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环境,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而鉴于财政政策既可作为经济政策又可作为社会政策使用的双重属性,此时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扩大内需是实施财政政策的侧重点,而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需求的发展则应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支撑点。尽量改善目前主要以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现状,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今后工作的重心,才能迅速转变我国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 内需 消费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如何有效防止我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很关键,下面主要就受次贷危机影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做一个分析。
1 政策有效性分析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因为在衰退期,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比较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了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即出现“惜贷”现象。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很低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图1所示)。从LM1移动到LM2,国民收入没有变动,说明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属于一种便于分析的极端现象。类似的在当前经济萧条的环境下,利率已经接近流动性陷阱区域,此时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国民收入也不会有所改善。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但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则非常明显(如图2所示)。IS曲线从IS1移动到IS2,利率没有变化,但国民收入显著增加。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制约,应该侧重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选择
通过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货币市场均衡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减少,这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
(2)在现在的开放经济中,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因为国际资金的流动而受到影响。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刺激经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利率。而我国为防止经济的过快发展一直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断加息,两国之间利率差异越来越大,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金流入我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对美出口受到抑制,进口则会受刺激,贸易条件恶化。央行若想控制本币升值,只能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购买美元,于是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供给增加,使原先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而且,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存在这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且两者差异呈扩大趋势的“新货币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在目前的状况下,央行必须同时应对外汇储备扩大、汇率相对平稳和流动性过剩等几个目标。由于这些目标之间互相制约,不具有兼容性,因此单一的货币政策已经难以同时实现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缺失。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007年我国经济存在发展过热,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央行连续上调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货币,紧缩流动性。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和深入,我国经济转而面临下行风险。受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之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在经济衰退时发生作用,对经济衰退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4)不完善的货币市场制约着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影响总产出水平的一种政策,因此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完善的货币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市场资金,而货币政策正是通过控制资金的流向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调节宏观经济的。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并不完善,尤其是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利率的调整很多时候受到政府政策的干扰。而利率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传导媒介,利率调整的不完全导致不完善的货币市场,自然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5)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受到制约。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制约。由于准备金率的调整效果比较激烈,容易引起货币市场的震荡,相比较而言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整就要温和许多,因此这个工具的运用应该受到重视。但是我国发行的国债数量和品种都较少,而且由于国债的风险小,收益高,直接面向社会发行国债的商业银行经常不愿意出售,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债交易萎缩,使得公开市场操作失去支撑,难以发挥作用。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我国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控制流动性时,这些外资银行仍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央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此时同样属于需求管理政策的财政政策就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首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水平,以影响总需求,达到提高就业水平、稳定物价的目的,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由于财政收入一般来自于税收和公债,而财政支出则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因此财政政策工具就主要包括税收、公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财政政策具有双重功能。首先作为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可以调整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关系,减少我国储蓄率过高对巨额外贸顺差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政策实施中存在一个重要矛盾,即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产生了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直接导致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需要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但是受次贷危机的拖累,我国经济进入到下滑周期,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刺激社会需求,财政政策直接调整国内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例,正好能协调这一矛盾。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财政政策对公共消费的直接影响不大,很难提升整体的消费水平,因此其作为经济政策的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财政政策也可以作为社会政策来发挥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等民生财政政策的相继出台,財政政策的社会效应渐趋凸显。
当前经济形势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部分,因此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投资需求为主导的,但是通过鼓励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存在许多弊端,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比较而言,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就更有优势。首先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连续性,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剧烈的调整,其波动相对于投资需求或者整体经济的波动而言要温和许多,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可以避免国民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其次消费是社会生产的终点和新一轮生产的起点,是最终需求,而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派生而来的。居民消费的意愿决定了投资的增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因此投资需求会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和制约,消费需求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要解决前面提到的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存在的矛盾,提升消费需求是关键。
将刺激消费需求作为财政政策的重心,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换为消费拉动,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另外消费需求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政策向消费的倾斜能够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从中获利,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心的财政政策既具有经济效应也有社会效应,有利于协调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3 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实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出口受阻,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另外又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形势,使得央行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在缓解通胀的同时却极大的遏制了投资的增长,因此我国过去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行不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促进人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并将促进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政策的侧重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公平消费模式是政策重点。其次,促进就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只有社会总就业水平提高了,社会才能稳定,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才可以稳定的得到提高。再次,增加有效供给,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消费需求采取不同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预期。只有当居民觉得未来的生活可以有保障时才会适当的减少储蓄,增加即期的消费。最后,完善的消费信贷制度对消费者信贷的发展能发挥保证与推动作用,从而能扩大居民信贷,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起源于美國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不仅对世界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随着它的蔓延和深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经非常严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难以维持持续几年的迅速增长,宏观经济的诸多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传统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非常重要。但是在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拖累进入下滑周期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财政政策应该成为调控的主要手段,并且应该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发展从而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改善我国以前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不健康发展模式,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曹龙骐.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新货币现象”剖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83.
[4]厉以宁,秦宛顺,靳云江,等.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5]刘尚希,王宇龙.财政政策:从公共投资到公共消费.湖湘论坛,2008(3):5-10.
