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制作的变迁及对当代影视发展的影响解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伴随着录音、电讯等现代技术发展,宽银幕立体声的应用以及独立制片人的出现,世界电影完成了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为无声电影现场伴奏到专门为无声电影写作音乐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电影音乐在制作技术方面,显现出创作群体专业化、创作风格多元化和制作技术数字化等特征。中国当代电影音乐以独特的表现力、多元化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技术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键词:电影音乐 历史变迁 当代特征 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在电影艺术实践创作的一百多年里,电影中的音画关系从早期简单、生硬的拼贴发展到今天高度专业化数字式创作;从肤浅的音乐与画面动作上的简单同步发展到今天情绪上的合一;从为无声电影现场伴奏发展到专门为无声电影写作音乐。电影音乐的抒情、渲染和描绘功能越来越完善,本文拟对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当代特性和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作简单的探讨。
  
   一 世界电影音乐制作的历史演变
  
   1、为无声电影现场伴奏形成了电影音乐的雏形
   电影和音乐的结缘,最早可追溯至默片时期。在大部分人的想法里,无声电影就是完全没有任何声音,其实早从1895年起,戏院为了掩饰放映机与观众的声音,器材故障或换片之间空白时间,还有加强开场效果与戏剧张力等,己经开始提供现场音乐。电影院里配着画面放音乐的留声机,或按影片提供的曲谱即席伴奏的职业钢琴师。
   当时,法国的电影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开始为他们最早的电影尝试使用音乐,如1895年12月在巴黎上映的影片《列车到达》和《水浇园丁》的配乐以钢琴伴奏为主,这种为电影现场伴奏的音乐,可以说是电影音乐的最初形态。音乐是由钢琴家或小型乐队在电影院的乐池中演奏。使用的音乐材料大体有三类:演奏者自己选用现成的小曲,即兴演奏;按照电影的情绪、戏剧性和气氛的需要,事先编选乐曲,分类成册,专供现场为电影配乐使用;导演指定,选用古典音乐作品为电影配乐。这样的音乐,都是概括性的,同样的音乐,可以用于多部影片。
   2、为无声电影专门写作音乐拉开电影音乐的序幕
   由于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作曲家开始为无声电影专门写作音乐,其中第一位为故事影片作曲的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他为法国影片《谋杀居伊兹伯爵》创作了有一首序曲和五首描绘戏剧场面的音乐组成的全片音乐。
   为了配合影片的内容及事件发生的年代,圣·桑选用了洛可可音乐的风格,音乐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由于圣·桑在法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影响,也由于这是第一次专门为一部影片写作音乐,他的这次艺术实践给法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作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作曲家也纷纷为电影写作音乐,使音乐逐渐加入到影片的内部结构中,成为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1919年出版了为管弦乐队伴奏用的电影配乐选曲集《电影用曲汇编》,这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贝切编的,后来他与阿尔特曼合著了《电影音乐手册》,按影片画面的各种情况和气氛,搜集了各种乐曲,并分门别类,完全像电影音乐索引目录,成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用的乐曲集。
   3、录音等现代技术促使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录音技术的发明,使得有声电影(声画合一)的出现成为可能。直到录音技术在电影声音录音中的应用,电影才真正进入了有声时代。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电影这个伟大的哑巴终于“开口”说话,但这部影片放映时观众还只能听到歌曲,对白和音响暂时还没有。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迅速发展,音乐进入电影的步伐势不可挡,各种风格的音乐陆续伴随着语言、音响声纷纷出现在银幕上。
   著名英国导演希区柯克早期影片《讹诈》制作时,正处于电影由无声向有声转变期。这部电影描写了一个谋杀未果的警务人员与对他进行讹诈的歹徒之间的复杂关系。影片的前半部分音乐结构完全是无声片式的,即音乐完全铺满;但后半部分有了音响和对白,音乐不但安排有致,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这部影片堪称一个标本,反映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以及音乐在无声片时代与有声片时代的不同。
  
   二 当代世界电影音乐制作的特性
  
   1、电讯技术发展带动影片录音制作的快速进步
   20世纪30年代,电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影片录音制作的长足进步,为电影声音理论研究中备受推崇的声画蒙太奇手法提供了更好的表现基础,也为电影创作的复杂可能性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电影艺术迅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有着深厚的欧洲传统音乐功底,又受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善于运用大型交响乐富于色彩和丰满的音色配器,追求浪漫抒情的音乐风格。
