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科110专家连日把脉问诊忻州不明虫害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dddddd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近500亩玉米发生虫害,大伙儿不知所措,请农科110专家帮我们看看……” 6月26日晚7时,山西农科110指挥中心接到忻州市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农民的电话求助后,次日一早组织农科110专家赶赴受灾地区。专家通过多方会诊,现场把脉,对此病虫害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了解到灾情后,责成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农民受灾 专家心忧
  接到农科110指挥中心的连线电话后,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栽培室主任张中东副研究员一夜没有合眼,查阅相关资料,次日凌晨天刚亮,就驱车赶赴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
  照吞口村西,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巨毒农药气味,村民们三五成群正在议论纷纷,人们焦灼的脸上透出太多无奈。“以前这种虫害只是少许发生,今年怎么会这么严重?”65岁的张银旺老人身背喷雾器急急赶往田间,看到专家进村,大跑小跑迎了上来。
  张中东仔细观察受灾玉米,发现枯苗植株近地面的茎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褐色裂痕,受害植株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植株畸形,不能正常生长。从而断定:肯定是缘于一种虫害,或继发其它病毒感染。张中东通过了解得知,此虫害除了忻府区零星发生外,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及周边村落重度发生,涉及种植面积达500~800亩,且有蔓延趋势。
  26日下午,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董晋明研究员也赶往事发地。他们与几位专家连线会诊得出:这种虫害此前多發于东北吉林等地,病株的发生率基本上等于损失率,发生后药剂治疗没有效果。为了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张中东随即致电山西科技报提请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防范。
  现场“把脉” 初见端倪
  农科110专家董晋明从业玉米虫害研究28年,是山西省的权威专家,只要能在病株和土壤中找到“作案”的虫体,定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没想到这次却让他犯了愁。
  26日下午4点到7点钟,董晋明和张中东两位农科110专家在不同的发病地块选择取了50余株病苗,进行“虫体追踪”,20厘米深的耕作层,仅“出土”了一条细胸金针虫和数条蛴螬,枯苗茎部近圆形或长条状褐色裂痕的蛀孔中,也未见一只害虫。
  这么大面积的虫害发生,这么高的发病率,为害植株的虫口密度应该非常大,可现在未发现一条“作案”虫体,就如同“战场上找不到敌人”。从虫蛀的孔道来看,也非常罕见,孔径粗细不一,有的长条状裂痕已呈褐色,有的孔径细小,又像是虫体刚刚蛀过,从苗期的4、5片叶至12、13片叶,发病周期较长,令人费解。
  近年来,山西玉米常见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和玉米螟等;金针虫主要危害刚出土的幼苗根部,成苗后并无大碍;蛴螬咬食幼苗嫩茎、薯芋类块根被钻成孔眼;蝼蛄、地老虎和玉米螟等虫害,均与耿镇现在的为害现状不符。到底是哪种虫害造成如此大的杀伤力?两位专家查阅相关资料,他们认为“玉米异跗萤叶甲”(又名玉米旋心虫)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专家看了传过去的病株照片,认为这是典型的玉米异常苗,根据近年研究结果,基本否定旋心虫为害,有关发生机理目前正在研究中。此类病株发生率基本上等于损失率,发生后药剂治疗没有效果。
  多方会诊 共解难题
  “治虫如救火”。7月1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专家董金皋教授、石洁研究员火速赶到山西,与忻州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翟广谦、省农科110专家张中东副研究员一道前往灾区进行调查。专家对玉米为害症状、土壤类型、土壤虫情、受害品种、受害范围、受害比例等进行详细调研。最后一致认为,这种病与东北吉林等地发生的玉米异常苗的症状完全一致,症状表现为茎基部有类似虫道样开裂(呈撕裂状),植株叶片有纵向黄绿条纹(或者叫退绿条纹),严重的植株矮化,发育停止,不能正常拨节,不能结穗;如发病较轻且能够正常拨节生长,可以结实,但产量会受到影响。
  专家们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指出该病与品种抗性、播种期气候、出苗期长短、土壤环境、地下害虫等有关,一般出苗期长、偏砂性土壤、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发病率较高。现场挖掘没发现害虫,可能是植株早期为害,不像是常见害虫,也有可能是虫子把病菌或病毒传到玉米后,由病菌危害玉米,这种病的发病原理、侵入途径等正在研究中。根据吉林省农科院晋齐鸣研究员等专家的研究结果,这种病发病后用常用的杀虫剂及杀菌剂喷施或者灌根均无效,但用丁硫克百威(含量10%以上)或丙硫克百威(含量3~5%)对种子包衣处理,对这种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山西科技报 张建伟 王玉芳 编辑:张素琴)
  
  (山西省科协)
其他文献
