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一竖皆有趣,一撇一捺总关情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汉字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识字教学的规律,寓识字于图画中,将抽象的汉字转换成生动的图画;寓识字于动作中,让静态的汉字变得动感十足;寓识字于语言中,让骨感的汉字变得丰满;寓识字于情感体验中,让枯燥的汉字变得有情有义。
  关键词:识字教学;趣中悟情;情中辨义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038-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走在成长道路上的学生来说,识字是他们迈出的“学之初”的第一步,有了识字量的积累,他们才能轻松阅读、自由表达。身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石。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在妙趣横生的生字学习中,体会汉字音、形、义之妙,感受汉字的無穷魅力,体验学习中情无尽而趣无穷的奇妙历程。
  一、追本求真,有理有据——识字教学的课前之思
  (一)读懂汉字——把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是感性的。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的确,汉字不是点、横、竖、撇、捺、钩的简单组合,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汉字的点横弯钩之间弥漫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芬芳。
  汉字是理性的。汉字从出现至今,经历了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漫长的演变历程。尽管汉字在音、形、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表情达意的根本没有变。汉字始终有着自身的构字依据,遵循着一定的构字规律,因义赋形,以形示义,音、形、义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笔一画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读懂学生——立足学生的学习实情
  现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的识字量要求有所降低,这就更要求教师做到减负提效,扎扎实实走好识字这一步。环顾课堂,很多的识字教学是千篇一律的分结构、数笔画,教师教起来机械刻板,学生学起来更是索然无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识记效果差,使课堂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去认识汉字,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拥有新奇无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把点、横、撇、捺组成的方块字变活,引导学生们感知汉字的趣味性,读懂汉字的秘密。
  (三)读懂识字教学——关注识字教学的情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有法但无定法”的艺术。但万法不离其宗——“趣”。在识字教学中,尤要如此。教师要立足班级,不断探究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借助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联想、创造中,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感受识字的乐趣,为建构自己的知识堡垒打好坚实的语言文字地基。
  二、趣中悟情,情中辨义——识字教学的课堂试水
  (一)绘出生动的图画——寓识字于图画中
  汉字的起源和图画密不可分,很多汉字就是根据事物的样子以简洁的手法描画出来的,这样的字被称为“象形字”。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会意字。教师可以根据字形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或者抽象画,展示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画,引导学生们在比较中掌握字形、体会字义。
  在教学生字“商”时,教师可以用古文字“”引导学生理解“商”的本义是一个盛酒的器皿放在底座上面,也可以用“”这样一个卡通商人形象与“商”字进行对比,更加直观地引导学生们理解“商”现在最常用的意思。这带给学生们的新奇感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可以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教学《登鹳雀楼》一课伊始,笔者先出示鹳雀鸟的图片,引导学生猜一猜这是何种鸟,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接着,出示大篆“”,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个古文字的下面部分像什么,上面部分是个什么字。学生们很容易就发现下面的“隹”像一只小鸟,上面是个“小”字,初步了解了“雀”是种“小鸟”。然后,笔者请学生再仔细观察字形,说说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学生们能够发现上面的“小”没有钩,“隹”中有四横,且长短不一、间距相等。在这样的观察、识记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扎实地记住了这个汉字,还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一个个抽象笼统的汉字和一幅幅有趣诱人的图画构建联系,从真实可感的图画到形象生动的古文字,再到简洁洒脱却处处透着神韵的现代字,一步步地过渡,识记字形、理解字义的难度就降低了。
  (二)跳起欢快的舞蹈——寓识字于动作中
  每类汉字都有各自的特点,表示动作的词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在识记这类汉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用体态语言再现动作,构建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使静止的汉字变得动感十足,使呆板的识字过程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遇见最活泼的汉字。“拜”“掰”“采”“打”“听”“灭”“休”“看”等字都可以在课堂上跳起“欢乐的舞蹈”。
