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汉字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识字教学的规律,寓识字于图画中,将抽象的汉字转换成生动的图画;寓识字于动作中,让静态的汉字变得动感十足;寓识字于语言中,让骨感的汉字变得丰满;寓识字于情感体验中,让枯燥的汉字变得有情有义。
关键词:识字教学;趣中悟情;情中辨义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038-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走在成长道路上的学生来说,识字是他们迈出的“学之初”的第一步,有了识字量的积累,他们才能轻松阅读、自由表达。身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石。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在妙趣横生的生字学习中,体会汉字音、形、义之妙,感受汉字的無穷魅力,体验学习中情无尽而趣无穷的奇妙历程。
一、追本求真,有理有据——识字教学的课前之思
(一)读懂汉字——把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是感性的。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的确,汉字不是点、横、竖、撇、捺、钩的简单组合,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汉字的点横弯钩之间弥漫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芬芳。
汉字是理性的。汉字从出现至今,经历了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漫长的演变历程。尽管汉字在音、形、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表情达意的根本没有变。汉字始终有着自身的构字依据,遵循着一定的构字规律,因义赋形,以形示义,音、形、义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笔一画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读懂学生——立足学生的学习实情
现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的识字量要求有所降低,这就更要求教师做到减负提效,扎扎实实走好识字这一步。环顾课堂,很多的识字教学是千篇一律的分结构、数笔画,教师教起来机械刻板,学生学起来更是索然无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识记效果差,使课堂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去认识汉字,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拥有新奇无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把点、横、撇、捺组成的方块字变活,引导学生们感知汉字的趣味性,读懂汉字的秘密。
(三)读懂识字教学——关注识字教学的情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有法但无定法”的艺术。但万法不离其宗——“趣”。在识字教学中,尤要如此。教师要立足班级,不断探究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借助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联想、创造中,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感受识字的乐趣,为建构自己的知识堡垒打好坚实的语言文字地基。
二、趣中悟情,情中辨义——识字教学的课堂试水
(一)绘出生动的图画——寓识字于图画中
汉字的起源和图画密不可分,很多汉字就是根据事物的样子以简洁的手法描画出来的,这样的字被称为“象形字”。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会意字。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或者抽象画,展示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画,引导学生们在比较中掌握字形、体会字义。
在教学生字“商”时,教师可以用古文字“”引导学生理解“商”的本义是一个盛酒的器皿放在底座上面,也可以用“”这样一个卡通商人形象与“商”字进行对比,更加直观地引导学生们理解“商”现在最常用的意思。这带给学生们的新奇感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可以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教学《登鹳雀楼》一课伊始,笔者先出示鹳雀鸟的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这是何种鸟,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接着,出示大篆“”,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个古文字的下面部分像什么,上面部分是个什么字。学生们很容易就发现下面的“隹”像一只小鸟,上面是个“小”字,初步了解了“雀”是种“小鸟”。然后,笔者请学生再仔细观察字形,说说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学生们能够发现上面的“小”没有钩,“隹”中有四横,且长短不一、间距相等。在这样的观察、识记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扎实地记住了这个汉字,还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一个个抽象笼统的汉字和一幅幅有趣诱人的图画构建联系,从真实可感的图画到形象生动的古文字,再到简洁洒脱却处处透着神韵的现代字,一步步地过渡,识记字形、理解字义的难度就降低了。
(二)跳起欢快的舞蹈——寓识字于动作中
每类汉字都有各自的特点,表示动作的词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在识记这类汉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用体态语言再现动作,构建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使静止的汉字变得动感十足,使呆板的识字过程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遇见最活泼的汉字。“拜”“掰”“采”“打”“听”“灭”“休”“看”等字都可以在课堂上跳起“欢乐的舞蹈”。
