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近500亩玉米发生虫害,大伙儿不知所措,请农科110专家帮我们看看……” 6月26日晚7时,山西农科110指挥中心接到忻州市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农民的电话求助后,次日一早组织农科110专家赶赴受灾地区。专家通过多方会诊,现场把脉,对此病虫害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了解到灾情后,责成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农民受灾 专家心忧
接到农科110指挥中心的连线电话后,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栽培室主任张中东副研究员一夜没有合眼,查阅相关资料,次日凌晨天刚亮,就驱车赶赴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
照吞口村西,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巨毒农药气味,村民们三五成群正在议论纷纷,人们焦灼的脸上透出太多无奈。“以前这种虫害只是少许发生,今年怎么会这么严重?”65岁的张银旺老人身背喷雾器急急赶往田间,看到专家进村,大跑小跑迎了上来。
张中东仔细观察受灾玉米,发现枯苗植株近地面的茎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褐色裂痕,受害植株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植株畸形,不能正常生长。从而断定:肯定是缘于一种虫害,或继发其它病毒感染。张中东通过了解得知,此虫害除了忻府区零星发生外,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及周边村落重度发生,涉及种植面积达500~800亩,且有蔓延趋势。
26日下午,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董晋明研究员也赶往事发地。他们与几位专家连线会诊得出:这种虫害此前多發于东北吉林等地,病株的发生率基本上等于损失率,发生后药剂治疗没有效果。为了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张中东随即致电山西科技报提请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防范。
现场“把脉” 初见端倪
农科110专家董晋明从业玉米虫害研究28年,是山西省的权威专家,只要能在病株和土壤中找到“作案”的虫体,定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没想到这次却让他犯了愁。
26日下午4点到7点钟,董晋明和张中东两位农科110专家在不同的发病地块选择取了50余株病苗,进行“虫体追踪”,20厘米深的耕作层,仅“出土”了一条细胸金针虫和数条蛴螬,枯苗茎部近圆形或长条状褐色裂痕的蛀孔中,也未见一只害虫。
这么大面积的虫害发生,这么高的发病率,为害植株的虫口密度应该非常大,可现在未发现一条“作案”虫体,就如同“战场上找不到敌人”。从虫蛀的孔道来看,也非常罕见,孔径粗细不一,有的长条状裂痕已呈褐色,有的孔径细小,又像是虫体刚刚蛀过,从苗期的4、5片叶至12、13片叶,发病周期较长,令人费解。
近年来,山西玉米常见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和玉米螟等;金针虫主要危害刚出土的幼苗根部,成苗后并无大碍;蛴螬咬食幼苗嫩茎、薯芋类块根被钻成孔眼;蝼蛄、地老虎和玉米螟等虫害,均与耿镇现在的为害现状不符。到底是哪种虫害造成如此大的杀伤力?两位专家查阅相关资料,他们认为“玉米异跗萤叶甲”(又名玉米旋心虫)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专家看了传过去的病株照片,认为这是典型的玉米异常苗,根据近年研究结果,基本否定旋心虫为害,有关发生机理目前正在研究中。此类病株发生率基本上等于损失率,发生后药剂治疗没有效果。
多方会诊 共解难题
“治虫如救火”。7月1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专家董金皋教授、石洁研究员火速赶到山西,与忻州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翟广谦、省农科110专家张中东副研究员一道前往灾区进行调查。专家对玉米为害症状、土壤类型、土壤虫情、受害品种、受害范围、受害比例等进行详细调研。最后一致认为,这种病与东北吉林等地发生的玉米异常苗的症状完全一致,症状表现为茎基部有类似虫道样开裂(呈撕裂状),植株叶片有纵向黄绿条纹(或者叫退绿条纹),严重的植株矮化,发育停止,不能正常拨节,不能结穗;如发病较轻且能够正常拨节生长,可以结实,但产量会受到影响。
专家们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指出该病与品种抗性、播种期气候、出苗期长短、土壤环境、地下害虫等有关,一般出苗期长、偏砂性土壤、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发病率较高。现场挖掘没发现害虫,可能是植株早期为害,不像是常见害虫,也有可能是虫子把病菌或病毒传到玉米后,由病菌危害玉米,这种病的发病原理、侵入途径等正在研究中。根据吉林省农科院晋齐鸣研究员等专家的研究结果,这种病发病后用常用的杀虫剂及杀菌剂喷施或者灌根均无效,但用丁硫克百威(含量10%以上)或丙硫克百威(含量3~5%)对种子包衣处理,对这种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山西科技报 张建伟 王玉芳 编辑:张素琴)