  比如,在学“看”这个字时,笔者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玩游戏“我做你猜”。在学生们目不转睛的注视下,笔者将右手举起,遮在额头旁、眼睛上方。可能是这个动作太简单了,学生们还没反应过来,动作就结束了。他们先是愣了愣,很快,有几个领悟了,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眼里满是为自己读懂了教师的动作的自豪。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看出了门道,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眼神还时不时地交流下。在学生揭晓了谜底“看”后,笔者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是‘看’字的?”学生们能讲清一只手在眼睛的上方,眼睛就是目,这样合起来就是“看”字了。一个原本可能很枯燥的生字呈现、讲解过程,稍稍换了个包装,立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汉字的趣,理解了汉字的意义,发现了汉字动态的美。   三、奏响优美的旋律——寓识字于语言中
  (一)儿歌诵出情与趣
  有些字,学生们只要稍作观察,便能发现字形与字义的关联之处,这些字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度的挖掘,稍作点拨,学生便能意会,教师若再借助儿歌短小精悍却又朗朗上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学生识记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比如“雨”字,教师在范写时,可以边写边编小儿歌:“一横是天空,空中乌云压。化作小雨点,哗哗落下来。”再如“伞”字,此字本身就很形象,学生们一眼就能看出雨伞的原形。这时,教师若用语言加上手势说出“伞”字每一部分对应的实物部件,并编成小儿歌:“撇捺是伞面,点撇是伞架。一横是伞撑,一竖是伞柄。”学生们就能形象地记住“伞”的字形。
  (二)字谜编织情与趣
  谜语是学生们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比如教“朝”字时,教师可出示谜面“一轮红日草上升,一弯残月天边挂”,让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丰富想象力,提高思考力。
  (三)故事传达情与趣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这样说:“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拐弯抹角就是一段美丽的故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话,它展现的是语言的张力,放飞的却是想象的翅膀。比如“老”字,《说文解字》云:“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我们可以編个小故事:“一位老爷爷,他有七十多岁了。头发稀疏变白了,背也驼了。走路摇摇晃晃的,只好拄根拐杖。”
  在诵一诵、想一想、编一编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将汉字的音、形、义联系起来,在轻松愉悦中记其音、识其形、辨其义。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寻找识记的好方法,让他们自主创造,让创造的激情尽情释放。
  四、发现隐藏的真意——寓识字于情感体验中
  汉字简单又深奥,有的汉字可能需要思维拐个弯,才能发现它的真意,这类字的识记,就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不急不缓,层层递进,在一步步的解析中让学生们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出汉字背后的意蕴,体会到字中所包含的情感。
  在识记“虑”字时,一下子让学生们说出这个字的意思,难度较大,他们就算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可能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下记得,过后又忘了。如何把这个字烙进学生的心中而又悄无痕迹呢?首先教师出示“虎字头”的象形字“”,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将“虎字头”与虎的文字画勾连起来,让抽象刻板的汉字符号和形象可感的图画建立联系,使这个难记的偏旁在学生的脑中变得有意义。紧接着,教师再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书写“虎字头”——“竖横是虎耳朵,横钩是老虎牙。一撇是虎尾巴,七字是虎张嘴。”这样,“虎字头”就牢牢地刻在学生们的心里。接下来,教师提问:“要是你被这样凶猛的大老虎压在身下,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会很紧张!”“要是大老虎压着我,我肯定要害怕死了!”“我很担心老虎会吃了我。”教师继续引导:“是呀,要是我我也肯定很担心、很害怕。那么,这里‘虑’的意思就是——”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个个争着说出它的意思:“担心、担忧。”到这儿,教学还没有结束,教师继续引导并追问:“这里,‘忧’和‘虑’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担心、担忧’,现在你知道‘无忧无虑’的意思了吗?”有了生字理解的铺垫后,学生们自然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由表象深入内在,教给学生们识记、理解生字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汉字,宛如神奇的东方魔块。而趣味识字,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一个个由七种基本笔画组成的魔块描绘成一幅幅动感有趣的画面,讲述一个个生动细腻的故事,奏响出一曲曲动人的旋律,让学生们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其趣味、情感、意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今后的识字过程中,他们必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识字的舞台上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唐 汉.汉字的奥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447-458.