   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使电影配乐类似于无终歌剧风格,音乐几乎从头一铺到底,而且在这些音乐中还能发现默片时期现场音乐伴奏中的那种“解说式”的痕迹。美国好莱坞“百老汇”式的歌舞片,在花团锦簇的歌舞中化解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并营造一种乐观的政治氛围。此时的欧洲电影音乐创作,继续延续着浓重的学术气氛,注重音乐与电影内容的结合。
   随着音乐在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和对旧有的表现模式革命性的冲击,电影音乐逐渐摆脱了简单图解画面的地位,更多地贴近影片内涵并对影片思想和主题进行深化,或利用音乐来烘托、渲染影片的气氛;或烘托剧中人物情感、心理的表现;或表现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和道德评判的倾向;或表现特定的时代、地域色彩和民族、民俗风情、影片的体裁、类型化风格;同时给影片的剪辑提供依据,连接画面音乐把一闪而过、不太连贯的镜头用一个乐思连接起来等。
   2、宽银幕立体声的应用带动电影音乐的不断扩展
   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电视业的冲击,电影业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通过寻求技术的突破,电影进入了一个宽银幕立体声时代。拍摄大场面、音效感强的影片成为20世纪50年代电影业发展的新趋势。更多的作曲家开始适应宽银幕、立体声技术的发展,注重音响效果和大乐队的使用。当时的电影配乐者们主要是在配器和作曲技法上去模仿早期音乐的样态,他们大量使用带有异国情调而又反映时代色彩的乐器,并从古希腊、罗马或中世纪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中寻求灵感。
   同时,电影配乐大师们还对各种音色的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些仿制的古代乐器以及不常见的各国民族民间乐器,也在电影音乐中得以展示。可以说,这一时期电影配乐作曲家们,创作出的是既符合影片时代背景又不乏个性的电影音乐作品。
   3、独立制片人的出现促进电影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电影业进入了革新后的新时代,大电影制片厂的制度,遭到了独立制片人的挑战,电影中所展示的元素也变得更为多元化。电影音乐给人感觉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从30年代至50年代末编制越来越庞大的管弦乐队,到了60年代被小编制乐队、电声乐器和电影歌曲代替。
   特别是由于制片商投入的减少,电影歌曲在电影配乐中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同时独立制片人的电影制作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灵活度,导演们也开始意识到必须将流行与先锋因素同传统创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以获得新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流行音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而频繁地出现于电影音乐中。但到20世纪70年代,电影作曲家们又开始重新重视选用、编配古典音乐作品,并且在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中发现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80年代之后,电影音乐的创作继续沿着一条继承以往创作传统,又开启新的创作潮流的道路发展。在老一辈与新一代电影配乐者的身上,独立制片人集成各种电影音乐创作手法,新旧观念、多样的风格并存,不断推陈出新的电影作品模糊了类型片之间的界限,电影中的音乐不再局限于某一、或某几种类型,打破规则、打破约定俗成成为此后电影音乐创作所遵循的主要规律。电影音乐慢慢形成具有自身一套完善的配乐体系,作曲家可以根据电影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蒙太奇结构来创作音乐,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暗示情节、刻画心理,增强影片的表现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三 我国电影音乐制作的趋势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端,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12月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的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制作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从此音乐和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十多年来,伴随着国际电影音乐制作理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音乐逐渐成为电影视听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呈现出创造群体专业化、创造风格多元化和制作技术数字化等显性特征。
