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里,普遍存在着对高职办学方针出现残缺性或片面性的理解、执行的情况,尤其体现在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方针实现过程中。本文对高职院校教学情况与事实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指出正确的高职实现途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办学质量 就业为导向 偏差
一、引言
当前无论是就业形势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还是就业形势比较差的高职院校,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大批大量的高职生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是醉心于谈情说爱之中,或者是成天无所事事。他们找不着奋斗方向和目标,他们不努力学习、不奋发向上;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在其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已出现问题。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必须在狠抓高职生的就业分配工作的同时,也要狠抓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教化工作,当然还有其在知识、和技能、技术方面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全面地落实高职的办学方针,才能有效地防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的形而上学的、机械性的理解、执行与落实,才能把高职教育办成有别于普通本科的、有别于中职技校的本色与特色兼具的现代型的高职教育。下面,就对造成某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高的几个基本因素进行探解。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办学方针的理解与执行出现偏差的几种情况的分析
在办高职就是为了就业,就业大于一切,只要就业搞好了,学校也就搞好了这种偏差性的办学理念或观念的影响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出现了偏差性的理解与执行情况。这种偏差性的理解与执行情况表现得最为典型的就是,许多高职院校简单地把就业作为其教育与教学的根本目的和终极归宿,甚至包括许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在这种错误性地理解与设定高职办学的根本目的和终极归宿的影响下、误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出现了一些偏离高职办学的正确方针和方向的现象与事实,如:在许多高职院校里,已形成了“只要学生找到了工作,哪怕他表现很差、有很多不及格,也要融通一下、放他一把让他毕业,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工作,不能影响他的就业。”像这样的潜规则;又如,人们时常听说,某某高职院校从来或很少有学生被开除的,没有不能毕业的学生,除非他自己不要毕业证了。这些事实的存在显然会极大地消减这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些事实的存在也会极大地影响这些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与落实是一种眼前性的、局部性的和生存性的,即他们提高就业的方式和目的不是建立在以办学质量的同步提高为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或停留在为了所谓学生或学校的眼前的生存和利益的基础上的。这样的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和落实绝对不是完全性的、社会性的、民族性的和符合国家长远利益性的,也绝不是高职教育的全部所指。这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者把高职生作为普通工人来培养、来分配;或者大批大量地把高职生降格为技校生或中专生来分配,把他们分配到技术或技能含量极低或要求低下的普通工人的岗位上去就业。如此做法虽然提高了高职生的就业率,但是,在这种态势下, 许多高职生实际上已直接或间接地被沦为技校生或中职生来培养、来教育;也就是说,目前,有许多高职院校就其事实性而言已是技工学校或中职学校了,是挂着高职牌子的技工学校或中职学校了。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其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做法是建立在忽略了或无暇顾及对其高职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教育与教导之上的。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利用或挖掘其所在或所属行业的优势,以几乎没有或无暇顾及对其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与教化的做法去实现、去完成定向班或订单班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他们的就业分配工作。一般情况而言,这种定向性或订单性的办学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的是一种十分可行的、极为现实的好做法、好方法。但问题是,不应以牺牲其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其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为基础;因为,这样的做法与完全地、全面地实现高职教育与教学的工作的任务性、目的性和使命性是不相符合的,这种做法也绝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的一切;这种教育与教学是一种残缺性高职的教育与教学,产生这种残缺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高职院校的主管者们、参与们对“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办学方针持着极为片面性的、狭义性的理解和执行所致的。
上述是笔者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理解、执行与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时所出现的偏差性的几种情况的举例,其实,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案例和情况存在着,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与认真地思考。
三、现今高职生与社会的事实情况时常妨碍着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一般是难以与正规公办的本科院校相比的。从总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上,在思想和道德的水准上,在自立和自为的能力上等方面都低于正规公办本科院校的。这一客观事实情况的存在常常会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受限,同时,也会制约其教育与教学发展水平的极大地提高。同时,我们知道,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安泰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们不会再饱受荒灾无助之苦,食不果腹之煎熬了,这是其一;其二,当代的大学教育是一种面对民众性的大学教育,其入学门槛是不高的,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是可以读大学的,尤其是高等职业大学。基于上述各种情况,再加之读大学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等方面的客观事实因素的存在,致使众多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分配情况或去向不好的某些高职院校的高职生,认为读大学只是一个任务、只是一个过程。因此,他们不愿意奋发向上,不愿意刻苦学习,不愿意努力提高其思想品德等。这说明,现今高职生与社会的事实的情况正直接地或间接地妨碍着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总的来讲,上述种种情况对某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高的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其中,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讲,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所持的残缺性、片面性的理解、执行与落实的情况与事实是致使他们办学质量不高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重点性的防范。我们知道,高等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职业与就业是有别的。具体地来讲,高等职业教育比起中职教育的要求是更高些,是更深些。这些更高、更深的要求既体现在知识性、技术性、技能性等方面的教育与教学上,也更体现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自立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教学上,这是其一;其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人生性的、是全方面性的、是社会性、是可持续性的,而就业教育是从业性的、是工作性的、是谋生性的、是眼前性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显然,职业教育要更为全面些、更为深刻些、要求也更高些,如果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等就业教育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降格,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狭义化,是对受教育者、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未尽全职、未尽全力的表现与做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必须予以纠正的,是必须给予修正的。
参考文献:
[1] 单鹰. 2008. 高等教育原理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袁振国. 1999. 当代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高慎英. 2011. 有效教学的新思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教学变革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 杨宏,罗亚. 2012. 当代大学无痕强生教育论.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宏,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机车车辆工程系副教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办学质量 就业为导向 偏差
