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之大成”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vf43g43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期的书坛受董其昌的影响很大,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对其倍加推崇、偏爱,因而整个清朝前中期的书法多以“董书”为主。但仍有很多学者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将传统帖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成、铁”。他们是清代中期盛世书风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帖派书家的实践水平和整个书坛的风气取向。
  讲究“无一笔无出处”的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翁方纲还用考据的方法来研究碑帖,每研究一碑帖,先搜集各种不同拓本进行对照,考其异同,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考》等诸多著作。
  翁方纲书法主张学习古人,一生致力于欧阳询,严守法度,以精工为尚。翁方纲的楷书,有欧阳询的结实端谨,但乏其清新精巧;行书稍活泼,而仍然过于拘束,缺乏逸韵。翁方纲的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翁宛平两家。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尝执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由此可见,翁方纲的书法在学习前人技术上下足功夫,但始终墨守成规,创新不够。故而包世臣评其书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
  新乡市博物馆藏《翁方纲行书条轴》(图1),内容为“米元章谓柳子宽书,乃不俗与其兄,武侯祠记并阴,皆其所书也,宜以评鹤铭之法例之”。落款“翁方纲”。白文方印“翁方纲印”,朱文方印“覃溪”。引首朱文方印“复初斋”。此行书具有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温润丰厚,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整体结构整齐、内敛,从而使字与字之间产生联系与呼应,整个空间也因之活跃起来。从此作可见翁方纲学书态度之严谨,从学书这个方面来说,他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长于浓墨”的宰相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太原知府、江宁知府、陕西按察使、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授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著有《石庵诗集》。刘墉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书法造诣深厚,其书法得益于其父,因喜用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美称。《清史稿》载,“墉工书,有名于时”。《清稗类钞》评其书云:“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盖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刘墉的书法由董、赵入手,而后遍临晋唐宋诸家,尤得力于苏东坡、颜真卿和晋唐小楷。刘墉临帖并不求形似,而以自己的习惯发挥为主,融会贯通,自成格局,最终形成一种不拘泥技巧规范的面貌。
  新乡市博物馆藏《刘墉行书条轴》(图2),内容为唐诗两首,一首为李白的《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另一首为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竟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落款“刘墉”。下有白文方印“刘墉之印”,朱文方印“飞腾绮丽”。此书点画丰腴处短厚、细劲处矫健,对比强烈;章法轻重错落,舒朗雍容。但每个字过于丰肥娇媚,整体缺乏硕儒老臣的持重。然坊间亦有一说,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据《清稗类钞》载,“然文清有三姬,皆能代之,可乱真,外人不能辨”。因而,此书是否刘文清真迹还存在争议。
  新乡市博物馆藏《刘墉小楷行书手卷》(图3.1、图3.2),内容为唐代李公佐所著的《古岳渎经》一部分以及宋代苏轼《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及并序。《古岳渎经》内容为:“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九馗。桐柏千长君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淮水之浅深,原隔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及并序内容为:“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曰:‘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已而阅谒,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天圣初,又使其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盧。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随师东游渡潍邞,山头见我两轮朱。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缥缈人。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落款“戊申处暑书于天香室,刘墉”。有白文方印“刘墉之印”,朱文方印“东武”。刘墉尤善小楷,其小楷不仅有钟、王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具有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谨,点画洁净讲究,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刘墉的小楷亦将其翰墨韵事与其身为宰执的气质相结合,使书法真正成为展示性情和寄托心情的载体。
  展现皇家书风的成亲王永瑆
  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嘉庆皇帝异母兄,封成亲王,嘉庆年间为军机处行走,著有《诒晋斋诗文集》。永瑆楷书学赵孟頫、欧阳询,尤善篆体、隶体,其书法用笔俊逸,博涉诸家,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嘉庆九年(1804年),上谕称:“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清稗类钞》曾记有一则成亲王的故事,“尝有康熙时某太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香光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管书之,王故推广其语,作拨镫法,名重一时。高宗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荣之”。
  新乡市博物馆藏《成亲王篆书条轴》(图4),内容摘自《列子·周穆王》,“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能之力,或由化如成也,畴得天测之哉”。落款“皇十一子”。此篆书字迹笔画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彩。运笔流畅通达,韵律生动,行气贯通,笔力藏于笔画之中,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字形方整,端庄典雅,结体疏松古拙,讲究对称。
  新乡市博物馆藏《成亲王行书孝经册》为成亲王全文抄写儒家的伦理著作《孝经》,本文选取部分册页予以介绍(图5)。
  册页内容为:“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
  “……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册页落款“成亲王书”,钤印两方,上印为“成亲王”,下印为“诒晋斋印”。
