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少先队体验教育的模式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ph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立国之本。” 现在的小学生是2l 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素质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有目的、有计划, 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为主体的全方位体验教育渠道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教育作用, 加强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调控和指导, 激发社会育人、家庭育人的积极性, 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真正形成合力, 从而创建全方位教育空间, 优化育人环境,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体验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时间大多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时段, 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体验积极情感的契机,让学生从中受到真正的教益。
  (1) 少先队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实践活动
  “人教人不精, 事教人才精”。“校园的卫生、红领巾佩带、课间秩序问题”, 在大会、小会当中多次强调, 可收效甚微。我校组织建立了“红领巾监督岗” 后, 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同学们说: “在岗位上, 首先想到的是要求别人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我首先要遵守。” 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在自我管理的体验教育中水到渠成。
  (2) 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因此要紧紧围绕学科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如在小学体育技巧教学时, 让学生互相合作, 互相帮助, 体验友谊和成功的快乐, 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多伊奇所提倡的合作目标结构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科学习, 可以体验到成功、失败、责任等情绪, 得到情感的升华。
  (3) 利用“教育机智”, 抓住“偶发事件” 进行体验教育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 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育机智等方面。“偶发事件” 是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的一个特殊的契机。一位教师正在教室里上课, 所有学生都瞪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这时, 教室外传来两个学生大声嬉闹的声音, 致使教学完全进行不下去。这时, 老师停下来了, 让学生谈感受。学生们个个激动不已, 指责室外学生……老师因势利导, 问: “如果别人在学习或做事, 你会怎么做呢?” 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述下, 老师点明了这次教育的主旨。适时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建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的体验教育体系
  家庭是步入社会的起点, 是学生生活的又一领域, 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实践活动也很关键。现阶段的少年儿童, 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他们处处保护有加, 许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 更别提体谅父母、做家务了。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它给少年提供了最广阔的体验领域, 让少年获得最丰富的人生感受。引导他们走进社会, 接触三百六十行的劳动者, 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让学生们在各类社区公益活动中, 感受劳动的光荣, 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环保意识。
  二、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过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属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因。只有通过体验教育, 使外部的教育影响引起学生内部思想斗争(即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因) 统一起来,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个体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 个体亲历的阶段;2) 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 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 3) 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 4) 再反思, 产生新经验的阶段, 并不断循环, 不断体验, 直至达到目标。依据体验的基本过程, 少先队在实施体验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 明确体验目标
  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 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实施体验教育首先应该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 明确体验什么, 激发学生内部思想斗争, 为下一步体验教育奠定基础。
  2.积极引导, 形成正确概念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事情, 可是, 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为体验教育, 不能仅仅停留在亲历的第一阶段, 还应当上升到对亲历的反思, 以形成人生经验的阶段。少先队在其中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运用各种教育影响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3.迁移运用, 自我反思
  因为体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 因此, 只有在新情境中加以体验才能克服旧体验中的不足之处, 或者巩固旧体验中的合理之处, 同时, 新的情境又会促进概念内化。在教育环境中形成的概念, 必须在实际应用中去检验、运用,结合学生自我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4.长期反复, 逐步内化
  体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规范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这就要求少先队进行体验教育必须反复抓, 抓反复, 适应学生道德规范形成过程的规律, 促使学生道德规范逐步内化。
  总之, 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 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 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体验教育的实施对少先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在活动开展前, 要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 也必须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内心活动的感悟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依据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也才能在活动中时刻注意改变设计, 或者增加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
其他文献
作文堪称语文的半壁江山, 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命运。要想写出好文章, 除了平时多动笔头, 多动脑筋外, 老师的指点更是必不可少的。可说起作文批改,特别是教大班的语文老师就感到伤脑筋, 花时间、花精力不说, 学生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也比较“冷漠”, 很少“有” 动于衷。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我在教学时实践了一种作文评改的“互动模式”, 即在作文评改中,
王安石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政治思想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故他在实际行政中,虽然体现出“任理无情”的面相,但背后却始终以“至诚惻怛”为政治改革
本文主要从知的产生、局限、真知和如何获取真知等方面详细探讨了王夫之《庄子解》中对"知"的看法。"知"有作为认识能力的知和作为知识的知之分别。王夫之并不否定作为认识能力的
发散性思维是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它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发散性思维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
《国语·齐语》中与“美金”相对的“恶金”,今多认为指铁。这是脱离文本、不解词义又违背冶金史、农具史的误说。从文本词义看,几个“金”同义,皆指铜;从冶金史、农具史看,当
王阳明恶的论说主要见于“语录”与“公移”两种文本, 前者属于恶的形上论说, 后者属于恶的社会性论说。这两种恶的论说的差异, 也反映了儒学在修己与治人的微妙差异。
以我国专家、学者及编辑工作者关于编辑素质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论文发表时间、不同类型编辑素质的研究、编辑素质内涵及提高途径分析等方面进行评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创办于19世纪末期的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前半期编辑、出版了大量古籍、专著、教材、刊物、辞书等,一度曾发展成为可与当时世界一流出版社相颉颃的大型出版企业,为我国近代文化事
【摘 要】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音乐教师须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创初中音乐教學的新模式,从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音乐美、鉴赏音乐美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课堂 思维能力  随着初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单一的“我教你唱”的音乐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要使初中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的魅力,提升他们的德育水平,必须
介绍了方志敏狱中文稿传送经过及解放前出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