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梁山——宋江的管理之道

来源 :商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江认为,商业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住水泊梁山,过太平日子,非长久之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中国有句古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因为《水浒传》使人血脉喷张,产生打家劫舍的念头;而《三国演义》则包涵太多阴谋权术,有建功立业“壮心不已”的遗憾,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倘若我们把水泊梁山看作一家企业,那宋江便是这个企业的CEO,实事求是地说,宋江是个好领导。对水泊梁山的经营,充分体现了宋江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智慧。
  宋江用企业目的神圣化的方法,升华了梁山的理念,树立了行业老大的江湖地位。
  水泊梁山和其他山寨一样,是些社会边缘人物组成的抢劫团伙。宋江的与众不同在于,上山之后,便搞起了企业目的神圣化: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大旗一扬,天下皆叹。“替天行道”这四个字妙不可言,于百姓,作出一副劫富济贫的姿态;于朝廷,留有供奉天子的余地;于英雄,找到了打家劫舍的理论依据。真可谓正气凛然,八面玲珑。
  企业目的的神圣化,使得梁山迅速成为同行业的翘楚——确切地说,甩开了同行业胶着竞争,实现了本质的跨越。在“替天行道”这杆大旗的激励下,各路英雄好汉纷纷涌来,他们仿佛在一夜之间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原来,自己的工作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为了这个理想,宁愿薪水少点也要跟着晁董宋总干。
  宋江能够与时俱进地制定经营战略,使企业业绩保持高速增长。
  作为企业,实现利润是生存之本。宋江在梁山公司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调整,确保了公司业绩的高速增长。
  梁山公司成立之初,与其他兄弟企业一样,专门打劫路过的商贾富客。时间一长,商人宁愿绕道,导致财源枯萎。此时担任梁山二把手的宋江及时改变经营战略,实现了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变,他们组织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攻打富贾之地,比如三打祝家庄,就是一场以营救时迁为名,以“筹措三五年粮草”为实的战役。
  第二个重要战略转变在宋江担任一把手之后。这时的梁山公司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宋公明不但不打劫路过的商团,反而主动为他们提供保护,当然,前提是上缴一定的费用。这样一来,被打劫打到冷清的商路重新繁忙起来,梁山好汉从无牌收费站变成了师出有名的城管,梁山公司俨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管理者。
  此外,宋江善于团队建设,保持队伍的稳定与活力。
  所谓大企业做人,小企业做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团队的建设就变得十分关键。在这方面,宋江堪称天才。
  且看他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就以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博得“及时雨”的天下美名。跑江湖也好,办企业也罢,当老大的不仗义不行。这个仗义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钱”字。牛根生有言: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即使羽翼渐丰,宋江仍然刻意低调,处处树立老领导的威信。且看宋江带着一帮兄弟初上梁山,此时他的威望和队伍数量已经超过了晁盖。老领导要让出第一把交椅,宋江说:“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再三推让晁盖坐了第一位。这一推让不但让老领导十分受用,更让老领导的部下暗自松口气。
  宋江带的队伍与梁山旧部宛若并购的两家企业,将领们的排位十分微妙,也十分棘手,搞得不好就会留下内部分裂的隐患。且看宋总的政治智慧:“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轻描淡写之间,皆大欢喜。
  至于挖人用人,更是宋江的绝活。武松李逵诸位,俱是人见人怕的硬汉,偏偏被及时雨的五两银、三斤酒逐一软化;那卢俊义柴进与花荣,更是出身豪门的大户人家,偏偏被宋江死缠烂打,最终被拉入伙。那梁山的核心管理干部,到后来居然脱离了农民阶级的属性,前20名无一白丁,基本上出自精英阶层。
  108个将领,个个是好汉,禀性各异,趣味不同,能够凑在一起搭台唱戏实属不易。毫无疑问,宋江就是这108将的粘合剂、润滑剂,更是这个大团队不可替代的超级芯片。
  作为梁山CEO的宋江,始终无法排遣一种忧虑:这支队伍到底走向何方。
  企业在创办之初,执行的是自己的生产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产品全面进入,由于生产标准不一致,产品的生产配套、消费者服务出现了各种问题,无论政府还是消费者,都希望梁山公司与国际公司统一标准。
  宋江面临三种选择:其一,吞并其他企业,让梁山标准成为市场唯一标准;其二,维持现状,坚守目前市场,保持不统不合自成一体的局面;其三,主动放弃自己的标准,执行国际标准。
  宋江思前想后,认定第一种方案不可行,第二种方案必入绝境,唯有第三种方式是正道。
  宋江因此主动提出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与国际资本,改变公司股权结构,哪怕是放弃CEO的位置也在所不惜。在他看来,接受招安,实现与垄断性大企业的并购,融入这个主流社会才是唯一的出路。
  虽然兄弟们对此决定忧心忡忡,但宋江还是主动把公司总部大楼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以示舍小我求大我。忠义堂前,众兄弟泪洒筵席,心中有无限留恋,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恐惧。
