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课件图片):自行车的三角架,房屋架、电线杆上的支架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去“观察、猜想”,然后提问:它们为什么都做成三角形呢?让学生进行讨论,接着又问:“如果把它们做成其他(如四边形)形状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比较,知道了把它们都做成三角形的道理,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在一片大草地上,一只羊被4米长的绳子拴在木桩上,计算它最多可以吃多少平方米的草呢?这样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隐含数学问题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他们经过思考就会轻松地发现,这就是要计算半径是4米的圆的面积。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学习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我经常鼓励他们从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媒体中搜集数据信息;或深入商店、市场作调查,记录有关数据,并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他们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教具学具,为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让学生将学具(塑料片)进行分类,并提问:为什么这样分?然后逐一出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学生先有初步的认识,再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最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知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分析能力。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各种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拿出来,自己想办法用剪刀进行割补,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思考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就掌握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先让小组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将圆柱中的水又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最后又请学生自由选择,用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经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数学知识不再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空洞,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三、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
班集体中的学生个体,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三种层次的练习:(1)已知长方形的底和高,计算长方形的面积?(2)自己画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再计算它们的面积?(3)自己找出身边物体的长方形的面,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了上面的练习,都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学习、喜欢学习、高效学习,较好地提高了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只有在师生情感和谐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才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的增强及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都能学有所获。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达到数学教育教學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课件图片):自行车的三角架,房屋架、电线杆上的支架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去“观察、猜想”,然后提问:它们为什么都做成三角形呢?让学生进行讨论,接着又问:“如果把它们做成其他(如四边形)形状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比较,知道了把它们都做成三角形的道理,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在一片大草地上,一只羊被4米长的绳子拴在木桩上,计算它最多可以吃多少平方米的草呢?这样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隐含数学问题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他们经过思考就会轻松地发现,这就是要计算半径是4米的圆的面积。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学习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我经常鼓励他们从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媒体中搜集数据信息;或深入商店、市场作调查,记录有关数据,并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他们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教具学具,为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让学生将学具(塑料片)进行分类,并提问:为什么这样分?然后逐一出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学生先有初步的认识,再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最后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知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分析能力。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各种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拿出来,自己想办法用剪刀进行割补,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思考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就掌握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先让小组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将圆柱中的水又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最后又请学生自由选择,用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经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数学知识不再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空洞,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三、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
班集体中的学生个体,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三种层次的练习:(1)已知长方形的底和高,计算长方形的面积?(2)自己画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再计算它们的面积?(3)自己找出身边物体的长方形的面,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了上面的练习,都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学习、喜欢学习、高效学习,较好地提高了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只有在师生情感和谐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才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的增强及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都能学有所获。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达到数学教育教學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