   1、创造群体专业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一批在创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并非专业音乐院校出身的音乐工作者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军,任光、章彦、王云阶、陈歌辛、李伟才等一批作曲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电影音乐作品。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及观众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使电影音乐创作者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加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队伍中来,形成了目前中国电影音乐独特的“学院派”,如赵季平、谭盾、叶小纲、瞿小松等。“学院派”作曲家大多在“纯音乐”创作领域成绩斐然,涉足电影使他们找到了音乐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都接受过系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凭借扎实的音乐功底、良好的音乐修养和严谨的作曲技巧为电影谱写配乐,并多方面、深层次挖掘音乐表现的潜在魅力与其他可能性,在主题构思、和声配置、曲式规模、配器手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根据影片需要灵活驾驭并综合运用古典、流行与民族等不同音乐风格,努力探索全新的电影音乐语言,追求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
   特别是谭盾、瞿小松等一批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深受西方音乐和文化熏染的作曲家,在创作中大胆尝试,在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和借鉴20世纪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将两者融会贯通并寻求新的突破,形成鲜明而独特的中国电影音乐特色。如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多次引用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贯穿始终,强化了影片主题。《卧虎藏龙》以西洋交响乐团为主乐,配入多种中国民族乐器,整部影片的配乐统一而富有变化。
   此后,进入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接时期,中国电影为了向世界冲击,除在作品中的大量引进外来音乐元素,而且还邀请国外作曲家加盟。如大片《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作曲为日本知名作曲家梅林茂;《无极》的作曲为美国好莱坞资深作曲大师克劳斯·巴代特等。
   2、创造风格多元化
   近年来的大片在东西方音色的融合中,首先是对传统的中国乐器和西方乐器进行了适合作品需要的取舍,不拘一格地为我所用。既有常规的中西组合,又有不同民族器乐与常规器乐的组合,还有现代电声与传统的组合,除此之外还有人声与器乐的组合以及不同风格演奏或演唱家的组合。
   整体而言,目前的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局面,作曲家已不再单纯满足于把音乐作为电影的附属品去填补语言与音效的空白,而是根据影片的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人物、情节,打破传统规则的创作模式,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或引经据典,或洋为中用,或中西合璧,恰到好处地突出影片风格,参与揭示影片主题。
   同时,音乐还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充满个性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加上由于受新技术应用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国际化的影响,目前中国电影音乐的风格并不是绝对单一的。一些作曲家博采众长,尝试将古典、民族、流行等多种音乐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谭盾为影片《英雄》创作的音乐,堪称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影片音乐粗犷、豪迈而不失细腻、柔情,作曲家涉及了东北音乐二人转,并将其与内蒙草原、戈壁沙漠风格的音乐综合起来,与加入男低音合唱的交响乐队相呼应。
   3、制作手段数字化
   1999年6月,电影获得了数字新生:《星球大战——幽灵的威胁》在美国首次进行数字化商业放映,标志着电影从此迈入了数字时代。在我国,一批敏感而时尚的导演在他们的电影《紧急迫降》、《冲天飞豹》、《横空出世》、《大战宁沪杭》等影片的特技镜头中采用数字技术加强视听效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同样,在数字化进程的影响下,我国电影音乐的制作手段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以往作曲家的创作大都依靠脑子想、嘴里唱、手上弹、谱上记的办法,一部电影音乐作品从构思到最终配置完成,全部人工操作,有专人录音,专人演奏,专人合成,制作过程复杂,制作周期较长。作曲家的个人技术,参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奏水平的高低,甚至录音时乐器的好坏都成为制约作品优劣的因素。
   而今,我国电影音乐的制作大多采用数字技术与电脑合成的方式。旋律编写、节奏安排、配器选择、和声设置、速度调整等一系列过程都通过电脑的软件模拟完成,在程序中形成独立的信息块,并使它们之间建立起网络化通道,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通过midi通道,用监听、屏显、复制等方式反馈给作曲家,建立、更新、取消等操作都非常方便。传统制作过程中需要百人甚至数百人才能完成的效果,在电脑上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瞬间完成。
   数字化制作手段省略了二度创作对作品理解造成的缺失,使编创者和演奏者合二为一,同时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剪辑技术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分解或组合,做出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种不同的变化。数字技术制作的音乐与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在硬件方面有着质的区别,但二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是基本相同的。