  成亲王的小楷广泛地临摹晋、唐、宋、明各家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其小楷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从其书作看,既具有朝廷馆阁体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欧阳询书法转折方劲的特征,这一点有别于馆阁体一味追求端正俊美的表现手法。
  代表满汉文化交融的铁保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清满洲正黄旗人,董鄂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进士,铁保历任吏部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漕运总督和两江总督等职,著有《惟清斋全集》《白山诗介》《淮上题襟》等书。铁保优于文学,长于书法,词翰并美。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書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铁保对于书法十分深爱,这可以从他的一首诗中看出,“半生涂抹习难除,一任旁人笑墨楮。他日儿孙搜画箧,不留金币但留书”。
  新乡市博物馆藏《铁保行书条轴》(图6),此书法内容选自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内容略有改动,“伯伦善闭关,自有韬世之致。故得与嵇阮辈并称。余饮不能三酌,而书此颂,又自笑也”。落款“铁保”。下钤印两方,上白文方印“铁保私印”,下朱文方印“梅庵”。此行书笔墨酣畅,流传自然,飘逸洒脱,苍劲多姿。字体上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字的形态也有着不同的变化,有大有小,有宽有窄,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责任编辑:朱慧敏)
其他文献
秦半两钱,是我国最早统一的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形制、大小、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在当时这一政策加强了國家铸币的发行权,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秦朝实行了严格的半两钱制度,规定了半两钱的形制、铸造技术、流通原则和计价单位等。且从法律上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再作为货币,只有黄
期刊
伟人毛泽东与齐白石是湖南湘潭同乡,但齐白石比毛泽东年长近30岁,两人出生地也有一段距离。后来齐白石又离乡从艺定居北京,而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先后转战于江西井冈山、长征路上、延安等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才进入北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双方不曾谋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领袖与老画家的友情乡谊,才留下一段佳话。  《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称:“1949年1月13日,北平解放……北平解放后不久,因转寄湖南周先生(即
期刊
早期的佛像文化往往混雜着道家文化、神仙方术和神话故事。佛像文化真正意义的出现应该在3世纪中期以后,即十六国时期。  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是从公元 304 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前赵及成汉政权起,至公元 439年拓跋焘灭北凉,北魏统一中国为止。一百多年间,入主中原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相继建立过很多国家,混战和屠杀严重影响了当时北方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通过丝绸之路,佛教开始在黄河流域发
期刊
柴瓷,乃中华第一单色青瓷,产于后周显德年周世宗时。天青色,滋润细腻,制精色异,居古代五大名瓷之首,片瓷千金。可作冠飾、绦环,佩戴者可护身驱邪、抵箭矢,是当今世界收藏界梦寐以求的宝之珍品。然而,北京、台北两大故宫博物院均无藏存,故成了千古之谜,特别是原生地上,虽有众多文献记载产于北地之河南郑州,可是现如今对北地的解释仍有歧义,因而出现了“郑州说”“耀州说”“景德镇说”“越窑说”“汝窑说”,甚至有河南
期刊
带钩为用于钩束腰带的器物,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组成。带钩质地有金、银、铜、铁、玉等,玉带钩为其中较为珍贵的一种。玉带钩造型优美,材质温润,玲珑别致,兼具审美价值。  玉带钩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玉带钩外形呈扁平长方体,一端为弯钩形,一端有一个纵向穿带圆孔,较为原始。战国至西汉时期是玉带钩的兴盛期。战国玉带钩颈短身厚长钩大钮,常见有兽头、龙头、马头、牛头、鸭头,轮廓大多没有五官,以有纹饰
期刊
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云:“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焚香沐浴”,是奉天敬神、祭祀祖宗的一种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袅袅香烟、氤氲香气可以令人心醉神迷將祈祷者的请愿带往缥缈的上苍
期刊
北宋佚名摹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是“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前盛行的文学形式,体现了文脉发展的内在相连。  此图中绘有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并在画面中穿插小楷书赋文。作品人物描绘细致生动,衣纹秀逸,山石以勾染为主,树木多夹叶,稍加点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南宋初藏于内府,明代经叶钶、项元汴等递藏,清初经王铎、梁清标递藏,后入内府,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
期刊
砚台,亦称“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之起源甚早,据考古资料可知,早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砚的雏形——石砚磨盘,之后陶砚、铜砚、瓦砚、漆砚、磁砚等相继出现。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故而笔墨纸砚的需求旺盛,制砚业亦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人们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石砚成为主流,其中用端石、歙石、洮河
期刊
陶瓷是横贯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国历代匠人们的匠心之作。汝瓷作为中国历史上艺术浪潮中的一朵奇葩,引领了一场始于唐,盛于宋,影响深远的艺术革命。而这份全新的审美观念既与汝瓷独特的烧制技艺有关,又与宋代的人文精神有关,更与宋代主流的极简主义有关。  汝瓷全新的审美观念  什么是振兴汝瓷文化发展及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对宋代汝瓷研究和剖析过程中,通过多年来汝瓷烧制的经验,结合当下社会主流美学观念和宋代
期刊
2017年7月20日,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当代瓷器捐赠收藏仪式。作品《玉钧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作品《玉鈞玺》由中国钧瓷工艺大师王现锋潜心多年创作而成,整体造型端庄大气,威武雄壮,钧玺上部一只瑞兽稳稳端坐,翘首远望,壮美中祈福归,盼财到;下部则别具匠心地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灵兽镇守,稳若泰山之气顿显,寓意增祥瑞,聚福来,基业万年永固!  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