[6]谭小芬.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39-45.
[7]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1).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 货币政策 内需 消费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如何有效防止我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很关键,下面主要就受次贷危机影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做一个分析。
1 政策有效性分析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因为在衰退期,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比较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了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即出现“惜贷”现象。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很低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图1所示)。从LM1移动到LM2,国民收入没有变动,说明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属于一种便于分析的极端现象。类似的在当前经济萧条的环境下,利率已经接近流动性陷阱区域,此时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国民收入也不会有所改善。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但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则非常明显(如图2所示)。IS曲线从IS1移动到IS2,利率没有变化,但国民收入显著增加。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制约,应该侧重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选择
通过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货币市场均衡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减少,这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
(2)在现在的开放经济中,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因为国际资金的流动而受到影响。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刺激经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低利率。而我国为防止经济的过快发展一直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断加息,两国之间利率差异越来越大,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金流入我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对美出口受到抑制,进口则会受刺激,贸易条件恶化。央行若想控制本币升值,只能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购买美元,于是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供给增加,使原先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而且,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存在这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且两者差异呈扩大趋势的“新货币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在目前的状况下,央行必须同时应对外汇储备扩大、汇率相对平稳和流动性过剩等几个目标。由于这些目标之间互相制约,不具有兼容性,因此单一的货币政策已经难以同时实现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缺失。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007年我国经济存在发展过热,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央行连续上调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货币,紧缩流动性。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扩散和深入,我国经济转而面临下行风险。受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之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在经济衰退时发生作用,对经济衰退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4)不完善的货币市场制约着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影响总产出水平的一种政策,因此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完善的货币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市场资金,而货币政策正是通过控制资金的流向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调节宏观经济的。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并不完善,尤其是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利率的调整很多时候受到政府政策的干扰。而利率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传导媒介,利率调整的不完全导致不完善的货币市场,自然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5)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受到制约。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制约。由于准备金率的调整效果比较激烈,容易引起货币市场的震荡,相比较而言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整就要温和许多,因此这个工具的运用应该受到重视。但是我国发行的国债数量和品种都较少,而且由于国债的风险小,收益高,直接面向社会发行国债的商业银行经常不愿意出售,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债交易萎缩,使得公开市场操作失去支撑,难以发挥作用。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我国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控制流动性时,这些外资银行仍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央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此时同样属于需求管理政策的财政政策就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首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水平,以影响总需求,达到提高就业水平、稳定物价的目的,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由于财政收入一般来自于税收和公债,而财政支出则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因此财政政策工具就主要包括税收、公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财政政策具有双重功能。首先作为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可以调整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关系,减少我国储蓄率过高对巨额外贸顺差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政策实施中存在一个重要矛盾,即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产生了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直接导致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需要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但是受次贷危机的拖累,我国经济进入到下滑周期,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刺激社会需求,财政政策直接调整国内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例,正好能协调这一矛盾。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财政政策对公共消费的直接影响不大,很难提升整体的消费水平,因此其作为经济政策的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财政政策也可以作为社会政策来发挥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等民生财政政策的相继出台,財政政策的社会效应渐趋凸显。
当前经济形势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部分,因此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投资需求为主导的,但是通过鼓励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存在许多弊端,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比较而言,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就更有优势。首先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连续性,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剧烈的调整,其波动相对于投资需求或者整体经济的波动而言要温和许多,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可以避免国民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其次消费是社会生产的终点和新一轮生产的起点,是最终需求,而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派生而来的。居民消费的意愿决定了投资的增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因此投资需求会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和制约,消费需求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要解决前面提到的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存在的矛盾,提升消费需求是关键。
将刺激消费需求作为财政政策的重心,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换为消费拉动,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另外消费需求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政策向消费的倾斜能够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从中获利,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心的财政政策既具有经济效应也有社会效应,有利于协调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3 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实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出口受阻,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另外又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形势,使得央行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在缓解通胀的同时却极大的遏制了投资的增长,因此我国过去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行不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该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促进人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并将促进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政策的侧重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公平消费模式是政策重点。其次,促进就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只有社会总就业水平提高了,社会才能稳定,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才可以稳定的得到提高。再次,增加有效供给,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消费需求采取不同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预期。只有当居民觉得未来的生活可以有保障时才会适当的减少储蓄,增加即期的消费。最后,完善的消费信贷制度对消费者信贷的发展能发挥保证与推动作用,从而能扩大居民信贷,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起源于美國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不仅对世界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随着它的蔓延和深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经非常严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难以维持持续几年的迅速增长,宏观经济的诸多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传统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非常重要。但是在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拖累进入下滑周期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财政政策应该成为调控的主要手段,并且应该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发展从而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改善我国以前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不健康发展模式,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曹龙骐.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新货币现象”剖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83.
[4]厉以宁,秦宛顺,靳云江,等.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5]刘尚希,王宇龙.财政政策:从公共投资到公共消费.湖湘论坛,2008(3):5-10.
[6]谭小芬.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39-45.
[7]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