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它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预示着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到来,这一时代转型,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的出现。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动生存方式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更可能培育出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这是高校学生工作对时代进步的贡献,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健全大学生心理的需要
人只有一次生命,人具有向生的本性,人具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个人的幸福,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大学生渴望着学校教育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渴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而整体性提升自身的存在水平。关怀生命,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对大学生全部教育的根本价值,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关怀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1.直面生命存在,承担社会发展责任
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只关注规定性、操作性的技能与程序,忽略价值取向问题,加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性。今日提倡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更清晰的生命意识,需要以自我的身份考虑自身存在方式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在关怀生命价值取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有意识地吸收各种生命资源于自身发展之中,有意识地选择、组织、利用信息促进未来从业人员的培养。这将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走向一条自我更新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发展承担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
2.以生命为前提,形成积极关怀的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的关系形态中,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忽略了生命的地位,而将知识的获得、操作技能的训练等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第二种,是有意识地放任学生。这种教育价值认为,只要教师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第三种,就是有意识地关怀生命。以积极的关怀作为价值取向,意味着对生命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需要,通过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生长。
关怀生命,不是漠视,也不是放任,其价值意义是使人在教育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展,使人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只有意识到生命的向生本性、意义追求、成长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怀才有了具体的目标。
3.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成长
在生命的视角下,反思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重构新的目标体系,整体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存方式的层面上,建设性地重建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个体能够以富有生命气息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形成个体生存方式、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方式。
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培育的途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生命取向
(1)养成能合理地确定自身行为目标的个体
對于个体而言,在生命历程中,需要面对连续不断的活动。目的合理性,是活动质量的先决条件。对于行为目的而言,需要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有清晰理智的判断,对自身的生命能力有充分的信任与恰当的评价,而且需要自觉意识到自身成长的可能。个体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建立合理的发展目标。这个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对自己与世界发展、职业发展的一种开拓。这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合理的教育环节和结构,不断地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确立富有生命价值并具有实现可能性的目标。
(2)养成具有策略意识与能力的个体
这是期望个体能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在复杂的环境中,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实现活动的目的。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机遇、开发可能资源,最终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的形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安排相应的课程或活动,形成个体高质量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调整学生的行为与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生命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知识等,更要注重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加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能力,使课程设置既能满足学生生命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验教学思维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1)主题式教学,创造“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感悟中体验
所谓主题式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和参考书把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数据、材料等进行综合整理,结合工作生活实际情况,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理论教学过分注重抽象的逻辑推理与机械的识记训练,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许多学生对理论产生了枯燥、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为此必须对现有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进行取舍、调整,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理论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2)专题式教学,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缺乏引导和合适的课题。教师或者辅导员可以设计各种课外调查项目,让学生带着关于生命的特定情境问题,走出教室,进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和分析工作,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课堂上展示团队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能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准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接触社会并融入社会,为将来正式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反复循环、逐级深化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功利性的培养模式,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生命内涵的感悟能力,形成个体高质量的活动方式,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宽广、专业知识渊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2]万玉.关注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D].开封:河南大学,2003.
[3]李家成.学校变革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J].人民教育,2005,(18).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预示着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到来,这一时代转型,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的出现。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动生存方式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更可能培育出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这是高校学生工作对时代进步的贡献,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健全大学生心理的需要
人只有一次生命,人具有向生的本性,人具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个人的幸福,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大学生渴望着学校教育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渴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而整体性提升自身的存在水平。关怀生命,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对大学生全部教育的根本价值,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关怀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1.直面生命存在,承担社会发展责任
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只关注规定性、操作性的技能与程序,忽略价值取向问题,加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性。今日提倡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更清晰的生命意识,需要以自我的身份考虑自身存在方式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在关怀生命价值取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有意识地吸收各种生命资源于自身发展之中,有意识地选择、组织、利用信息促进未来从业人员的培养。这将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走向一条自我更新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发展承担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
2.以生命为前提,形成积极关怀的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的关系形态中,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忽略了生命的地位,而将知识的获得、操作技能的训练等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第二种,是有意识地放任学生。这种教育价值认为,只要教师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第三种,就是有意识地关怀生命。以积极的关怀作为价值取向,意味着对生命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需要,通过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生长。
关怀生命,不是漠视,也不是放任,其价值意义是使人在教育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展,使人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只有意识到生命的向生本性、意义追求、成长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怀才有了具体的目标。
3.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成长
在生命的视角下,反思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重构新的目标体系,整体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存方式的层面上,建设性地重建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个体能够以富有生命气息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形成个体生存方式、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方式。
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培育的途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生命取向
(1)养成能合理地确定自身行为目标的个体
對于个体而言,在生命历程中,需要面对连续不断的活动。目的合理性,是活动质量的先决条件。对于行为目的而言,需要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有清晰理智的判断,对自身的生命能力有充分的信任与恰当的评价,而且需要自觉意识到自身成长的可能。个体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建立合理的发展目标。这个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对自己与世界发展、职业发展的一种开拓。这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合理的教育环节和结构,不断地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确立富有生命价值并具有实现可能性的目标。
(2)养成具有策略意识与能力的个体
这是期望个体能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在复杂的环境中,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实现活动的目的。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机遇、开发可能资源,最终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的形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安排相应的课程或活动,形成个体高质量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调整学生的行为与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生命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知识等,更要注重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加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能力,使课程设置既能满足学生生命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验教学思维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1)主题式教学,创造“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感悟中体验
所谓主题式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和参考书把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数据、材料等进行综合整理,结合工作生活实际情况,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理论教学过分注重抽象的逻辑推理与机械的识记训练,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许多学生对理论产生了枯燥、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为此必须对现有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进行取舍、调整,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理论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2)专题式教学,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缺乏引导和合适的课题。教师或者辅导员可以设计各种课外调查项目,让学生带着关于生命的特定情境问题,走出教室,进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和分析工作,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课堂上展示团队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能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准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接触社会并融入社会,为将来正式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反复循环、逐级深化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功利性的培养模式,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生命内涵的感悟能力,形成个体高质量的活动方式,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宽广、专业知识渊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2]万玉.关注生命——教育新的价值取向[D].开封:河南大学,2003.
[3]李家成.学校变革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J].人民教育,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