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语境下关于民族绘画的思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民族绘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相对于西方绘画对写实的表达,中国民族绘画更加注重对写意的表达。中国民族绘画反映的是中国民族文化对于自然、生活和工作的理解和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格。本文从中国民族绘画的造型艺术和色彩艺术两个方面对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语言进行了思考。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民族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关键词:民族绘画 艺术语言 造型艺术 色彩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民族绘画色彩丰富,造型奇特,寓意深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相对于西方绘画对于绘画材料和技巧的统一要求,和对绘画步骤的严格规定,中国民族绘画有着更大的随意性和创造性。正因为如此,相对于西方绘画对客观自然的写实表达,中国民族绘画更加注重对情感和思维的写意表达。中国民族绘画是人们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思考的完美展现。通过绘画,绘画者可以释放自己心中不同的情感,表达自己心中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所以,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中国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民族绘画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重要的遗产,也是中国人认识自然和思考自然的真实记录。所以,无论从艺术价值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社会价值,中国民族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作用。下面本文从中国民族绘画的造型艺术和色彩艺术两个方面对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语言进行探讨。
  一 民族绘画的造型艺术
  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国民族绘画的造型体系便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表达。经过思考和加工的中国绘画造型所呈现的并不是对自然事物的简单模仿,而是加入了绘画对事物的思考和感悟。这和西方绘画以模仿自然界的具体事物而进行的创作迥然不同。中国的民族绘画更加注重对情感、体验的表达,所以在造型上更具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例如,中国传统年画《年年有余》中抱着鲤鱼的大头娃娃便是最普遍的造型代表。造型中的娃娃头大、健康、敦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胖小子”的绘画表达,怀中抱着的鲤鱼更是“年年有余”的寓意表达。整幅年画虽然不是对自然事物的严格再现,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写意表达。而写意表达也是中国民族绘画造型艺术中的主要特征。例如,在长沙于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帛画《凤夔美女》中描绘了一位仪态端庄的妇女,双手合十,似在虔诚祈祷。妇女的头上是凤夔相斗的造型。凤和夔本来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从造型的角度本身就非写实而是对社会生活的想象。整幅作品表现了对生命以及和平的赞扬,构思巧妙,造型奇特,其中对于夔的造型设计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并不似其他作品那样霸气十足,体现了绘画者对它的蔑视。
  中国民族绘画的造型方法可以概括对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打碎和再创造。相对于西方绘画中统一的绘画技巧和程序化的美学体系,中国的民族绘画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绘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造型和绘画。心之所想,情之所及都可以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恰恰是中国民族绘画造型艺术的魅力所在。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诸多忌讳和复杂的语法规则,中国民族绘画对于造型设计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和约束。绘画者可以将任何元素跨越时间和空间加入到绘画的造型设计中。虽然这样的造型并不是能够在真实的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事物原型,但正是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设计形成了中国绘画中一个又一个经典造型设计,众所周知的千手观音的造型设计便是中国绘画造型艺术的经典体现。中国绘画中的千手观音千姿百态,丰富多姿,并不像印度那样有几乎统一的造型设计。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牵手观音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即使在统一地区的不同地点对千手观音的造型设计也是各具特点。不同的造型设计在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同时,也使得观音百态的形象更加丰富,更加神秘。
  绘画像一面镜子。中国民族绘画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客观世界,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或者说中国民族绘画反映出来的是人们的心灵。例如,在中国传统门神秦琼、敬德的形象就是人们对于顶天立地和忠肝义胆的理解的反映。虽然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门神画有不同的人物造型,但绘画者不约而同地将人物的脸设计成关公一样的红色,并且突出了脸部的眼睛比例,并对躯干的比例进行放大。这样的造型设计并不是历史中两个人物的真实再现,却突出反映了两个人在人们心中顶天立地、忠义千秋的形象解读。
  中国民族绘画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色彩。所以绘画者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绘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都决定了绘画造型的设计。相对于现代中国一些绘画者对西方绘画的推崇和模仿,中国民族绘画更加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因为无论是中国民族绘画者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还是其个体的文化素质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如前文所述的中国民族绘画中秦琼、敬德两个人物的门神造型设计就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两人性格和品行的定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里风貌复杂,造成了不同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民族绘画由于在绘画风格、绘画内容和造型设计上的随意、洒脱,使得它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载体。而不同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绘画造型也成为了中国民族绘画造型艺术中的又一亮点。例如,在甘肃瓜州东千佛洞2窟菩萨画像中的菩萨造型便是深具汉藏文化的艺术精品。该菩萨造型将中原佛教文化中菩萨造型的细腻、和善与藏族佛教文化中菩萨造型的高大、魁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便成了今天诸多中国民族绘画中的典型菩萨造型。再如,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清明上河图》中,绘画者更是对不同民族的人物从服饰到发饰等各个细节做了细致的刻画,所以才成功地塑造一个又一个不同民族的人物造型,从而烘托出了整幅画卷中祥和、喜庆、热闹的繁荣景象。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在很多中国民族绘画中看到融合了不用民族文化风格的造型设计,如对服饰的借鉴,对颜色的学习以及对事物象征含义的交流等。中国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为中国民族绘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绘画素材和动力,而中国民族绘画也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承载和记录了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 民族绘画的色彩艺术