比如,在学“看”这个字时,笔者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玩游戏“我做你猜”。在学生们目不转睛的注视下,笔者将右手举起,遮在额头旁、眼睛上方。可能是这个动作太简单了,学生们还没反应过来,动作就结束了。他们先是愣了愣,很快,有几个领悟了,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眼里满是为自己读懂了教师的动作的自豪。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看出了门道,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眼神还时不时地交流下。在学生揭晓了谜底“看”后,笔者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是‘看’字的?”学生们能讲清一只手在眼睛的上方,眼睛就是目,这样合起来就是“看”字了。一个原本可能很枯燥的生字呈现、讲解过程,稍稍换了个包装,立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汉字的趣,理解了汉字的意义,发现了汉字动态的美。 三、奏响优美的旋律——寓识字于语言中
(一)儿歌诵出情与趣
有些字,学生们只要稍作观察,便能发现字形与字义的关联之处,这些字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度的挖掘,稍作点拨,学生便能意会,教师若再借助儿歌短小精悍却又朗朗上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学生识记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比如“雨”字,教师在范写时,可以边写边编小儿歌:“一横是天空,空中乌云压。化作小雨点,哗哗落下来。”再如“伞”字,此字本身就很形象,学生们一眼就能看出雨伞的原形。这时,教师若用语言加上手势说出“伞”字每一部分对应的实物部件,并编成小儿歌:“撇捺是伞面,点撇是伞架。一横是伞撑,一竖是伞柄。”学生们就能形象地记住“伞”的字形。
(二)字谜编织情与趣
谜语是学生们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比如教“朝”字时,教师可出示谜面“一轮红日草上升,一弯残月天边挂”,让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丰富想象力,提高思考力。
(三)故事传达情与趣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这样说:“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话,它展现的是语言的张力,放飞的却是想象的翅膀。比如“老”字,《说文解字》云:“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我们可以編个小故事:“一位老爷爷,他有七十多岁了。头发稀疏变白了,背也驼了。走路摇摇晃晃的,只好拄根拐杖。”
在诵一诵、想一想、编一编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将汉字的音、形、义联系起来,在轻松愉悦中记其音、识其形、辨其义。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寻找识记的好方法,让他们自主创造,让创造的激情尽情释放。
四、发现隐藏的真意——寓识字于情感体验中
汉字简单又深奥,有的汉字可能需要思维拐个弯,才能发现它的真意,这类字的识记,就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不急不缓,层层递进,在一步步的解析中让学生们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出汉字背后的意蕴,体会到字中所包含的情感。
在识记“虑”字时,一下子让学生们说出这个字的意思,难度较大,他们就算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可能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下记得,过后又忘了。如何把这个字烙进学生的心中而又悄无痕迹呢?首先教师出示“虎字头”的象形字“”,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将“虎字头”与虎的文字画勾连起来,让抽象刻板的汉字符号和形象可感的图画建立联系,使这个难记的偏旁在学生的脑中变得有意义。紧接着,教师再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书写“虎字头”——“竖横是虎耳朵,横钩是老虎牙。一撇是虎尾巴,七字是虎张嘴。”这样,“虎字头”就牢牢地刻在学生们的心里。接下来,教师提问:“要是你被这样凶猛的大老虎压在身下,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会很紧张!”“要是大老虎压着我,我肯定要害怕死了!”“我很担心老虎会吃了我。”教师继续引导:“是呀,要是我我也肯定很担心、很害怕。那么,这里‘虑’的意思就是——”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个个争着说出它的意思:“担心、担忧。”到这儿,教学还没有结束,教师继续引导并追问:“这里,‘忧’和‘虑’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担心、担忧’,现在你知道‘无忧无虑’的意思了吗?”有了生字理解的铺垫后,学生们自然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由表象深入内在,教给学生们识记、理解生字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汉字,宛如神奇的东方魔块。而趣味识字,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一个个由七种基本笔画组成的魔块描绘成一幅幅动感有趣的画面,讲述一个个生动细腻的故事,奏响出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让学生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其趣味、情感、意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今后的识字过程中,他们必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识字的舞台上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唐 汉.汉字的奥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447-458.