6月25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读书实践知化学”全国青少年暑期科普活动在中国科技馆启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化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技馆共同组织。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王余光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王直华教授、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教授、中国化学会秘书长杨振忠研究员和副秘书长刘正平教授出席了启动仪式。启动仪
期刊
“在今天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时候,我们学校应该进一步推广、宣传、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廉水这样说道。  近期,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编撰的科普读物《观云识天》广受关注,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四个篇章教你观云识天  云意挥洒,来去随风;舒卷升降,聚散无穷。云是天气的“招牌”,看云,能识别天气。“观云识天”古来有之。从云的聚散,可探求槽来脊往,锋生
期刊
6月21日,浙江省科协召开八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学习传达中国科协“八大”精神。会议强调,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科协“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科协工作的一件大事,各级科协组织和所属学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与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省委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央的精神、浙江“十二五”发展
期刊
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邀请国际雷达昆虫学专家作学术报告  6月3日,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共同举办的雷达专题学术报告会在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召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防科学院的Alistair Drake博士、英国洛桑研究院植物与无脊椎动物生态学系的Jason Chapman博士和Ka Sing Lim(林贾)博士在报告会上先后作关于雷达昆虫学的专题报告。  A
期刊
近日,湖北省科技厅与湖北省外专局共同组织了武汉激光企业赴德国参加慕尼黑国际应用激光、光学技术博览会。全球36个国家1000余家参展商和公司参加了博览会。湖北省激光科技代表团由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及武汉科威晶激光公司等15家激光企业组成,通过赴德国参展和交流,进一步寻找中德之间激光领域的合作。  武汉10余家激光企业再次集体亮相于世界頂级激光展会上,充分展示了武汉中国光谷的风采,进一步
期刊
6月16日,内蒙古科协召开老科协工作座谈会。会场上,“重视老科技人才 发挥老科协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幅悬挂正中。9位老科协工作者代表个个精神矍铄,热情饱满,与内蒙古科协党组书记白宝玉,内蒙古科协党组成员、巡视员、副主席陈天保及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忆成效、展未来,共论科协事业发展之道。  动力:党委政府重视 队伍逐渐壮大  内蒙古老科协副会长、原人大农牧委主任赵小勇介绍说,1988
期刊
6月16日,由江西省科协主办、九江市彭泽县科协和彭泽县核电办承办的江西科协系列学术沙龙第三十三期在彭泽县举办。江西省科协副主席梁纯平出席沙龙并讲话。江西省九江市科协主席丁冰洋、彭泽县副县长方柏生出席沙龙并致辞。江西省科协学会部调研员黄丽芬主持沙龙开幕式。本期沙龙首席专家东华理工大学核工程学院院长、省核学会核电专委会主任委员刘义保教授主持沙龙研讨。东华理工大学谢青霞副教授,中电投江西核电有限公司生产
期刊
英国政府正在开展一个斥资数百万英镑的项目,旨在改善英国南部需水量增加地区的水供应,这一项目包括新的潮汐河提取技术和建造一座蓄水库。  据悉,这个应对不断增长水需求的简便的解决方案来自于对潮汐河附近咸水运动更全面的了解。  过去,河水抽取点基本位于集水处的底部,高于潮汐延伸。而在这个创新的项目中,由于技术上的进步——包括数值模拟、线路控制和监测系统,对于南方水务公司来说,将其抽取点设在河流的潮汐部位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3日报道,日前日本科学家用干细胞技术培育出了具有完整功能的牙齿,并在小鼠身上进行了成功的移植。这种由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牙齿和自然生成的牙齿相比,不但在外观上没有多少区别,而且同样具有一定的硬度并对疼痛敏感。相关论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虽然这一突破是在实验鼠身上实现的,但却为那些因外伤、衰老或牙病失去牙齿的人带来了福音,或许未来某一天科学家就
期刊
为尽快推进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化所)“固体润滑材料”和“羰基金属”两个项目进入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日前,兰化所所长刘维民一行四人应管委会副主任石威和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王利祥邀请到我区考察调研。通过沟通和交流,考察团了解了长春的产业优势和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战略意义,明确了来我区兴业的意愿。   在中科院长春分院,王利祥院长说,兰化所与高新区、长春分院的全面合作不仅有利于中科院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