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其还也”意蕴探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rong1988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了一句“吾其还也”的话,仔细推敲,发现此话有着丰富的意蕴。
  “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从当时形势看,箭在弦上,一场激战即将上演。晋、秦合攻郑国的战事正朝着晋文公预期的方向顺利推进。孰料在大战前的节骨眼上,突然传来秦国与郑国结盟的消息,而且秦国大军已悄然撤退,还留下三员大将留守郑国,帮助郑国加强防守,这完全是晋国极不愿意看到的寒心的现实。秦伯此举令晋军上下始料未及,仿佛一枚烈性炸弹炸乱了晋国的军营,势必动摇晋国的军心,激起晋军将士的极大愤慨。“子犯请击之”正是晋军将士痛恨秦伯阵前倒戈、背盟叛敌之行径的强烈愤慨情绪的自然流露。
  在子犯提出袭击秦军的请求时,晋文公以“不可”加以断然否决。当然,晋文公也理解子犯此时此境的愤慨心情,也正是为了平息子犯心中的怒火,也为了稳定部队将士的情绪,晋文公在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出晋、秦两国特殊关系之后,给出了不能袭击秦军的三个理由,即袭击秦军,偏离了仁道的轨道,不是明智的做法,不符合武德的要求。然后,晋文公说出了“吾其还也”一句话。这一句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品出不同的意蕴。
  首先,“吾其还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判断句,读成陈述语气,是晋文公陈述自己对当前战事的看法,表明撤军的态度。“也”作判断的标志。“其”作副词“当,应当;可,可得”解释,表示观点是正确的、符合事理的,态度是坚决的、不可改变的。如《与妻书》“汝其勿悲!”与《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两句中的“其”,应分别译为“当,可”、“应当,可得”。从这一角度来说,晋文公“吾其还也”的撤军态度与子犯“请击之”的做法显然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子犯的“请击之”是在听说秦、郑结盟之后,对秦军阵前倒戈、背盟叛敌之行径的愤恨情绪的强烈迸发,表明子犯被这种愤慨痛恨的情绪裹挟得失去了理智,显得冲动、急躁,只想到要泄一时之愤恨,而没有想到袭击秦军的长远而惨重的后果。晋文公的断然否决与其所给出的三个理由,表明晋文公能处变不惊,在重大的意外变故面前能沉着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周密而审慎地处理棘手的难题。此时此刻,晋文公心里很清楚,这一次对郑作战的发起者是自己,与秦伯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是自己主动利诱秦伯,才结成了晋、秦临时联盟。事实上,合攻郑国的晋、秦联盟基础并不牢固,秦国的退出虽然事出突然,但也是情理之中的,可以理解。何况晋、秦一向关系友善,情谊深厚,特别是在晋国称霸事业需要秦国帮助的时候,只能竭力维护晋、秦的友善关系,哪怕是表面的友善,也只能加强,绝对不能破坏。再说,秦伯是在对郑大战在即的关键时刻毁掉晋秦盟约,而与郑国结盟,想必是秦伯得到了郑国某种许诺,秦伯临战之前的改弦更张必然出于秦国更大的利益考虑。既然秦伯不向我们晋国打招呼就撤回了大军,留下三员大将帮助郑国戍守,表明秦、郑已达成某种默契,早有对付晋国的准备了,那么我们也就不要捅破了与秦国貌合神离的窗户纸,不要搞僵了与秦国的关系,暂且先撤军回去,静观其变吧。可以说,否定子犯袭击秦军的请求,而果断表明撤军的态度,是晋文公综合权衡复杂的内外形势作出的正确决策,是他沉着理智、深谋远虑、有长远政治眼光的表现。
  其次,“吾其还也”可以看成是祈使句,读成商量语气,表明晋文公就自己的决策征询子犯的意见。“其”是表示商量、希望、愿望的副词,可译成“还是”,也可不译。不译的话,祈使语气要弱一点。如《崤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其”也是祈使副词,表希望、商量语气。从这一角度来说,“吾其还也”一方面表明晋文公虽然否定了子犯的请求,但他对子犯的心情是理解的,他给出不能袭击秦军的三个理由,是想告诉子犯,目前形势对晋国不利,还不是我们对秦发起战争的有利时机,这种晓之以理的做法,实际上是安抚情绪激愤的将士,是给满怀对秦伯的愤慨怒火的将士降火;另一方面,表明晋文公不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子犯和其他将士,而是在给出了三个理由之后,以商量语气说出“吾其还也”,是要宽慰子犯,希望他明白晋国称霸目标的实现需要秦国帮助的道理,需要拿出忍耐心暂且放下对秦军阵前倒戈行径的愤慨情绪,从而让子犯自己面对现实主动作出理智的选择,体现出晋文公对手下将士的充分信任与尊重,表明晋文公相信将士们会有这个深刻的认识水平与高度的思想觉悟的。事实上,从晋文公的三个理由中,子犯哪能体会不出晋文公的沉痛心情呢?哪能不明白晋文公谋求国家长远利益的良苦用心呢?晋文公这种在意外变故与危难关头对将士们的理解、信任与尊重给了将士们巨大的亲切感、温暖感,必然能怦然拨动将士们的心灵琴弦,使将士们在晋文公沉痛而理智的诱导下认清了当前内外形势的复杂性。晋文公这种动之以情的做法,不仅使部队达成了思想上的高度一致,而且更激发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可以说,晋文公是充分尊重信任将士、平易民主有仁义情怀、懂得以退为进有忍耐性的高明指挥官。
