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命运,也许是理想,他对靠建筑牟利兴趣不大,他的兴趣所在,是自己创造建筑的形体,赋予它美,赋予它诗意。
每一件,都是精品。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展”,一个项目的建筑模型和图纸组成一个方阵,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看护,有的,甚至吊在了空中,让你仰头仰望,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大师的奇思妙想。
渐渐渐渐,你看到的,是1988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伦佐·皮亚诺的建筑人生。
蓬皮杜中心:
皮亚诺大闹巴黎城
伦佐·皮亚诺的名字你如果觉得陌生,那么他有一件作品你肯定有所耳闻,那就是蓬皮杜艺术中心。
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对不对?你大概也听闻过,当它刚刚落成之时,那些裸露在外的金属管道惊世骇俗,在优雅的巴黎街头是如此触目惊心,立即成为当时巴黎市民攻击的对象。是新锐时尚还是建筑丑八怪?巴黎媒体为此争论不休。稀奇古怪的体验让第一次接触这个怪物的观众们感到害怕,他们认为这是对美丽的巴黎的亵渎,因而强烈要求拆除它!令人感到迷惑的是,人们容易冲动,也容易顺从。很快,他们就对蓬皮杜艺术中心裸露的器官没有什么意见了,相反,他们甚至害怕失去它——新巴黎的象征。和埃菲尔铁塔以及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引发的轩然大波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最终也因这场口水战而暴得大名,成功晋级为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
它的设计师,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伦佐·皮亚诺和他的英国搭档查德·罗格斯,也因此项目一炮而红,迅速成为建筑世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展”开幕式上,亲临现场的伦佐·皮亚诺在演讲中一开场就提到了自己的成名作蓬皮杜,他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电厂,这让我感到很亲切,当我们于1970年代来到废弃的蓬皮杜时,那里原来也是一座电厂,里面什么也没有,在当时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就是说文化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我们要把文化展现给每个人。”
皮亚诺的建筑设计就体现了一种可以享受的文化,如果你以为皮亚诺只会标新立异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毕生追求的,不是浮夸,而是无限接近于诗的精准和自由。
向前涌动的波浪
1937年9月14日出生的伦佐·皮亚诺今年已经78岁了,看上去还是那么充满活力。注定了,他一辈子与建筑结缘。他那个意大利热那亚的建筑商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父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从小,他就在建筑工地上长大,眼看着房子就这么一幢幢地建了起来,在这行业中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建筑师这个行当有了人生最初的憧憬。
有一次,他到父亲那去,父亲问他:“你为什么想当建筑师?你可以当建筑商啊,建筑商就像个小上帝似的,当建筑师干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父亲。也许是命运,也许是理想,他对靠建筑牟利兴趣不大,他的兴趣所在,是自己创造建筑的形体,赋予它美,赋予它诗意。
1960年,皮亚诺进入米兰科技大学建筑系求学,在传统与反传统的漩涡里,在历史与无限的未来之间,他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属于他们年轻人的变革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四年后,他毕业了,先在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路易斯·康设计事务所里工作,随后,他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开始自己的建筑大师生涯。
在热那亚旁蒂·内乌的台地上,坐落着一座拥有蝴蝶翅膀的小屋,半岩石半船形建筑,那就他的工作室。这座建筑背山面海,光线充足,依山势而上,整体由大面积玻璃构成,阳光由天顶和两侧照射进来,好像一座大大的温室。就是在这,皮亚诺开始了一系列建筑实验,设计的对象,包括美术馆、图书馆、教堂、机场航站楼、写字楼等等。
可以说,皮亚诺是个幸运儿,蓬皮杜中心完全不考虑巴黎的文脉,根本没想过要融入巴黎的文化氛围,一开始也确实遭遇无数板砖,但等到云开见月明之后,皮亚诺的好日子就来了。
1980年代末,他来到日本大阪一个人工岛上,开始设计大阪关西国际机场。1969年,他人生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就是日本大阪的工业亭,十多年后,伦佐·皮亚诺卷土重来,此时的他,挟蓬皮杜中心大火之余威,风光无限,接活可就不是工业亭这种小项目了。
关西地区大约有2000万人口,是日本第二大人口地区。原有机场受限于都市空间,无法进一步扩建。经过研究,日本方面发现,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远离都市区,在大阪港内填埋建成一个人工岛,以作为新机场用地。皮亚诺第一次参观基地时,他必须乘船从大阪港前往。当然了,新辟一块土地,可比螺蛳壳中做道场有发挥的空间。
新关西机场1994年投入使用,整座机场酷似一个绿色的峡谷,一侧为陆地,一侧为海洋,机场是由玻璃和钢结构制成的豪华建筑物。旅客航站楼沿着岛的一边伸展,它是一类新奇的航站楼,在同一中心部位有各种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的设备处于不同的楼层,并且所有的飞机都沿着朝两侧伸展的登机翼楼停靠。登机翼楼长度极大,可能是已有的建筑物中最长的,并且其完整的内部空间,有1700米长,的确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长的“房间”。然而这个宏大的空间,它的远景巧妙地变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空间,一个接一个地在顶棚下不断向前,就像是向前涌动的波浪。
严谨而抒情,精准而写意
高技派的旗帜在太平洋的海风中猎猎飞扬。
自古以来,建筑史的发展,总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当社会发现巨大变革之际,往往伴随对建筑的新需求,于是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索,最终找到满足新需求的技术手段。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等,解决了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伴随每一次的建筑革命,新工艺的创新和完善,人类追求新建筑的自由性上,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每一件,都是精品。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展”,一个项目的建筑模型和图纸组成一个方阵,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看护,有的,甚至吊在了空中,让你仰头仰望,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大师的奇思妙想。
渐渐渐渐,你看到的,是1988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伦佐·皮亚诺的建筑人生。
蓬皮杜中心:
皮亚诺大闹巴黎城
伦佐·皮亚诺的名字你如果觉得陌生,那么他有一件作品你肯定有所耳闻,那就是蓬皮杜艺术中心。
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对不对?你大概也听闻过,当它刚刚落成之时,那些裸露在外的金属管道惊世骇俗,在优雅的巴黎街头是如此触目惊心,立即成为当时巴黎市民攻击的对象。是新锐时尚还是建筑丑八怪?巴黎媒体为此争论不休。稀奇古怪的体验让第一次接触这个怪物的观众们感到害怕,他们认为这是对美丽的巴黎的亵渎,因而强烈要求拆除它!令人感到迷惑的是,人们容易冲动,也容易顺从。很快,他们就对蓬皮杜艺术中心裸露的器官没有什么意见了,相反,他们甚至害怕失去它——新巴黎的象征。和埃菲尔铁塔以及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引发的轩然大波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最终也因这场口水战而暴得大名,成功晋级为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
它的设计师,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伦佐·皮亚诺和他的英国搭档查德·罗格斯,也因此项目一炮而红,迅速成为建筑世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展”开幕式上,亲临现场的伦佐·皮亚诺在演讲中一开场就提到了自己的成名作蓬皮杜,他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电厂,这让我感到很亲切,当我们于1970年代来到废弃的蓬皮杜时,那里原来也是一座电厂,里面什么也没有,在当时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就是说文化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我们要把文化展现给每个人。”
皮亚诺的建筑设计就体现了一种可以享受的文化,如果你以为皮亚诺只会标新立异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毕生追求的,不是浮夸,而是无限接近于诗的精准和自由。
向前涌动的波浪
1937年9月14日出生的伦佐·皮亚诺今年已经78岁了,看上去还是那么充满活力。注定了,他一辈子与建筑结缘。他那个意大利热那亚的建筑商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父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从小,他就在建筑工地上长大,眼看着房子就这么一幢幢地建了起来,在这行业中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建筑师这个行当有了人生最初的憧憬。
有一次,他到父亲那去,父亲问他:“你为什么想当建筑师?你可以当建筑商啊,建筑商就像个小上帝似的,当建筑师干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父亲。也许是命运,也许是理想,他对靠建筑牟利兴趣不大,他的兴趣所在,是自己创造建筑的形体,赋予它美,赋予它诗意。