   有人说,随着多元文化冲突的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入对人们音乐审美理念的影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具有更多的商业意味。而在我们最近看到的影片当中,无论都市言情片《开往春天的地铁》,还是历史传记片《毛泽东在1925》;无论描写农村改革致富的《荔枝红了》,还是反映小人物平凡生活的《卡拉是条狗》,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目前的电影音乐并未因为制作手段的改变而改变表达的主题,它仍旧一如既往地服务于电影,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影片所表现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永恒的爱国热情。
   实际上,电影音乐的效果关键在于音乐制作者的修养与素质,而非制作手段的数字化与否。但数字化给中国电影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触动,数字化电影音乐多以流行音乐为创作元素,且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但能起到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等作用,还能以其突出的“流行”特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有助于开拓电影市场,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数字化制作手段都将是中国电影音乐制作的主流。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世界电影音乐技术的发展,21世纪中国电影音乐在制作技术方面显现出创作群体专业化、创作风格多元化和制作技术数字化等特征,电影音乐整体上呈现出古典性、流行性、民族性的态势。中国当代电影音乐正以其独有的表现力、多元化的风格和精良的制作技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张春霞:《电影与音乐》,《电影评介》,2008年第13期。
   [2] 林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及其多元化创作》,《当代文坛》,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陈海英,女,1976—,江苏海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电影史,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将国家公务员的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行为界定为腐败,人们无可非议。但是,国家公职人员另一种行为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腐败,这就是行政不
辽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为了贯彻农业部提出的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工程——化肥深施技术,辽宁省在多年推广的基础上,1994年又以点带面将这项推广工作引向深入,新增200万亩,使化肥深施面积
初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禁不住揣测他们身上会有哪些大师的投影。《小武》令人不由联想到出自布列逊的《优雅扒手》。而《十七岁的单车》的寻找主题,好像摆明了要向《偷自行车的人》额手致敬。  细细地看过片子,方明白是个误会。如果给《十七岁的单车》强加一个需要致敬的对象,那就是“青春” 二字。已然走出年轻的王小帅,言明自己的拍摄意向和少年成长路线息息相关。  整部电影呈现出了某种动荡不安的基调。这种基调是
一、科技推广项目奖(33项) 一等奖(5项)1.岳阳县等44县(场)名优茶丰产技术推广 省经作局 肖菊香2.华容县团洲等7乡镇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综 合技术推广 华容县农业局 陈炜3.醴
日本是单一制国家,明治维新以来建立的财政体制本质上是集权型体制。日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干预体现在地方交付税制度、国库支出金制度以及地方债制度等方面。进入21世纪
看完《盗梦空间》IMAX版的香港首映,我必须承认:我是有些失望的。同事问我打几分,我说满分5分的话,打4分吧;她说那已经很好了啊,我说:可是看之前,我还以为这是部5.5分的电影
近三年来 ,采用环甲膜穿刺强化表面麻醉法行声带良性病变显微手术 30 6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30 6例中 ,男 139例 ,女 16 7例 ;左 115例
电影史著中对“抗战电影”的界定一直是较为含糊的,由此也带来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判断的分歧与困扰。本文综合历史的、文化的、地理的多种因素明确抗战电影概念,并将抗战电影放
一年又一年,学生一届一届毕业了,新生一批一批来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年与一年都有变化,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而且有许多方面在不断进步:思维更活跃了,对事物的评价更有新
The influence of feedstock property on operation in the FCC unit was studied to identify the cause leading to deteriorated products distribution related with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