  同丰富、深刻的造型艺术一样,中国民族绘画的色彩运用同样充满了文化气息和艺术气息。在绘画的构成中色彩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绘画者虽然通过造型可以实现对自然认识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但是,如果没有色彩,或者色彩的性格与象征无法和造型相吻合的时候,那一幅再好的绘画作品也是无法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共鸣的。色彩本身便是自然界一种重要的属性,并由此可以引申出很多情感,而这些由颜色引申出来的情感又随着文化的沉积而不断得到完善和定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度和广度使得它对于颜色有着独特的艺术解读。在这份色彩艺术中包含的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中对于色彩的认识和思考。而中国民族绘画者同样将这份对颜色的认识和思考运用到绘画中,从而形成了中国民族绘画中独特的色彩艺术。
  前文已述,色彩本身便是自然界的重要属性。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色彩,而色彩之所以会有差异便和事物本身的性质有关。从物理学上看,事物的色彩源于事物所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而人们对于色彩的视觉情感则源于人们对于色彩属性的联想。例如,红色让人们联想到血,所以红色象征着革命,红色又让人们联想到火,所以红色又象征着激情。今天人们所形成的色彩情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同样是受到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甚至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绘画中的色彩艺术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相对于西方绘画中对于色彩的繁琐运用,中国民族绘画的色彩艺术便是采用简单明快的色彩与夸张明快的色彩同时表现力气达到舒适、明快、热情的整体效果。所以,在中国绘画的色彩运用上,绘画者往往采用饱和度较高的原色作为主要色彩。简单、淳朴的色彩运用在彰显了中国民族绘画简约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正直、淳朴的民族性格。例如,在中国的年画中对于颜色的运用始终以红色为主,根据绘画的内容配以少量的黄色、绿色等。简洁的用色更加凸显了年画中所要表达的喜庆、热烈的主题。再如,在西藏布达拉宫中的壁画中,蓝色是其中永恒的主题,这源于藏族文化中对于蓝色的偏爱,而对于其他颜色的运用同样以简单的风格加以点缀。在中国的民族绘画中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原色,所以本身的表现力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加强。为了避免颜色的冲突和不和谐,在进行辅助色配色的时候都以简单、点缀为基本目标。这一点也和西方绘画中对于颜色的均衡使用有所不同。
  在中国民族绘画中,色彩和造型一样不仅是绘画艺术的一部分,还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通过色彩,人们可以进行情感交流;通过色彩,人们可以表达心中的情感。色彩有着多种表现功能,其中的装饰功能就是其重要的表现功能之一。色彩本身是具有装饰性的,例如,每逢喜庆的日子人们总要用红色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装饰,当然这和中国文化中对于红色的推崇是分不开的。正如前文所述,年画的主题色调便是红色,因为年画挂的日子便是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导致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不同,对色彩的运用习惯更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最为明显的是南方北方地区风格的差异,北方绘画作品的色彩普遍较为热烈,南方的用色较为淡雅一些,但整体宗旨不变仍然以表现喜庆吉祥为主。而如果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种氛围则需要其它的色彩进行装饰。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代表着帝王的身份和威严。所以,我们可以在所有和古代皇帝有关的装饰中看到黄色的身影。黄色是古代帝王家装饰的首选颜色,即使在盛大节日,黄色也是其中的主旋律而红色只能作为辅助色点缀而已。
  中国绘画中的色彩艺术源于中国人对颜色的情感认知,而这种情感认知便是来源于人们对色彩的联想。中国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绘画中的色彩运用也更具文化特色,而且和造型艺术一样,中国绘画的色彩艺术同样能够体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例如,上文所述的千佛洞的菩萨在色彩的运用上便不是一味的蓝色,而是在其中还运用了红色象征着佛的力量和给人们带来的欢庆。民间艺人对色彩的使用常常是按照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目的去做。在中国民族绘画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同样受到历史阶级文化的影响,色彩观念也象征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关联了特殊的含义,并对这特殊的含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在封建社会里,阶级制度异常明显,色彩的运用成为了不同阶级的标志。在宫廷贵族那里出现的朱门、红墙、青黄在民间都是“禁色”。有时候黄白色的组合被赋予了神秘性的意义。如苗族刺绣,很少有黄色或黄色调的出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使得民间产生了不能轻易使用黄色的观念。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与传统的价值观、历史思想、伦理道德、等级制度、宗教观念相互交融渗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语
  中国民族绘画和西方绘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世界绘画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世界绘画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艺术魅力便是写意,无论是其造型艺术还是色彩艺术都体现了中国绘画者通过绘画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对自然事物的思考。与西方绘画中的写实艺术相比,中国民族绘画中的写意艺术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魅力。本文的研究对于研究中西绘画差异和中国绘画的特色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伟萍:《中国民间绘画中的现代趋向》,《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2] 余明慧:《试论当今福建民间绘画的走向》,《艺术·生
  活》,2002年第6期。
  [3] 戚序:《浅论中国传统绘画的气势》,《重庆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4] 杨亮才:《中国民间文艺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 毛巍蓉:《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研究》,《艺术评论》,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陈海强,男,1965—,河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