1960年,皮亚诺进入米兰科技大学建筑系求学,在传统与反传统的漩涡里,在历史与无限的未来之间,他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属于他们年轻人的变革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四年后,他毕业了,先在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路易斯·康设计事务所里工作,随后,他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开始自己的建筑大师生涯。

在热那亚旁蒂·内乌的台地上,坐落着一座拥有蝴蝶翅膀的小屋,半岩石半船形建筑,那就他的工作室。这座建筑背山面海,光线充足,依山势而上,整体由大面积玻璃构成,阳光由天顶和两侧照射进来,好像一座大大的温室。就是在这,皮亚诺开始了一系列建筑实验,设计的对象,包括美术馆、图书馆、教堂、机场航站楼、写字楼等等。

可以说,皮亚诺是个幸运儿,蓬皮杜中心完全不考虑巴黎的文脉,根本没想过要融入巴黎的文化氛围,一开始也确实遭遇无数板砖,但等到云开见月明之后,皮亚诺的好日子就来了。
1980年代末,他来到日本大阪一个人工岛上,开始设计大阪关西国际机场。1969年,他人生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就是日本大阪的工业亭,十多年后,伦佐·皮亚诺卷土重来,此时的他,挟蓬皮杜中心大火之余威,风光无限,接活可就不是工业亭这种小项目了。
关西地区大约有2000万人口,是日本第二大人口地区。原有机场受限于都市空间,无法进一步扩建。经过研究,日本方面发现,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远离都市区,在大阪港内填埋建成一个人工岛,以作为新机场用地。皮亚诺第一次参观基地时,他必须乘船从大阪港前往。当然了,新辟一块土地,可比螺蛳壳中做道场有发挥的空间。
新关西机场1994年投入使用,整座机场酷似一个绿色的峡谷,一侧为陆地,一侧为海洋,机场是由玻璃和钢结构制成的豪华建筑物。旅客航站楼沿着岛的一边伸展,它是一类新奇的航站楼,在同一中心部位有各种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的设备处于不同的楼层,并且所有的飞机都沿着朝两侧伸展的登机翼楼停靠。登机翼楼长度极大,可能是已有的建筑物中最长的,并且其完整的内部空间,有1700米长,的确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长的“房间”。然而这个宏大的空间,它的远景巧妙地变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空间,一个接一个地在顶棚下不断向前,就像是向前涌动的波浪。
严谨而抒情,精准而写意
高技派的旗帜在太平洋的海风中猎猎飞扬。
自古以来,建筑史的发展,总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当社会发现巨大变革之际,往往伴随对建筑的新需求,于是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索,最终找到满足新需求的技术手段。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等,解决了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伴随每一次的建筑革命,新工艺的创新和完善,人类追求新建筑的自由性上,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