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无需忍!合理用阿片类药物有效且安全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h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痛原因有三


  癌痛若得不到有效缓解,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控制癌痛是癌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又最容易被患者忽视。据统计资料显示,由于错误观念影响,我国肿瘤疼痛的患者中只有41%得到有效缓解,而晚期癌痛仅有25%得到有效缓解。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癌痛的片面认识,以及对癌痛用药存在的误区。
  癌痛实际上是在肿瘤生长、治疗的漫长过程中,患者产生的一个主观感受,可能原因包括:
  1.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
  首先是肿瘤造成组织毁坏,如侵及胸膜可致胸痛、骨转移或骨肿瘤可致骨痛;其次是肿瘤压迫组织产生疼痛,如鼻咽癌颈部转移压迫臂神经丛或颈神经从,可引起肩、颈的疼痛;空腔脏器被肿瘤阻塞时可出现疼痛不适;肿瘤溃烂,发生感染时也可引起剧痛。
  2.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
  如长期卧床的癌症患者易发生褥疮,产生疼痛。
  3.肿瘤治疗中引起的疼痛
  如术后疼痛就是癌症手术治疗后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放化疗对身体的副作用也会引起疼痛。

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不会成瘾


  对于癌痛,合理用药可以止痛。在肿瘤科的日常工作中,也经常有患者或家属咨询癌痛用药的相关问题,其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便是:“治疗癌痛不可或缺的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吃多了会不会上瘾?”一旦产生了这样的疑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患者倾向于“忍一忍就过去了”,而不用药。
  事实上,阿片类药物是世界上公认的治疗中重度疼痛和慢性疼痛的首选药,且它的使用剂量没有封顶(指封顶效应,意思是达到预期镇痛效果后再增加剂量只能增加副作用而不能增强其镇痛效果;而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效应,即镇痛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临床实践证实,对于一部分需要大剂量给药才能缓解疼痛的癌症患者来说,只要在医生合理的用药指导下,规范用药,大剂量强效镇痛药不仅能够很好地缓解疼痛,而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极少出现上瘾的情况。