  再次,“吾其还也”可以看成是晋文公的自言自语,读成猜测语气,这是晋文公撤军之前的犹豫状态、纠结心理的流露。“其”可作揣测性副词“也许;大概”解释,“吾其还也”可译成“我们也许应该回去吧”。如《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中的两个“其”,都是语气副词,表示不能确定,只是估计或推测。从这一角度来说,晋文公否定了子犯袭击秦军的请求,给子犯讲了三个理由,表明在秦军阵前倒戈的重大变故面前,晋文公虽然能够从道理上开导部下,但在内心情感上他自己还是很难接受秦伯阵前倒戈、背盟叛敌的做法,很难接受晋秦联盟就此瓦解、灭郑梦想就此破灭的现实。按理说,“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晋、秦合攻郑国,已遣兵布阵好了,只待发出总攻的号令了,这秦伯怎么会突然变卦了呢?这确实令晋文公极其气愤懊恼。晋文公为郑国居然有人能够在激战前夕分化瓦解晋秦联盟,使秦伯突然变卦、阵前倒戈而颇为震惊,但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可以说,晋文公“吾其还也”的自言自语,正是他复杂纠结心理的流露,既有对秦伯突然变卦、阵前反戈的震惊与愤恨,也有试图说服自己撤军而内心极不甘愿,更有为失去这一次灭郑良机而深感懊丧痛心。晋文公撤军之前的这种复杂纠结心理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退秦师之举收到了显著奇效,表明烛之武凭他的卓越智慧与杰出辩才成功解除了郑国的空前危难,建立了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历史功勋。
其他文献
中国有两道长城,一道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从秦朝到明朝修建的城墙;而另一道就是今天谈起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这一道是活的长城。长征通过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为中国带来了光
新开槽内部建起规整、稳固的炉膛对电解槽进入正常期平稳、高效生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预防电解槽早期破损延长槽寿命也非常有帮助。本文旨在介绍一种能够快速建立规整炉
通过对方坯生产45#钢种絮流事故进行了过程参数对比,分析了可能导致缺陷的原因并制定了确保精炼钙处理及软吹效果、连铸中间包使用40mm定径水口等针对性措施。
对铁水条件分析,铁水中碳、硅元素对转炉炼钢吹损的影响,通过改变铁水条件,优化工艺降低转炉炼钢吹损。降低钢铁料消耗。’
<正>~~
期刊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语境描述的应是举行婚礼的场合,那么其中的“青庐”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洞房”呢?不然,又到底指什么呢?  原来,古代人把举行婚礼的时候临时搭建的帐篷叫“青庐”,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帐篷里拜堂举行婚礼的。  “青庐”一般设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轿的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走过,最后进入青庐。如
“错误”的含义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本文的“错误”指的是课堂上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或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导致思维跳出了平常轨道而显得另类或看似无知,从而被别人认定为犯错。但是对于课堂而言,这样的“错误”往往蕴藏着丰厚的课堂生成可能性。教师若能用慧心去对待这似错非错的“错误”,把握住这难得的教学契机,“转轴拨弦三两声”,使“错误”呈现出其潜藏的魅力,从而使课堂达到知识与人文的交融,那么,课堂的质量
本文以硅热法金属镁厂生产过程热平衡为基础,分别分析白云石煅烧以及真空热还原的能量收支情况,并对其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对比金属镁生产理论能耗和实际能耗,结果显示该工艺
根据酒钢炼轧厂炼钢转炉汽化系统的使用现状,研究了改造实施效果及后续改进措施。
耐火度在粘土矿工业类型、品级划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对中高铝粘土耐火度的测定主要依靠仪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及生产单位形成了制约。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