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游记

来源 :作文评点报·小学三、四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大朋友:
  你好!放寒假、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常带我外出旅游。他们还提醒我要做有心人,把旅游的见闻和感受记下来。说起旅游,我很高兴,但是一说到写游记,我心里就紧张了。按说,我走过的地方也不少了,可不仅没有留下一篇像样的游记,和父母聊天的时候,我还把四川的景点搬到河北去了,被爸爸好一顿训。春节期间,我们又要外出旅游了。这回我可要写出一篇像样的游记。请你教教我,我该怎么做呢?
  此致
  敬礼
  四年五班 张晓蕾
  2017年12月5日
  张晓蕾小朋友:
  你好!
  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它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这里向你介绍几种游记的写法吧!
  一、定点换景法。这种方法是,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定点换景法可以使读者明确把握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和方向,便于读者从作者的观察点出发,逐一再现景物,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观潮》一文,作者固定不变的观察点是“海塘大堤”,然后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二、定景换点法。这种方法是,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大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定景换点法”观察一处景物,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如远眺、近观、仰视、鸟瞰,立足点变了,观察的角度也就多了。在描写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观察点,以便于读者把握文章对景物描写的角度。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会让人觉得顺序混乱,不知所云。
  三、移步换景法。这种方法就是,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出来。移步换景法可以逐一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地展示景物的全貌。同时,这种写法的文章是以明显的游览顺序为顺序,因而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如《颐和园》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丽景色,展现了颐和园景色的全貌及特征。
  运用“移步换景法”时,要注意的是必须以游览顺序为线索,把变换的观察点交代清楚。另外,对各种不同景物的描绘要抓住其特点,主次分明,詳略得当,避免写“流水账”。
  其实,旅游的收获不只是风景。旅游是在读一本大书,不仅读自然,还读历史,读文化,我们要寻访文物古迹,聆听历史传说,了解地方风俗……总之要做一个有心人,全面吸取旅游的养料。
  祝你文明旅游!除了感悟,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编辑大朋友
  2017年12月25日
  【学生习作】
  游广东黄龙岩溶洞
  唐晓薇
  寒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姨妈来到了广东省的黄龙岩溶洞风景区旅游。
  一到洞口,我就被洞口独特的形状深深吸引了,这个洞口就像是一条巨龙张开的大嘴,威武又雄壮!走进岩洞,只见一条黄色“小龙”正瞪着它那铜铃般大小的眼睛盘踞在一座小型假山上,手捧一个红色的钵。听导游说,只要把硬币投进它的钵里,就会心想事成。我觉得很有趣,就拿了一枚硬币,瞄准钵体,伸手一投,硬币“当啷”一声,正好落在钵里,真是太幸运了,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我们继续往里走,来到了溶洞的观光区。这个溶洞不仅大而且很深,我们小心翼翼地从悬空的楼梯下到洞底,一路上的奇石在彩色放射灯的照耀下,显得十分梦幻。导游告诉我们洞里这些千奇百怪的钟乳石都是天然形成的。我们不禁叹为观止,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边走边欣赏,这时,我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只见这块石头有着圆圆的脑袋,双耳齐肩,一双笑得眯起来的眼睛,两只手抚摸着自己大大的肚皮,这不正是《西游记》里的“弥勒佛”吗?我望着它也大笑起来!接着,我们还看到了“大鹏展翅”,这块大石头就像一只大鸟正张开它那大而宽的翅膀,在蓝蓝的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还有鲤鱼跃龙门、水帘洞……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汪清泉边,据说这里是王母娘娘的浴池——瑶池。这潭清泉清澈见底,许多奇山异石倒映在水里,加上人工的彩色霓虹灯的映照,真是人间仙境!
