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组诗)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怪 乌
  叶子把绿色的血流干
  就连树皮都伤痕累累
  我骑着远方没有脚的怪鸟
  飞过人间烟火纠缠
  时间像一匹惊马
  再也认不出主人的缰绳
  叶子被浑身踩碎
  就算看见了枝干
  也无法选择栖落
  只能坚持飞翔
  把安稳错过
  眼睁睁错过
  路中央
  路上的车都挤成一团
  使劲按着喇叭
  催促马路中间的一条狗
  我惊慌失措
  没有一条缝隙能让我从中而过
  我尝试冲过去
  左躲右闪
  红灯还是灭了
  我站在黄线上
  黄线孤独地躺在马路中央
  看他们匆匆路过
  我低下头一脸绝望
  印 象
  夜晚来了
  我摘掉了面具
  头发乱得像戈壁滩的草团
  我听见有孩子在呼救
  可我头晕得无法出去
  隐约感觉星星在坠毁
  是不是我的愿望又在破碎
  听说刚修的桥塌了
  爱情也遇上了车祸
  樹叶砸坏了楼下的宝马
  未成年的女孩在边上接吻
  我的面具锈了
  不知道无法面对的是将来还是曾经
  疼痛的生活撕烂了梦境
  年迈的老人和我要了支烟
  一口气吸完说我还年轻
  可是隔壁就有人
  用黑丝袜把自己高高挂起
  一直到周末才被放下
  印 记
  你可知道
  你成了我心中的秘密
  它就是个印记
  穿着墨绿裙子
  奔跑着微笑的印记
  擦不掉
  也忘不掉
  存 在
  夜晚沉默
  夜晚橱窗里模特的魅影沉默
  只有雨不沉默
  从天而降
  触地而碎
  无数脚步匆忙闪过
  原地不动的是我
  和对面橱窗里的模特一起沉默
  事故
  没穿衣服的人把车撞在了树上
  满地的枝丫横七竖八
  人群越来越拥挤
  又越来越稀疏
  车子被拖走了
  树索性也被砍了
  事故永远都是短暂的故事
  不过是情节紧张而已
  伤痕会被时间模糊
  生命一直都在闪烁
  说亮就亮
  说灭就灭
其他文献
一  机长广播,提醒乘客即将抵达目的地——纽约,我张开眼睛,邻座女士显得不太耐烦,嘴里碎念着。气压差,耳朵内充斥着恼人的虫鸣声,飞虫们似乎商议着如何钻入我的大脑。使劲张大嘴巴,想为虫鸣声提供出口,但并不奏效。听不太清那女士在说什么,或抱怨什么,气流颠簸同样使我心烦意乱,我没休息好,浑身快散架了。说不上来是种什么感觉,眩晕、麻木、恶心,抑或都是。打开遮光板,远处城市的光无边无际。不适感使时间概念变得
期刊
一把钥匙从牛皮纸信封里掉出来,我已多年未有过私人信件。要知道当下电子邮件都快淘汰了,年轻人用一种叫陌陌的手机软件跟陌生人搭讪,更多的人用另一种叫微信的手机软件进行人际联络,哪里还需要信件这种古典主义的沟通工具。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一些老派人,喜欢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物,要不然像昆曲评弹皮影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早就灭绝了,当然,昆曲评弹皮影最终还是会灭绝的,就像世界上每天都有神秘的方言消失譬如女书,或
期刊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政党制度"三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政党制度"三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执政党要在政治文明与政党制度"三化"建设的互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 门  牛眼胡同是全市最短的胡同,就住着三户人家。  牛眼胡同也是全市最逼仄的胡同,才两米宽,小轿车是开不进来的,只能骑着自行车或者走着进来。  说牛眼胡同是因为它像是牛眼,还有人说牛眼胡同的人都邪性,谁住这都有可能犯脾气尥蹶子。  先说一门,一门住着一位检察官,其实也不是什么官,都这么叫他。他叫刘一手。刘一手搬进牛眼胡同时才六岁,后来他父母亲出了一次车祸,全都死了。本来,那天他会跟父母都在车上
期刊
那天,陈瑞琳告诉我夏商要来休斯顿,同行的还有夏周。我说:“夏商夏周,是兄弟俩吗?”瑞琳说:“不,是父子俩……”  夏商来休斯顿,瑞琳给他安排了一个讲座。他在讲座上东拉西扯,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但在这个讲座上,他给我留下最初的好印象,因为,我从来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在休斯顿讲座的作家提到过克劳德·西蒙,提到罗布·格里耶的《嫉妒》,提到多克托罗……他谈的是作品,不是自己。当你熟悉却几乎无人问
期刊
陈思思想,以后再也不迟到了。  昨天,陈思思去桥头找电工,工人们仨一群俩一伙不知道嘀咕什么呢。陈思思那八卦的瘾就上来了,见一个老哥蹲着,就掏出烟盒过去借火。陈思思假装一副可怜相,跟老哥说:“今儿这是怎么了?有活都没人搭理。家里停着电呢,急死了。”老哥接过陈思思的烟说:“别着急了闺女,沉会儿,等他们商量完了事就给你干活去。”陈思思说:“修电线还用商量?”老哥说:“修什么电线呀,你看谁还有心思给你修电
期刊
我们这个地方,一过了立秋,其实,冷天就开始了。早晨若要出去,披一件薄衫肯定是不行的,多数人会穿个外套,即便如此,那种冷气,扑打在你身上,一阵一阵,似要往你的骨头里渗,这是很难让人忍受的。上了岁数的人,秋裤秋衣就上身了;年轻人再嘚瑟,嘴上不说,身体免不了也要发颤的,一下一下抖。没办法,冷呀。这还没有风,风一旦吹起来,呜呜的,像吹起了一阵小号,细细的,就那样,没完没了。这一天似乎就被毁掉了。还有什么心
期刊
炊烟  水即将烧开,那个口渴的人,又走了。我继续孤零零地坐在门口,承受夜晚来临。我早早预备好了的茶叶,会受潮发霉。我洗净了的茶杯,又会蒙尘结垢。炉里的火,无辜地发胀,无声无息地成为灰烬。沸腾的水,已无人关心。口渴的人抱着枕头失眠。夜晚终于来了,无人知道夜晚有多漫长。我不打算关心别人,不写信,也不遥望天际,更不打算关心自己。我要看着被囚禁在自己心里的幽灵,脱下黑色大氅,游荡,跳舞,她裸出了玉脂般的后
期刊
我的朋友从天上来  这夜晚的星星  突然来临  在天空中  看着我  有好多星星看着我  还在那么小的时候  你们一起看我  非常感谢  我在街道上  偶尔抬头看你  为什么发亮  那么小的光  抵不上夜晚天空中  一架飞机  闪着亮经过  恰好,今天  我的朋友从天上来  秋风所破歌  秋风终于经过了西安  早上起床,风吹窗帘  看到九楼对面的阳台上  晾挂着风衣和夹克  我把客厅那盆绿萝藤蔓搬
期刊
上集赶会,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是蛮有意思的事。参加工作后,几乎再没有那样的机会。近年来,每逢农历四月十五老家赶庙会的日子,哥哥姐姐们相聚一堂,大多会给身在异地的我打个电话,令我回想起儿时赶庙会的许多往事。  四月十五,是老家(文水县旧城庄)传统庙会的日子。传言这个会日是由我们村附近七个村八个社共同发起的,会址设在东旧城村。每逢会期,这七村八社家家都要置酒割肉招待亲友。东旧城村是个三四千人的大村,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