阿片类药物使用8要点


  因此,癌症患者不必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担心。对于如何科学使用阿片类药物,我们整理了8个注意点:
  1.止痛目标
  疼痛是因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最佳目标是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无需忍痛是癌痛治疗中患者及家属应认识并遵循的基本观念。
  2.加量≠成瘾
  服用阿片类药物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这是由于疼痛强度增加了,或是产生了药物耐受所致。换句话说,对剂量需求的增加可能并不是吗啡“成瘾”的信号。随着疾病的缓解,疼痛减轻,吗啡药物剂量是可以逐步减少的。
  3.用药途径
  阿片类药物口服途径比注射途径给药更少产生依赖性。
  4.最佳剂量
  阿片类药物没有封顶剂量,恰当的止痛剂量是指在作用时间内既能充分镇痛又无不可耐受副作用的剂量。
  5.使用时机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疼痛时应该即刻使用阿片类药物,越早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所需剂量就越低,而且耐药的时间会越长。
  6.剂量不能估算生存期
  吗啡的剂量大小,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更不能由此估算生存期的长短。
  7.按时给药
  按时给药是一条不容违反的原则,这样可保证疼痛连续缓解。
  8.便秘是常见副作用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药物剂量、年龄因素、个体差异、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便秘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高达90%~100%。针对便秘,可预防性用药,如在医生/药师指导下适量合理地应用芦荟胶囊、麻仁丸、果导片、番泻叶等;增加液体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摄入,如芹菜、菠菜等;适当参加锻炼。除了便秘的副作用,阿片类药物的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用药最初几天,数日后癥状多自行消失。
  需要向大家强调的是,治疗癌痛,最关键的就是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通常情况下,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肿瘤科都会对癌痛患者进行常规、全面、量化、动态的评估,再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办法,这样的治疗模式一般都能做到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一些患者疼了才吃药,不疼就不吃,或者担心长期吃药产生耐受性而随意停止服药的行为,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使得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
  此外,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怀也很有必要。现在许多医院的肿瘤科在癌痛科普宣教、患者出院后的居家用药指导、随访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作为家属和癌症患者,也可以主动向医生寻求了解癌痛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其他文献
消化道肿瘤是食管、胃和结直肠等部位的肿瘤总称,它们往往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就诊患者基本都是中晚期肿瘤,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佳。但其实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是可以通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的。因此,积极开展消化道早癌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警惕早期症状,做好筛查工作  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结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分别为第3位、第5位和第7位,是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它们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期刊
帮大脑找回“元气”  人们常说“大脑越用越灵”,然而一直将弓弦绷得太紧,弓很快就会断裂,脑中的“弦”亦是如此。相比于运动后休息一会儿身体就能“活蹦乱跳”,脑疲劳恢復起来并不容易,坚持以下几种“休养生息法”才能让大脑再度充满活力。  运动解压 每周进行3次、每次至少20分钟有氧运动,持续一个月就能显著改善焦虑症状,提高大脑运作效能。  补充营养 不得已需要进行大量工作时,可以多吃一些三文鱼、绿叶蔬菜
期刊
肩袖,是一组肩部肌肉的总称,是指包绕在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的肌腱组成,由于类似衣袖,所以叫肩袖。肩袖对于维持肩关节的活动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能保护肱骨头不受三角肌牵拉上移,避免与肩峰撞击。  肩袖损伤近些年越来越多见,常见于热衷各种挥拍类运动项目(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的人群,多由过度使用或者急性创伤动作导致肩袖肌腱劳损、撕裂,主要表现为疼痛不
期刊
家在福州的赵女士今年37岁,最近几个月出现腹胀、食欲差的消化道症状,一开始以为是饮食不洁和作息不规律导致的胃肠不适,便没太在意。直到前两天出现强烈腹痛,她才到医院就诊,做彩超和CT检查后发现盆腔占位,最终被确诊为卵巢癌。  卵巢癌也就是发生在卵巢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虽不是最高,但因为卵巢位于盆腔的深处,位置隐匿,早期卵巢包块在没有增大到3个月之前没有任何症状,没有月经改变,腹部
期刊
秋冬是进补好时节,因为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机体为了抵御寒冷需要储备更多的能量,人们的口味也会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变得比夏天“更想吃”“更能吃”了;与此同时,中医认为,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变化,人到了冬季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品补药,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间有“秋冬进补,来春打虎”之说。那么,肝病患者能不能也“凑个热闹”?  刘教授介绍,要回答这个
期刊
黄老太年龄其实不大,只有67岁,被人称为“老太”是因为腿脚不太好,平时一走路腿就容易发酸,因此她不爱出门走动。老伴劝她应该多运动,说人老了越不走动腿脚越容易“废旧”。于是,他每天拉着黄老太到公园遛弯。可最近,黄老太发现自己的小腿疼痛症状加剧,尤其是左小腿只要一走就疼,还抽筋。于是她来到医院检查,被确诊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一走路就腿疼,偶尔还出现脚凉、腿抽筋等症状,可能跟年纪没直接关系,而
期刊
在乳腺肿瘤中心的病房,每每有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办理出院,护士都会嘱咐一些注意事项。可尽管如此,患者还是会追问很多问题,诸如术后饮食、运动、随访时间等。下面,我们将针对患者出院后可能面对的一些常见问题提供指导,希望能帮助患者顺利和快速康复。 1.术后切口多久换一次药?  一般建议,如果切口没有感染,则3~5天到当地医院换药一次即可。如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感染现象,则需要回乳腺肿瘤中心的门诊复诊,并每天
期刊
抑郁障碍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精神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  本病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30岁,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抑郁障碍的可能,女性多于男性。单次抑郁发作的平均病程约为16周,发作后痊愈平均需要20周左右。若不治疗,病程一般会持续6个月或更久。
期刊
1.阿司匹林什么时间服药最好?  每天固定一个时间,餐前1小时服药效果最佳。  目前使用的阿司匹林基本都是腸溶剂型,如肠溶片的特点是通过在片剂外边添加耐酸物质,使其不被胃酸溶解,到达肠道才溶解释放,对胃部的损伤相对而言小很多,因此不必像普通片剂那样强调饭后服药。  而空腹服药可以使药物快速通过胃并进入肠道,避免食物中碱性成分对药物的干扰破坏。如果食物碱性物质过多,反而可能提前让阿司匹林从肠溶片释放
期刊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26年,我国老年人将达3亿。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多重用药情况普遍,而老年人对合理用药知识了解相对贫乏,故药物非正确服用、盲目用药、重复用药现象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众所周知,不合理的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关注老人用药安全,为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十分重要。  影响老人用药安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