合性的同时更强调独立性。要明确智库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升独立研究能力,形成独特学术思维和独立成果。
(二)坚持创新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智库的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研究成果得到确实有效的传播并使受众认同。因此,智库的研究成果和传播机制是决定其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创新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是智库研究成果和传播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涉港澳旅游智库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研究视野较为狭窄,大部分研究处于借鉴模仿阶段。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二手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成为主流,过度依靠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而对其他学科理论借鉴应用较少。研究成果还处于理论的再阐释阶段,部分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强,传播机制与信息化时代要求不相匹配。
增强涉港澳旅游智库影响力建设,应坚持创新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应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创新能力,创新方法体系,提升研究视野,形成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能力。应创新智库思想传播机制。面向涉港澳旅游实际问题,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三)坚持战略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由专家智力劳动而形成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资源通过关照或解析现实问题而形成创造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而具有战略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我国智库发展的制度性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体制外”和“体制内”智库失衡现象严重,造成思想资源的战略性主要集中于政府智库,现实性则主要体现在企业智库的分割状态。企业智库的思想资源因制度因素导致本身发展空间有限,未能进入决策体系,其作用有限。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目前企业智库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与我国旅游业井喷式、排浪式、加速式发展的现状不符。刚刚出炉的中国旅游企业20强中,只有部分企业的战略部门具有企业智库的雏形且实质性影响力有限,企业智库思想资源战略性研究不足,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咨询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智库建设应坚持战略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推动企业智库与政府智库建设相得益彰,加强企业智库思想资源的市场化应用,进而为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夯实基础。
尽管业界对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在旅游智库中的地位和关系尚有不同看法,但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和内地与港澳旅游产业深度互动的当下,已是必然趋势。
一、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的必要性
(一)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落实中央涉港澳旅游政策措施的必然要求。当前,涉港澳旅游正处于“一带一路”、自贸区和CEPA服务贸易等三大国家战略的优势叠加期和推进内地与港澳旅游合作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为新形势下以旅游为载体推进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也为发挥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力量,提升旅游公共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推进内地与港澳旅游交流合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双向旅游交流平稳发展,成为新常态下推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4年,内地与香港双向旅游交流达1.23亿人次,互为最大的客源市场;内地与澳门双向旅游交流达4189万人次。巨大的市场体量,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等都需要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应对港澳旅游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当前,港澳地区旅游业均进入调整期,下行压力加大,对港澳经济走势产生影响,受到两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港澳特区政府均采取了提振措施。作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4.7%,是法律、会计、工程、建筑、测量、医疗等之和,对香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不能忽视旅游业对香港经济,尤其是对解决基层市民就业所做的贡献。如果旅游业萎缩,大量基层工人会失业或者处于半失业状态。澳门博彩收益下降所衍生的问题正向周边行业扩展,旅游进入调整期,入境旅游人数下降。内地赴港澳旅游市场对港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大。两地旅游市场秩序中的偶发事件也备受关注,以致形成舆论焦点。
切实解决涉港澳旅游事务中的实际问题,并着眼长远加强涉港澳旅游事务理论建设,推动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对港澳旅游事务智库的智力需求较为旺盛,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呈现寄居式生长状态,主体功能弱化
目前,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主要寄居于政府部门和高校的综合性智库中。按照经费来源和机构管辖划分,涉及准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两大类型。全国港澳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等经费全部或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属于准官方智库。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澳门理工大学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澳门旅游学院等则属于高校智库。上述智库中,涉港澳旅游事务的研究悬置于港澳经济研究、社会研究范畴内,处于边缘地位,成果总量少,主要集中在旅游之于港澳经济发展的贡献,影响力有限。研究成果重理论阐述轻对策建议,且部分对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解决现有涉港澳旅游事务相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发展建议
一般来说,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研究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优化长期战略,是智库的立身之本。涉港澳旅游事务智库是研究涉港澳旅游事务的专业智库,应服务国家对港澳工作总体战略,直面涉港澳旅游现实问题,研究涉港澳旅游政策措施,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率,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综合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当前,中国旅游业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现代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新业态多,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大产业。同时,旅游业还具有行业和事业属性。旅游学也是门综合学科,旅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大多来自其他学科,往往会淹没于社会学、经济学等主体学科,难以形成自有体系。因此,旅游智库本身存在着先天不足,旅游智库专家往往由经济学、社会学专家同时兼任,研究成果雷同。从其他学科视角检视旅游固然新意叠出,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涉港澳旅游事务在促进港澳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承担着落实中央对港澳工作部署,服务政治大局的职责。旅游研究的综合性方法和解决现实问题所需的独立性思想及成果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矛盾。
因此,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建设要在强化综合性的同时更强调独立性。要明确智库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升独立研究能力,形成独特学术思维和独立成果。
(二)坚持创新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智库的影响力主要源于其研究成果得到确实有效的传播并使受众认同。因此,智库的研究成果和传播机制是决定其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创新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是智库研究成果和传播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涉港澳旅游智库建设处于萌芽阶段,研究视野较为狭窄,大部分研究处于借鉴模仿阶段。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二手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成为主流,过度依靠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而对其他学科理论借鉴应用较少。研究成果还处于理论的再阐释阶段,部分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可操作性不强,传播机制与信息化时代要求不相匹配。
增强涉港澳旅游智库影响力建设,应坚持创新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应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创新能力,创新方法体系,提升研究视野,形成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能力。应创新智库思想传播机制。面向涉港澳旅游实际问题,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三)坚持战略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由专家智力劳动而形成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资源通过关照或解析现实问题而形成创造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而具有战略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我国智库发展的制度性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体制外”和“体制内”智库失衡现象严重,造成思想资源的战略性主要集中于政府智库,现实性则主要体现在企业智库的分割状态。企业智库的思想资源因制度因素导致本身发展空间有限,未能进入决策体系,其作用有限。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目前企业智库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与我国旅游业井喷式、排浪式、加速式发展的现状不符。刚刚出炉的中国旅游企业20强中,只有部分企业的战略部门具有企业智库的雏形且实质性影响力有限,企业智库思想资源战略性研究不足,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咨询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智库建设应坚持战略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推动企业智库与政府智库建设相得益彰,加强企业智库思想资源的市场化应用,进而为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夯实基础。
尽管业界对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在旅游智库中的地位和关系尚有不同看法,但建设港澳旅游事务智库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和内地与港澳旅游产业深度互动的当下,已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