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_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学科,在新教育模式下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美术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知美,从日常的生活中慢慢挖掘美,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现在初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现状面临着重重难关,我们的教师要突破旧模式旧传统,打破常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如何将生活与学习有效地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笔者从事美术教育岗位多年,根据教学经验对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高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途径;互动教学
  新时代发展日益更新,我们的教师需要培养更全面更优异的复合型人才。在美术教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美术的方法,还要通过美术的传授教学生如何审美,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将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学生全面正确的审美观。在初高中美术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关于美的教学,给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一、 理论与技能搭配教学,建立审美教学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本来就不足,所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有时教师布置了一些作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只是照搬照套,完全没有对作品进行分析,更谈不上鉴赏。因此,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果一开始就讲大量的美术理论知识肯定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先从作品本身研究开始,从作品的构思、线条、纹理以及空间环境等比较全面的艺术元素方面入手,开展美术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再辅助地添加美术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丰富了美术知识。另外,在进行美术评论的时候,教师不要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先抒发自己的意见,将“教师讲,教师评”的模式变为“互相讲,互相评”的方式,学生的意见最终汇总后,教师做最终的汇总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听取四面八方的意见,听取其他学生的看法,取长补短,全面地攫取作品的美和魅力。
  我们在教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时候,就是通过了解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审美观念的概念,形式规则以及相关规律,教会学生如何用审美的眼光鉴赏美术甚至艺术作品,包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了解“美”并不是简单地凭空捏造的,而是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使得学生明白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了解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二、 多种教学综合运用,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教材知识作为教学上的指导精髓,我们新课改的精神推崇的是素质教育,传统教育上的旧模式与我们的新课改精神大不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扼杀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多数美术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思想来教课的。尤其是美术鉴赏课,不能只是简单笼统地讲一讲画家的生平事迹,而要结合新课改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让学生分析、剖析作品,鉴赏作品的魅力,深入研究作品的美,领略艺术的精彩。
  比如说在教《蒙娜丽莎》这一课的时候,这一个作品大家都非常熟悉,学生的脑中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化的见解和认识。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鉴赏,而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分析、品味这个作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个作品的认识,让他们提出自己对这幅作品自己的看法,教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多提问,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等多种方法突破学生以往的固化意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这个作品,而且要是用心用思想去感触这个艺术作品,让学生学会主动贴近艺术,感触艺术的魅力。
  三、 激发学生兴趣,差异化教学
  对于美术鉴赏教学,每个学生第一眼接触到一个作品的时候首当其冲就是这个作品像不像,所以画得不像的作品学生就不会客观地进行评价和欣赏。针对这个差异,学生慢慢会发现画的像不像并不是鉴赏作品的唯一标准。只有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以及怎么分辨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流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作品不同不仅在于画作还在于创作思路以及创作背景,结合这些差异,让学生理解艺术的不同以及艺术思想的认知。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没有尽头的、不受时代潮流限制的艺术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允许不同观念不同理念,进一步还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对艺术作品的认知使其不再停留在思维定式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改变之前的旧传统,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尊重學生的个性为基础,激发学生的灵感,以启迪学生的心智,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指导教学7年级的《美术是个大家族》时,分别给学生介绍了外国的梵高的《向日葵》以及中国的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梵高与齐白石属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代表,两个大师作品的对比,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个不同看到艺术的多元化与差异化,采用不同风格以及不同背景的作品对比,向学生们展示不同艺术作品的魅力,让学生明白不同作者、不同观念、不同的艺术魅力。
  四、 结束语
  总之,一切美术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并把其当作教学手段或教学艺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愉快地吸收“教”所要达到的各类信息,获得良好的美术教育,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用欣赏、对比、讲述、谈论等多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增强课堂互动氛围,启迪学生艺术细胞,熏陶学生艺术气息,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系统,最终培养他们成为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对国家有帮助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田常.浅析在美术教育中的欣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1(07).
  [2]王协辉,周福青.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0).
  [3]贾艳芳.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1(20).
  作者简介:
  廖福祥,福建省龙岩市,龙岩永定区坎市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厌学、畏学、被动学习、机械化,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学生没有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成较少。课堂是活泼、生动、旺盛的,其乐趣无穷,不时地产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在积极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是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本文旨在探究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学方式,分析探究式教
摘 要: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物理研究时应用的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可以涉及。掌握控制变量法对于学生提升物理素养,了解物理规律,探究物理奥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与练习中我们同样经常需要运用到控制变量法。本文就将以初中物理电学内容为主要方向研究一下控制变量法的实际应用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研究某个物理问题或者物理量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时,
摘 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学,为此本文就对小学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以下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问题;意义;策略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要求的提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核心素养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水平,为此教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一、 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物理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物理理论的突破可以对哲学在某些领域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而哲学则根本上限制了物理研究的范围,所以两者宏观上的联系非常紧密,从哲学角度来看待物理,本质的理论便会显而易见,物理哲学所形成的是一种辩证观点和辩证意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投入合理的哲学视角有利于升华物理教学的高度,更加全面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学物理;哲学视角;哲学思考  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哲学视角教学有
摘 要:在初中教育体系中,物理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一部分“弱势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类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其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本文主要围绕“弱势学生”的激励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弱势学生;激励策略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更偏向于学优生,这使得班级中的“弱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这种做
目前江苏省平均亩产50公斤以下的茶园约2000公顷.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5%左右.因此,改造低产茶园,提高产量与品质是当前迫切任务。作者针对苏南丘陵地区下蜀茶场、溧阳县茶果场和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