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信息传播多样化的新时期,社会转轨过程中的矛盾积累和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冲突,经民间渠道、网络写手等推波助澜,在宣传舆论领域正形成“恶意推断效应”、“污点放大效应”和“优点倍比效应”,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极大危害,对宣传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媒介化时代,如何有效提升各级党委、政府的公共形象,如何有针对性地化解“三大效应”带来的挑战,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改进和加强舆论领域的执政能力建设。
恶意推断效应“损害”政府公信
恶意推断效应的产生有其深层社会原因,个别基层政府和少数领导干部长期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使部分群众对政府行为、地方政策产生怀疑心理,最终导致习惯性的“恶意推断”思维定势的产生。同时,一些人把社会上对党和政府不利的传言和谣言当成事实加以传播,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作负面解读,政府越承诺群众越怀疑,干部越辟谣群众越传谣。
2007年6月起,一则“西瓜被注入艾滋病患者血液,食用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谣言在安徽、湖南部分西瓜主产区传开,一时间人们“闻瓜色变”,瓜农损失惨重。令人奇怪的是,地方政府虽不停辟谣,“艾滋西瓜”谣言仍越传越广。南至广州,北到沈阳,全国许多消费市场受到影响。多年以前,类似“艾滋西瓜”这样的无稽之谈就有过,现有的谣言只是被好事者换了地名、物名。政府郑重辟谣,很多人却相信谣言,无端猜测政府隐瞒真相,这是典型的恶意推断效应。
恶意推断效应在社会和网络上蔓延,最终将导致群众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不信任,对社会公众形成严重的思想误导。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政府和媒体的“正面努力”往往成为“负面新闻”,政府出台的政策被负面解读。恶意推断效应泛滥,还将加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降低了群众对中央政策的心理预期和现实配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
污点放大效应“抹黑”整体形象
舆论界还出现一种“污点放大效应”,就是利用个别党员干部或极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偶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利用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的负面新闻,将个别的局部的缺点和问题,放大成某一地区或某个行业的群体性普遍行为,借以丑化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推出内容丰富的专题报道。这些网络专题在连篇累牍报道事件进展过程的同时,不断引申、附会和猜测。认为“黑砖窑”不仅山西有,其他省份也有,这种事在中国广泛存在。
由于网络发言者身份的隐蔽性和发言内容的随意性,一些网络写手不断“上纲上线”,称“黑砖窑”事件本质是基层权力的异化。本来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县乡机关,已变成了盘剥和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工具;本来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公仆,已蜕变成黑势力的“保护伞”。这些放大污点的网络文章,一周内点击率就超过50多万次,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污点放大效应从表面看是社会大众心理的自然反映和舆论趋向,背后却存在人为操纵和故意炒作痕迹。由于媒介的发达,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失误,政府工作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错误,都有可能被放大成涉及整体形象的事件,甚至酿成社会公共事件。
优点倍比效应“弱化”制度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与国际社会各种交往和交流日趋频繁,在舆论领域也产生一种“优点倍比效应”,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挑战,为错误观点散播提供可乘之机,引起群众思想混乱。
所谓“优点倍比”,就是用美国的富裕程度、北欧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西方发达国家某一方面的优点,集中起来与中国进行对比,以此证明中国现行制度的落后和不足,这种“倍比”极具危害性。
“优点倍比”效应采用片面的观察问题的方法,极易引起思想的混淆。一位外企工作管理人员说,我周围有许多同事长年在国外生活,他们经常提起国外的医疗服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管理水平如何如何,对国内政策全盘否定,从不作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分析。
“优点倍比”效应使党和政府在公共形象领域面临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个别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出国出访归来,往往用在国外看到的、感受到的表面优点,与国内现实作片面对比,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整体上中国不如外国、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使人的思想失去免疫力,负面影响不可轻视。
在社会转型以及利益诉求多元化大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压力需要一定渠道缓冲,社会情绪需要以某种方式宣泄,互联网、博客等网络传播方式客观上承担着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缓冲阀、调节器作用。因此,只要不触及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应以宽容的态度容忍其存在,但必须探索建立一种机制,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纳入到这一可控的机制内,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的紊乱。