[2]郁乃尧,张毕荣.趣味汉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9.
关键词:识字教学;趣中悟情;情中辨义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038-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走在成长道路上的学生来说,识字是他们迈出的“学之初”的第一步,有了识字量的积累,他们才能轻松阅读、自由表达。身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石。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在妙趣横生的生字学习中,体会汉字音、形、义之妙,感受汉字的無穷魅力,体验学习中情无尽而趣无穷的奇妙历程。
一、追本求真,有理有据——识字教学的课前之思
(一)读懂汉字——把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是感性的。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的确,汉字不是点、横、竖、撇、捺、钩的简单组合,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汉字的点横弯钩之间弥漫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芬芳。
汉字是理性的。汉字从出现至今,经历了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漫长的演变历程。尽管汉字在音、形、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表情达意的根本没有变。汉字始终有着自身的构字依据,遵循着一定的构字规律,因义赋形,以形示义,音、形、义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笔一画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读懂学生——立足学生的学习实情
现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的识字量要求有所降低,这就更要求教师做到减负提效,扎扎实实走好识字这一步。环顾课堂,很多的识字教学是千篇一律的分结构、数笔画,教师教起来机械刻板,学生学起来更是索然无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识记效果差,使课堂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去认识汉字,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拥有新奇无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把点、横、撇、捺组成的方块字变活,引导学生们感知汉字的趣味性,读懂汉字的秘密。
(三)读懂识字教学——关注识字教学的情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有法但无定法”的艺术。但万法不离其宗——“趣”。在识字教学中,尤要如此。教师要立足班级,不断探究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借助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联想、创造中,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感受识字的乐趣,为建构自己的知识堡垒打好坚实的语言文字地基。
二、趣中悟情,情中辨义——识字教学的课堂试水
(一)绘出生动的图画——寓识字于图画中
汉字的起源和图画密不可分,很多汉字就是根据事物的样子以简洁的手法描画出来的,这样的字被称为“象形字”。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会意字。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或者抽象画,展示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画,引导学生们在比较中掌握字形、体会字义。
在教学生字“商”时,教师可以用古文字“”引导学生理解“商”的本义是一个盛酒的器皿放在底座上面,也可以用“”这样一个卡通商人形象与“商”字进行对比,更加直观地引导学生们理解“商”现在最常用的意思。这带给学生们的新奇感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可以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教学《登鹳雀楼》一课伊始,笔者先出示鹳雀鸟的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这是何种鸟,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接着,出示大篆“”,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个古文字的下面部分像什么,上面部分是个什么字。学生们很容易就发现下面的“隹”像一只小鸟,上面是个“小”字,初步了解了“雀”是种“小鸟”。然后,笔者请学生再仔细观察字形,说说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学生们能够发现上面的“小”没有钩,“隹”中有四横,且长短不一、间距相等。在这样的观察、识记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扎实地记住了这个汉字,还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一个个抽象笼统的汉字和一幅幅有趣诱人的图画构建联系,从真实可感的图画到形象生动的古文字,再到简洁洒脱却处处透着神韵的现代字,一步步地过渡,识记字形、理解字义的难度就降低了。
(二)跳起欢快的舞蹈——寓识字于动作中
每类汉字都有各自的特点,表示动作的词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在识记这类汉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用体态语言再现动作,构建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使静止的汉字变得动感十足,使呆板的识字过程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遇见最活泼的汉字。“拜”“掰”“采”“打”“听”“灭”“休”“看”等字都可以在课堂上跳起“欢乐的舞蹈”。