  [2]郁乃尧,张毕荣.趣味汉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9.
其他文献
我国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0岁,专家们正冒着被问候祖宗十八代的危险努力往65岁靠拢,据说依据的是国际先进标准。好在专家们的眼睛只盯着国际,没空儿往古代瞅两眼,不然老百姓早就疯了,因为中国古代的退休年龄是70岁。  为什么要选这个岁数,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只要不是老糊涂了,就得给我干下去!  汉朝:退休也得有资格  在漢朝,“退休”这个词不是每个当官的都有资格使用的,你得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年满7
摘 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人文精神、鉴赏水平、逻辑思辨能力等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对语文教师来说,打好知识基础,练好基本功,回归本真语文,尽可能准确、深刻、有层次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是备课之关键,教师务必做到“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针对小学高年级课本以情感人类型的文章,抓住“情眼”解读文本,反复感受,理解内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关键词
摘 要:“儿童分离焦虑是儿童与其依赖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和不安。”[1]如何根据小班新生认知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其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从幼儿园、班级、家长几个不同的切入点,运用有效策略,预入园制度;新入园和升班分开进行制度;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弹性入园制度等,解决新生分离焦虑的困惑[2]。  关键词:新生分离焦虑;幼儿园;班级;家长;指导策
田中奏折定下的日本“国策”,第一步是“征服满蒙”。1928年,田中义一策划暗杀张作霖,结果却是少帅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华一统。“国策”未竟,不到一年后,田中含恨而亡。田中奏折所引起的轰动,迅速落潮,其所苦心谋划的满蒙地区,此时也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  十万男儿也枉然  东北少帅把防御关东军的两个精锐集团军抽调进关,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立即占据上风。张学良再立戰功,荣升中国副帅—— 全国陆海军副总司令,
梁钦宁是儒学大家梁漱溟的孙子,爷孙俩在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了解的梁漱溟,不只是隔着书本的那位大儒家,更是亲切的祖父。  他说,梁家的家风是“宽放”,全然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不贪”  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  “不贪”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有一次,祖父
摘 要:一直以来,许多家长对语文教学的认识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是不需要认真学习,更不值得花费许多的时间的科目。但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其实是很有限的。在阅读理解这一方面,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以及课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才是决定性因素。文章旨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问题提供一些指导,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以及阅读技巧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阅读素养;阅读技巧;小学语文
摘 要:古诗词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情感、智慧和魅力,古诗词鉴赏也是中考必考内容,但很多初中生没有掌握古诗词鉴赏考点的答题技巧。文章浅谈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从鉴赏形象、鉴赏语言、分析表达技巧和点评思想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和案例解读,以让学生品鉴古诗词之韵味,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标题;鉴赏能力;鉴赏方法;诗眼;方法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国古人的情感、智慧和魅力。古诗
“《辞海》 和 《大辞海》 是大型综合性词典,全面反映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系统展现了中华文明丰硕成就,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12月29日上午,上海锦江小礼堂,在“《大辞海》出版暨《辞海》 出版80周年”座谈会上,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宣读了习近平同志发给会议的贺信。热切的话语,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 《辞海》 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勉励。2016年,《辞海》 这部以字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学校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因陶行知教育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相符,所以,认识、学习及应用陶行知教育理论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文章主要针对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5 文章编号:1674-120X(
摘 要:教师工作坊研修是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培训项目,它以网络课程学习为载体,以开展主题活动研修为主要形式,通过线上课程网络研修与线下集中活动研修相结合,引领坊内成员开展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文章以湖南省桃源县开展工作坊研修的经验为典型案例,探讨适合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教师培训;工作坊研修;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