(作者系中央媒体从业人员)
恶意推断效应“损害”政府公信
恶意推断效应的产生有其深层社会原因,个别基层政府和少数领导干部长期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使部分群众对政府行为、地方政策产生怀疑心理,最终导致习惯性的“恶意推断”思维定势的产生。同时,一些人把社会上对党和政府不利的传言和谣言当成事实加以传播,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作负面解读,政府越承诺群众越怀疑,干部越辟谣群众越传谣。
2007年6月起,一则“西瓜被注入艾滋病患者血液,食用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谣言在安徽、湖南部分西瓜主产区传开,一时间人们“闻瓜色变”,瓜农损失惨重。令人奇怪的是,地方政府虽不停辟谣,“艾滋西瓜”谣言仍越传越广。南至广州,北到沈阳,全国许多消费市场受到影响。多年以前,类似“艾滋西瓜”这样的无稽之谈就有过,现有的谣言只是被好事者换了地名、物名。政府郑重辟谣,很多人却相信谣言,无端猜测政府隐瞒真相,这是典型的恶意推断效应。
恶意推断效应在社会和网络上蔓延,最终将导致群众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不信任,对社会公众形成严重的思想误导。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政府和媒体的“正面努力”往往成为“负面新闻”,政府出台的政策被负面解读。恶意推断效应泛滥,还将加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降低了群众对中央政策的心理预期和现实配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
污点放大效应“抹黑”整体形象
舆论界还出现一种“污点放大效应”,就是利用个别党员干部或极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偶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利用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的负面新闻,将个别的局部的缺点和问题,放大成某一地区或某个行业的群体性普遍行为,借以丑化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推出内容丰富的专题报道。这些网络专题在连篇累牍报道事件进展过程的同时,不断引申、附会和猜测。认为“黑砖窑”不仅山西有,其他省份也有,这种事在中国广泛存在。
由于网络发言者身份的隐蔽性和发言内容的随意性,一些网络写手不断“上纲上线”,称“黑砖窑”事件本质是基层权力的异化。本来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县乡机关,已变成了盘剥和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工具;本来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公仆,已蜕变成黑势力的“保护伞”。这些放大污点的网络文章,一周内点击率就超过50多万次,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污点放大效应从表面看是社会大众心理的自然反映和舆论趋向,背后却存在人为操纵和故意炒作痕迹。由于媒介的发达,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失误,政府工作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错误,都有可能被放大成涉及整体形象的事件,甚至酿成社会公共事件。
优点倍比效应“弱化”制度优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与国际社会各种交往和交流日趋频繁,在舆论领域也产生一种“优点倍比效应”,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挑战,为错误观点散播提供可乘之机,引起群众思想混乱。
所谓“优点倍比”,就是用美国的富裕程度、北欧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西方发达国家某一方面的优点,集中起来与中国进行对比,以此证明中国现行制度的落后和不足,这种“倍比”极具危害性。
“优点倍比”效应采用片面的观察问题的方法,极易引起思想的混淆。一位外企工作管理人员说,我周围有许多同事长年在国外生活,他们经常提起国外的医疗服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管理水平如何如何,对国内政策全盘否定,从不作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分析。
“优点倍比”效应使党和政府在公共形象领域面临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个别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出国出访归来,往往用在国外看到的、感受到的表面优点,与国内现实作片面对比,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整体上中国不如外国、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使人的思想失去免疫力,负面影响不可轻视。
在社会转型以及利益诉求多元化大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压力需要一定渠道缓冲,社会情绪需要以某种方式宣泄,互联网、博客等网络传播方式客观上承担着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缓冲阀、调节器作用。因此,只要不触及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应以宽容的态度容忍其存在,但必须探索建立一种机制,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纳入到这一可控的机制内,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的紊乱。
(作者系中央媒体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