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静脉滴注蝮蛇抗栓酶并发脑梗塞三例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6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蝮蛇抗栓酶是治疗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一种新药,国内于1981年始用于临床。我们应用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江浙蝮蛇抗栓酶0.5U加入5%葡萄糖或脉通250ml静脉滴注1/d,治疗冠心病患者中,发现三例并发脑血管疾病,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应用发色性多肽底物法及火箭电泳法对7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含量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AMI患者于发病第1、3天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及低于第7、14、21天,差异显著,提示血液高凝。早期死亡组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我们认为在AMI病程中血浆抗凝血酶Ⅲ明显而持久的降低,预示病情严重。
对60例健康人、15例急性肾衰、35例慢性肾衰病人,用碱性苦味酸法测定指甲游离端肌酐含量,分别为62.89±10.25、65.69±2.50和130.04±34.55μmol/100g指甲,并与4个月前血肌酐呈线性正相关(r=0.895、P<0.01),而与剪指甲时血肌酐水平无关。以指甲肌酐测定值86.6μmol/100g指甲为正常界值,健康人与急性肾衰75例中假阳性7.14%,慢性肾衰组无一例假
读“会议纪要”有感
期刊
我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组织缺氧易患因素进行探讨,发现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降低、末梢组织血氧利用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病变,是视网膜缺血缺氧及其病变发生与发展的危险因素。本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足背静脉氧分压呈正相关(rs=0.429,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末梢组织血氧利用障碍与微血管病变之间可能互相影响。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核一例
期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液病。经典治疗方法有二。首选多为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考虑脾切除。多数病人用经典治疗可得到缓解乃至长期缓解。无效者属难治病例,可考虑选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春碱类、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达那唑、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等二线治疗。有效率在20~50%。对某种二线治疗无反应者常对另一种二线治疗也无效。近年来开展了一些试验性治疗探索,介绍于下。
期刊
维生素K3在国内外主要作为凝血药物使用,70年代起用于胆绞痛、肾绞痛等的解痉止痛。笔者曾遇1例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患者因腹痛而就诊,给予维生素K3解痉止痛,数分钟后患者气喘症状和肺部哮鸣音体征亦明显改善。故推想维生素K3也有解痉平喘作用,从而进一步作了临床观察。
期刊
为纪念北京协和医院建院70周年,我想借此机会着重谈谈该院的一些特点,也即人们常说的“协和精神”。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有解放前的旧协和精神,也有解放后的新协和精神。发扬两个时期该院的特点,有利于继承“协和精神”,促进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
期刊
21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自家免疫性溶血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接受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16例(66.7%)获完全缓解(血小板>100×109/L);4例(16.7%)获部分缓解(血小板84~91×109/L),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83.3%,与本病切脾后3个月疗效相比类同。我们对脾栓塞面积与疗效进行了分析,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中栓塞面积60~70%,即可起到切脾疗效,术前血小板贮留破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原发于腹部者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88年~1990年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的4例教训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