  但宋江认为,商业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住水泊梁山,过太平日子,非长久之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编辑 王 轲《商道》杂志QQ群①群号:6654648
其他文献
按照儒家的说法,人有两种病,一种是饿的,一种是撑的。肉体上越撑,精神上越饿。饿出来的病好治,撑出来的病怎么办?    中国商人是个精神上无根的一族,曾经,“三教九流”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士农工商”里商排在最后。最近三十年,他们突然咸鱼大翻身,成为超级明星与英雄。可略显尴尬的是,商人们在这个社会的传统与历史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指引与坐标。  有人希望在慈善中寻找慰藉与出口,却遭到不理解与非议,反而徒增
期刊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富甲天下。    耕农起家聚集资本    沈万三出生前父辈拥有一定的田产,并经营有米店、酒庄等作坊,在当时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殷实人家,但其实还是以农为主的农家。沈万三出生后取名号为沈仲荣,小名(乳名)沈富,这个“富”字将伴随沈万三的一生。  元代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
期刊
最后老岳父发话了:“陆顺发,虽然你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但都是自己的亲戚们在帮衬着你,你们最初起家的钱还是张敏借我老张家的,你要明白都是自家人,做事的时候尽量谦虚一些,不能动不动就老子天下第一,老子说了算。”    八月的清晨,天空有一些阴暗。顺顺发快餐连锁公司董事长陆顺发正开车行驶在上班的路上。忽然,一段优美的音乐声响起,陆顺发瞥了一眼放在副驾驶座上的手机,是秘书小王打来的。陆顺发接起电话,心想这时
期刊
为什么企业家的想法称战略,因为想得大,想得深远,摊子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小老板的想法称点子:因注重实用,针对性强,赚一单算一单。    中国有数千万的企业小老板,一直在上演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剧情,为什么最后能真正成为企业家的的小老板寥寥无几,大量的中小企业却在2~3年内夭折?这其实在于“小老板”与“企业家”认知的差异。  小老板和企业家的不同之处  小老板的经营目光短浅,他们只
期刊
成功源自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失败源自于见异思迁的背叛和彷徨,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长,只要别停,就会成功!    (接上期)我对完达山的好感来自于他的名字,“完达山”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完达山是在一个光荣历史条件下农垦系统激情燃烧的产物,有着极强的国营和军旅作风,农垦系统是人力资源的骨干部分,但市场化的人才也面向社会招聘,因此成分的复杂也意味着企业文化的多元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
期刊
眼看他起高楼    清代的小说《桃花扇》里面写过这么一句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断壁残垣……”在组稿本期特别策划的时候,编者无意想起了这么一句戏剧台词。  或许,“人生短短几个秋”,不论你多么伟大,又不论你多么卑微,都只是时空的匆匆过客而已,一切的兴衰沉浮都不过是一场场小小的插曲。然而,纵然只是插曲,有些人的故事,如星火燎燃之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并不
期刊
每个人都想创业,想通过创业圆自己的致富梦想,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创业并非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创业不仅仅需要激情、拼搏、奋斗,最主要的是靠致富商机,只有抓住致富商机,你的创业才能一步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家用快速磨刀器。磨刀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路,让我走上了年赚50万的成功创业之路。    创业失败,磨刀器让我发现商机    我是香港的林雨生,从22岁开始创业,梦想着能干出一番事业。
期刊
今年杨祚琴买了一辆小车,雇了几个工人,她估计一年下来在城里买个房子不成问题。    看《商道》发现新商机  四川来广东多年的杨祚琴, 家住东莞凤岗,开了一家服装店。由于近年服装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消费者砍价都三折四折,赚不了钱,便将服装店转让出去。  闲在家里,她就经常买些《商道》、《现代营销》等财经类杂志来看。  一天,杨祚琴参观一个朋友的新房,看到房间里放了很多桔子皮、茶叶末
期刊
经济危机大潮下,很多企业举步维艰,失业率加剧,而益源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的销售却十分火爆,探其原因:一是普宜康产品独好,二是益源销售有方。  张瑞曾是一个酒店的高层主管,工作繁忙应酬多,生活无规律,年纪轻轻就积累了很多病。一次他陪曾经开药店的武哥吃饭,喝得大醉,第二天头疼的要命,但武哥却红光满面,精神依然。武哥看出他的疑问,告诉他:“喝酒的时候吃两粒普宜康,喝多也不难受。”   原来,普宜康智能康
期刊
“如果离婚,离开中国,我这辈子就再也回不来了,再也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了。生活应该往前走,往回走就会有失败感。我是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    从乡下娃到地产商    1963年10月,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从小过着贫穷的生活。1980年,他考入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