(山西省科协)
农民受灾 专家心忧
接到农科110指挥中心的连线电话后,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栽培室主任张中东副研究员一夜没有合眼,查阅相关资料,次日凌晨天刚亮,就驱车赶赴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
照吞口村西,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巨毒农药气味,村民们三五成群正在议论纷纷,人们焦灼的脸上透出太多无奈。“以前这种虫害只是少许发生,今年怎么会这么严重?”65岁的张银旺老人身背喷雾器急急赶往田间,看到专家进村,大跑小跑迎了上来。
张中东仔细观察受灾玉米,发现枯苗植株近地面的茎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褐色裂痕,受害植株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植株畸形,不能正常生长。从而断定:肯定是缘于一种虫害,或继发其它病毒感染。张中东通过了解得知,此虫害除了忻府区零星发生外,五台县耿镇照吞口村及周边村落重度发生,涉及种植面积达500~800亩,且有蔓延趋势。
26日下午,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董晋明研究员也赶往事发地。他们与几位专家连线会诊得出:这种虫害此前多發于东北吉林等地,病株的发生率基本上等于损失率,发生后药剂治疗没有效果。为了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张中东随即致电山西科技报提请广大农民朋友注意防范。
现场“把脉” 初见端倪
农科110专家董晋明从业玉米虫害研究28年,是山西省的权威专家,只要能在病株和土壤中找到“作案”的虫体,定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没想到这次却让他犯了愁。
26日下午4点到7点钟,董晋明和张中东两位农科110专家在不同的发病地块选择取了50余株病苗,进行“虫体追踪”,20厘米深的耕作层,仅“出土”了一条细胸金针虫和数条蛴螬,枯苗茎部近圆形或长条状褐色裂痕的蛀孔中,也未见一只害虫。
这么大面积的虫害发生,这么高的发病率,为害植株的虫口密度应该非常大,可现在未发现一条“作案”虫体,就如同“战场上找不到敌人”。从虫蛀的孔道来看,也非常罕见,孔径粗细不一,有的长条状裂痕已呈褐色,有的孔径细小,又像是虫体刚刚蛀过,从苗期的4、5片叶至12、13片叶,发病周期较长,令人费解。
近年来,山西玉米常见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和玉米螟等;金针虫主要危害刚出土的幼苗根部,成苗后并无大碍;蛴螬咬食幼苗嫩茎、薯芋类块根被钻成孔眼;蝼蛄、地老虎和玉米螟等虫害,均与耿镇现在的为害现状不符。到底是哪种虫害造成如此大的杀伤力?两位专家查阅相关资料,他们认为“玉米异跗萤叶甲”(又名玉米旋心虫)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专家看了传过去的病株照片,认为这是典型的玉米异常苗,根据近年研究结果,基本否定旋心虫为害,有关发生机理目前正在研究中。此类病株发生率基本上等于损失率,发生后药剂治疗没有效果。
多方会诊 共解难题
“治虫如救火”。7月1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专家董金皋教授、石洁研究员火速赶到山西,与忻州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翟广谦、省农科110专家张中东副研究员一道前往灾区进行调查。专家对玉米为害症状、土壤类型、土壤虫情、受害品种、受害范围、受害比例等进行详细调研。最后一致认为,这种病与东北吉林等地发生的玉米异常苗的症状完全一致,症状表现为茎基部有类似虫道样开裂(呈撕裂状),植株叶片有纵向黄绿条纹(或者叫退绿条纹),严重的植株矮化,发育停止,不能正常拨节,不能结穗;如发病较轻且能够正常拨节生长,可以结实,但产量会受到影响。
专家们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指出该病与品种抗性、播种期气候、出苗期长短、土壤环境、地下害虫等有关,一般出苗期长、偏砂性土壤、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发病率较高。现场挖掘没发现害虫,可能是植株早期为害,不像是常见害虫,也有可能是虫子把病菌或病毒传到玉米后,由病菌危害玉米,这种病的发病原理、侵入途径等正在研究中。根据吉林省农科院晋齐鸣研究员等专家的研究结果,这种病发病后用常用的杀虫剂及杀菌剂喷施或者灌根均无效,但用丁硫克百威(含量10%以上)或丙硫克百威(含量3~5%)对种子包衣处理,对这种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山西科技报 张建伟 王玉芳 编辑:张素琴)
(山西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