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儿童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38例应用激素治疗的中重度U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分为激素难治组和激素有效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复发率,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激素难治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38例中重度UC患儿,男22例,女16例;发病年龄10.7(8.5,12.7)岁,病程4.3(1.1,13.6)个月。38例UC患儿应用激素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6.3%、52.6%、63.7%和69.5%。激素有效组17例(44.7%),激素难治组21例(55.3%),其中激素依赖16例(42.1%)、激素抵抗5例(13.2%)。激素难治组患儿基线、激素治疗第3天和第5天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PUCAI)评分[65.0(50.0,70.0)分比50.0(37.5,60.0)分,25.0(10.0,37.5)分比10.0(10.0,20.0)分,25.0(10.0,37.5)分比10.0(5.0,12.5)分]、早期复发率(85.7%比35.3%)均高于激素有效组,复发时间[4.0(2.0,5.0)个月比19.0(7.5,46.5)个月]短于激素有效组,基线白蛋白水平[(33.3 ± 5.5) g/L比(37.6 ± 5.9) g/L]低于激素有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其他文献
文章汇报了1例采用右侧胫前动脉-足弓动脉自体大隐静脉血管旁路术 浅组静脉动脉化手术方式治疗右下肢动脉严重钙化闭塞病例,患者术后右下肢血运明显改善,证明了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并对这一手术方式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及讨论。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腔内器具的快速更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腔内治疗已经成为主流治疗方式。基于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及金属裸支架植入后日益凸显的管腔再狭窄和闭塞的问题,近些年陆续出现了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内的载药器具等新型腔内技术,给下肢ASO腔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方向。相关的高证据级别的临床研究显示载药治疗的一期通畅率和中期疗效得到了较广泛的肯定,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如远期动脉瘤样变性、全因死亡率、DCB扩张后远端无复流现象以及DES后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特殊的在没有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发生的夹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针对影像学表现,已经提出了多种分型方案,其最佳分型方案尚未达成共识。SISMAD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包括保守、腔内介入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本文将对S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内漏是EVAR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原因,但内漏导致患者死亡占全因死亡率较低,同时内漏还有较高的消退率,因此目前国内外对内漏的干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阐述EVAR术后内漏的诊断、危险因素、预后及干预的相关进展,重点探讨EVAR术后内漏的管理策略。
2022年2月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颁布了新版慢性静脉疾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南将盆腔淤血综合征及相关疾病更新命名为“盆腔源性静脉疾病(PeVD)”,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PeVD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更新。本文将解读这部分更新点,希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期刊
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O-IBD)是炎症性肠病(IBD)的特殊亚群,其病理生理进程与成人或大于6岁的儿童IBD差异较大。其临床症状更重,对传统IBD治疗方案反应差,外科并发症发生率高。外科治疗是VEO-IBD多学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VEO-IBD的外科治疗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新型治疗方式的出现,对VEO-IBD外科治疗的理念和方法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采用Delphi方法制定,在VEO-IBD外科治疗的相关问题上达成共识意见,以期为
狭窄成形术(SP)是适用于克罗恩病(CD)肠狭窄患者的一种手术方式,在不切除肠管的情况下解决肠道狭窄、解除患者的肠梗阻,尽可能保留患者的肠管长度,从而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应对复杂多样的肠狭窄类型的需要,SP也从最初传统的Heineke-Mikulicz(H-M)术式和Finney术式逐渐演变为各种改良和创新版本,而对比不同术式之间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就CD中SP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论述。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生物制剂具有临床疗效好,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因出现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具有分子量小、更易通过细胞膜和半衰期短的特点,对IBD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论述治疗IBD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克罗恩病(CD)属于疑难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案。西医治疗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临床上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生物制剂失应答、药物不良反应等。中医药治疗具有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营养状态、降低炎症反应、调整消化吸收功能等作用,与西医方案协同治疗,可以提高CD的临床疗效、促进黏膜愈合。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及实施策略进行论述,旨在阐明中西医结合在CD治疗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