比如,在学“看”这个字时,笔者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玩游戏“我做你猜”。在学生们目不转睛的注视下,笔者将右手举起,遮在额头旁、眼睛上方。可能是这个动作太简单了,学生们还没反应过来,动作就结束了。他们先是愣了愣,很快,有几个领悟了,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眼里满是为自己读懂了教师的动作的自豪。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看出了门道,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眼神还时不时地交流下。在学生揭晓了谜底“看”后,笔者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是‘看’字的?”学生们能讲清一只手在眼睛的上方,眼睛就是目,这样合起来就是“看”字了。一个原本可能很枯燥的生字呈现、讲解过程,稍稍换了个包装,立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汉字的趣,理解了汉字的意义,发现了汉字动态的美。 三、奏响优美的旋律——寓识字于语言中
(一)儿歌诵出情与趣
有些字,学生们只要稍作观察,便能发现字形与字义的关联之处,这些字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度的挖掘,稍作点拨,学生便能意会,教师若再借助儿歌短小精悍却又朗朗上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学生识记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比如“雨”字,教师在范写时,可以边写边编小儿歌:“一横是天空,空中乌云压。化作小雨点,哗哗落下来。”再如“伞”字,此字本身就很形象,学生们一眼就能看出雨伞的原形。这时,教师若用语言加上手势说出“伞”字每一部分对应的实物部件,并编成小儿歌:“撇捺是伞面,点撇是伞架。一横是伞撑,一竖是伞柄。”学生们就能形象地记住“伞”的字形。
(二)字谜编织情与趣
谜语是学生们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比如教“朝”字时,教师可出示谜面“一轮红日草上升,一弯残月天边挂”,让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丰富想象力,提高思考力。
(三)故事传达情与趣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这样说:“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话,它展现的是语言的张力,放飞的却是想象的翅膀。比如“老”字,《说文解字》云:“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我们可以編个小故事:“一位老爷爷,他有七十多岁了。头发稀疏变白了,背也驼了。走路摇摇晃晃的,只好拄根拐杖。”
在诵一诵、想一想、编一编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将汉字的音、形、义联系起来,在轻松愉悦中记其音、识其形、辨其义。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寻找识记的好方法,让他们自主创造,让创造的激情尽情释放。
四、发现隐藏的真意——寓识字于情感体验中
汉字简单又深奥,有的汉字可能需要思维拐个弯,才能发现它的真意,这类字的识记,就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不急不缓,层层递进,在一步步的解析中让学生们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出汉字背后的意蕴,体会到字中所包含的情感。
在识记“虑”字时,一下子让学生们说出这个字的意思,难度较大,他们就算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可能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下记得,过后又忘了。如何把这个字烙进学生的心中而又悄无痕迹呢?首先教师出示“虎字头”的象形字“”,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将“虎字头”与虎的文字画勾连起来,让抽象刻板的汉字符号和形象可感的图画建立联系,使这个难记的偏旁在学生的脑中变得有意义。紧接着,教师再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书写“虎字头”——“竖横是虎耳朵,横钩是老虎牙。一撇是虎尾巴,七字是虎张嘴。”这样,“虎字头”就牢牢地刻在学生们的心里。接下来,教师提问:“要是你被这样凶猛的大老虎压在身下,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会很紧张!”“要是大老虎压着我,我肯定要害怕死了!”“我很担心老虎会吃了我。”教师继续引导:“是呀,要是我我也肯定很担心、很害怕。那么,这里‘虑’的意思就是——”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个个争着说出它的意思:“担心、担忧。”到这儿,教学还没有结束,教师继续引导并追问:“这里,‘忧’和‘虑’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担心、担忧’,现在你知道‘无忧无虑’的意思了吗?”有了生字理解的铺垫后,学生们自然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由表象深入内在,教给学生们识记、理解生字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汉字,宛如神奇的东方魔块。而趣味识字,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一个个由七种基本笔画组成的魔块描绘成一幅幅动感有趣的画面,讲述一个个生动细腻的故事,奏响出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让学生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其趣味、情感、意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今后的识字过程中,他们必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识字的舞台上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唐 汉.汉字的奥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447-458.
[2]郁乃尧,张毕荣.趣味汉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