  参观完了,直到走出大门,我都不敢相信这些美丽的景色竟然是自然形成的,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指导教师 方西河)
  【评点】
  小作者写游黄龙洞,按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每到一处,都向我们展现了黄龙洞的奇景,表达出了对神奇大自然由衷的赞叹之情。
其他文献
推荐理由  《跳出我天地》这部影片没有炫目的技巧,只是真诚地讲述了一个11岁男孩追求舞蹈梦想的普通故事,但带来的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感动。  剧情简介  11岁的小男孩比利·艾略特是一位煤矿工人的儿子,从小他就和父亲、兄长生活在英国的北部小镇。他每周要去上拳击训练课。一天,在上训练课时,他偶然接触了芭蕾舞,这美轮美奂的艺术立刻深深地迷住了他,当时的乡村舞蹈老师威尔金森夫人是一个极挑剔又世故的女人。她
期刊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晴  每到过年前,妈妈都要种蒜苗,这不,今天我的妈妈又开始种蒜苗了。  首先,妈妈拿来大蒜,剥去皮,把蒜瓣一圈一圈地放在盒子里,浇上一些水,我奇怪地问:“妈妈,这样能长吗?”妈妈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晴  我走过去看它们的时候,它们已经张开了小嘴,摸上去软软的,蒜尾长出了须根,齐齐地站着。我问妈妈:“没有土怎么能长出小芽呢?”
期刊
竹里馆  【唐】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竹里馆。  幽篁: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呼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譯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
期刊
“啰唆”的故事  传说清朝有位钱秀才,写文章啰唆,人们都叫他“啰唆先生”。他上京赶考,临走前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一定不要啰唆,他答应了。在京城他给妻子写了这样一封信:“吾妻:前日啰唆而今日不复啰唆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寫三十日,下月乃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有棉鞋一双,望吾妻拿出来拍拍打打,因多灰尘之故也,望吾妻
期刊
我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看到他的外表——容貌、穿着、发型、身材……我们在描写的时候,却不能见到什么写什么,而是要抓住特点。比如,童年鲁迅有一个农民孩子的朋友叫闰土,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鲁迅是这样描写的:  “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从这个描写中我们知道了:闰土很健康,是个朴实的农村孩子,他的父亲很爱他
期刊
【技法指导】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写作中,动作描写容易不突出、不具体、不细致,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好呢?下面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  描写动作时,要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的动作,这样才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比如写“吃苹果”这件事:  他张开嘴巴,好像一个巨大的“山洞”,一口下去,整个苹果被咬掉了一半,腮帮被塞得鼓鼓的。一阵“咔嚓咔嚓”的响声过后,他忽然向前伸长脖子,
期刊
我的姥姥退休前是一名机械设计专业的老师。她梳着很精神的短发,皮肤黑黑的,随着岁月的推移,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明显了,鼻梁上还架着一副老花镜,显得非常和蔼可亲,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姥姥其实有点啰唆。  有一次,我下午放学后立刻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候姥姥正在做饭,她听到电视的声音,手里拿着炒勺急匆匆地走到我的面前说:“只有没事做的人才会看电视!你还不如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一会儿作业呢!”我正看到精
期刊
繁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突然,一阵尖锐刺耳的警报声响起。“不好了,失火了!”有人嚷着。只见远处一座高楼的窗户里,冒出了一股股浓烟……  消防车来得真快。可前面的车辆实在是太多了,消防车根本过不去,大家都急得直冒汗。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消防车渐渐长高了,整个车身向上长了起来。原来,消防车的下面伸出了一条钢轨,车身立刻变高了,超过了所有的车辆。这条钢轨竟然能移动。汽车只靠着这条钢轨
期刊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其实,言更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这里,采撷了不同名著中的几个描写人物语言的片段,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撒泼无赖牛二  牛二道:“我不信,你把刀来剁一个人我看。”杨志道:“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时,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牛二道:“你说杀人,不曾说杀狗!”杨志道:“你不买便罢!只管缠人做什么?”牛二道:“你将来我看!”杨志道:“你只顾没了当!洒家又是你撩拨的!”牛二道:“你
期刊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物名称,补全成语。同学们,赶快来试一试吧!  ( )争( )斗  ( )歌( )舞  ( )死( )悲  ( )( )为奸  ( )丝( )迹  ( )( )不宁  二、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  初次见面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