一、引言
当前无论是就业形势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还是就业形势比较差的高职院校,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大批大量的高职生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是醉心于谈情说爱之中,或者是成天无所事事。他们找不着奋斗方向和目标,他们不努力学习、不奋发向上;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在其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已出现问题。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必须在狠抓高职生的就业分配工作的同时,也要狠抓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教化工作,当然还有其在知识、和技能、技术方面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全面地落实高职的办学方针,才能有效地防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的形而上学的、机械性的理解、执行与落实,才能把高职教育办成有别于普通本科的、有别于中职技校的本色与特色兼具的现代型的高职教育。下面,就对造成某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高的几个基本因素进行探解。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办学方针的理解与执行出现偏差的几种情况的分析
在办高职就是为了就业,就业大于一切,只要就业搞好了,学校也就搞好了这种偏差性的办学理念或观念的影响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出现了偏差性的理解与执行情况。这种偏差性的理解与执行情况表现得最为典型的就是,许多高职院校简单地把就业作为其教育与教学的根本目的和终极归宿,甚至包括许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在这种错误性地理解与设定高职办学的根本目的和终极归宿的影响下、误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出现了一些偏离高职办学的正确方针和方向的现象与事实,如:在许多高职院校里,已形成了“只要学生找到了工作,哪怕他表现很差、有很多不及格,也要融通一下、放他一把让他毕业,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工作,不能影响他的就业。”像这样的潜规则;又如,人们时常听说,某某高职院校从来或很少有学生被开除的,没有不能毕业的学生,除非他自己不要毕业证了。这些事实的存在显然会极大地消减这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些事实的存在也会极大地影响这些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与落实是一种眼前性的、局部性的和生存性的,即他们提高就业的方式和目的不是建立在以办学质量的同步提高为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或停留在为了所谓学生或学校的眼前的生存和利益的基础上的。这样的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和落实绝对不是完全性的、社会性的、民族性的和符合国家长远利益性的,也绝不是高职教育的全部所指。这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者把高职生作为普通工人来培养、来分配;或者大批大量地把高职生降格为技校生或中专生来分配,把他们分配到技术或技能含量极低或要求低下的普通工人的岗位上去就业。如此做法虽然提高了高职生的就业率,但是,在这种态势下, 许多高职生实际上已直接或间接地被沦为技校生或中职生来培养、来教育;也就是说,目前,有许多高职院校就其事实性而言已是技工学校或中职学校了,是挂着高职牌子的技工学校或中职学校了。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其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做法是建立在忽略了或无暇顾及对其高职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教育与教导之上的。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利用或挖掘其所在或所属行业的优势,以几乎没有或无暇顾及对其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与教化的做法去实现、去完成定向班或订单班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他们的就业分配工作。一般情况而言,这种定向性或订单性的办学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的是一种十分可行的、极为现实的好做法、好方法。但问题是,不应以牺牲其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其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为基础;因为,这样的做法与完全地、全面地实现高职教育与教学的工作的任务性、目的性和使命性是不相符合的,这种做法也绝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的一切;这种教育与教学是一种残缺性高职的教育与教学,产生这种残缺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高职院校的主管者们、参与们对“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办学方针持着极为片面性的、狭义性的理解和执行所致的。
上述是笔者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理解、执行与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时所出现的偏差性的几种情况的举例,其实,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案例和情况存在着,因此,必须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与认真地思考。
三、现今高职生与社会的事实情况时常妨碍着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一般是难以与正规公办的本科院校相比的。从总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上,在思想和道德的水准上,在自立和自为的能力上等方面都低于正规公办本科院校的。这一客观事实情况的存在常常会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受限,同时,也会制约其教育与教学发展水平的极大地提高。同时,我们知道,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安泰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们不会再饱受荒灾无助之苦,食不果腹之煎熬了,这是其一;其二,当代的大学教育是一种面对民众性的大学教育,其入学门槛是不高的,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是可以读大学的,尤其是高等职业大学。基于上述各种情况,再加之读大学不一定可以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等方面的客观事实因素的存在,致使众多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分配情况或去向不好的某些高职院校的高职生,认为读大学只是一个任务、只是一个过程。因此,他们不愿意奋发向上,不愿意刻苦学习,不愿意努力提高其思想品德等。这说明,现今高职生与社会的事实的情况正直接地或间接地妨碍着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总的来讲,上述种种情况对某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高的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其中,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讲,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所持的残缺性、片面性的理解、执行与落实的情况与事实是致使他们办学质量不高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重点性的防范。我们知道,高等职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职业与就业是有别的。具体地来讲,高等职业教育比起中职教育的要求是更高些,是更深些。这些更高、更深的要求既体现在知识性、技术性、技能性等方面的教育与教学上,也更体现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自立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教学上,这是其一;其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人生性的、是全方面性的、是社会性、是可持续性的,而就业教育是从业性的、是工作性的、是谋生性的、是眼前性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显然,职业教育要更为全面些、更为深刻些、要求也更高些,如果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等就业教育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降格,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狭义化,是对受教育者、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未尽全职、未尽全力的表现与做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必须予以纠正的,是必须给予修正的。
参考文献:
[1] 单鹰. 2008. 高等教育原理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袁振国. 1999. 当代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高慎英. 2011. 有效教学的新思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教学变革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 杨宏,罗亚. 2012. 当代大学无痕强生教育论.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宏,男,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机车车辆工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