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期规律》谈数学课堂的层次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探究,以及相关学生反馈、巩固练习中都有无处不体现着层次性,需要老师层层深入、逐步揭示,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知识掌握的更透彻、更准确。
  关键词:层层深入;逐步揭示
  中图分类号:G633.6
  《周期规律》是苏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很容易,教会学生用除法计算,余数是几就看第几个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认为很难,在余数上大费周章,反复强调,学生越听越糊涂。而我认为,要想把这节课上好,就一定要做到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只有学生准确地、充分地掌握了周期现象,才能很好地对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只有学生能发现一组的数量、以及一组里的次序,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学生能对后续发展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时,才能对周期规律的确定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说分为两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以及相关学生反馈、巩固练习中都有无处不体现着层次性,需要老师层层深入、逐步揭示,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知识掌握的更透彻、更准确。
  一、新课探究中的层次性
  (一)通過具体现象发现周期规律
  教材开始就出示了一副主题图,并提出“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你能在小组里说一说吗?”
  有些老师在处理起来,非常的草率,认为问题很简单,一股脑把问题全抛给学生,结果学生说的不到位,交流的质量不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里,实际也是包含着多个层次的。
  1、说盆花的摆放顺序,引出“组”的概念
  学生说盆花的顺序很容易,大家会说“一盆蓝花、一盆红花、一盆蓝花、一盆红花……依次摆放的”,或者“蓝花和红花间隔着摆的”。学生观察的很直观,很浅显,老师在这一层要引导学生能发现是“每2盆一组摆的”。
  2、说彩灯的摆放顺序,明确每一组里的摆放次序都是一样的。
  说彩灯摆放顺序,学生已经能按照“每3盏一组摆放的”说了,这里就要更进一步:要让学生能观察到,每一组都是按照“红、紫、绿”摆放。老师可以提出:第4组是怎么摆的?第10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第100组第三盆是什么颜色?等等问题,充分感受每一组的摆放次序是一样的。
  3、说彩旗的摆放顺序,揭示“周期规律”
  在上两层的基础上,学生能看出彩旗摆放中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也就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周期规律”。
  老师可以给出总结性语言:像你们刚才发现的这样,物体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为周期规律。
  (二)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初步感知了“周期规律”后,接下来教材安排了“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以及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
  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这个层次里,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让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教材里并没用画出来,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靠规律来推理了。学生们反馈的画一画、想一想(单双数)、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各有特点、又都各有局限性,这里不急于选择评价,尊重学生的方法。
  2、“试一试”,方法优化
  在上面的环节,画一画的方法虽然直观,但是遇到花的盆数越多,就越麻烦,所以学生自然不太喜欢。算式的方法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单双数的方法,又直观,有简便,学生最喜欢。但到了试一试环节,单双数不再适用,学生自然改变,愿意接受计算的方法。
  3、重点突出用余数判断的方法
  当单双数法已经不适用、画图又太麻烦时,学生自然转向了计算的方法。而计算法的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这里又细分为以下几层:
  1)了解算式的含义
  17÷3=5(组)……2(盏)
  有17盏彩灯,每组3盏,可以分成5组,还余2盏。
  2)用余数判断
  第17盏是第6组第2盏,每一组的第2盏颜色相同,是紫色。所以第17盏也是紫色。
  3)余数判断的简便方法
  既然每一组的颜色都一样,那我们看第几组顺序最方便?
  余数是2,只要看第一组的第2盆就可以了。
  4)没有余数的情况
  18÷3=6(组)没有余数,第18盏是第( )组第( )盏,怎么判断呢?
  生1:第18盏是第6组第3盏。
  生2:第18盏是第6组最后一盏。
  生3:可以看每一组的最后一盏。
  生4:可以看第一组的最后一盏。
  师:没有余数,第18盏彩灯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和每一组的最后一盏颜色相同,它可以和第一组最后一盏的颜色相同,是绿灯。
  5)总结余数的各种情况
  余数为1时,和每一组的第1面彩旗颜色相同;余数为2,和每一组的第2面彩旗颜色相同;余数为3,和每一组的第3面彩旗颜色相同;没有余数,和每一组最后一面彩旗颜色相同。
  二、 学生反馈中的层次性
  新课探究需要体现层次性,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也是需要层层深入的。如:学生自主探究“从左边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学生方法多样,而老师在带领学生反馈时,要从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逐步展示。
  画一画的方法最简洁,最直观,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反馈时其他同学也很容易接受,所以要第一层反馈。
  想一想的方法虽然也很方便,但是需要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第一层的画一画基础上更有利于发现单双数的规律,所以放在第二层反馈。
  而算一算,很有难度,学生不一定愿意接受,所以要放到第三层反馈。接下来在不能用单双数和画一画思考的时候,学生也很快能想到算一算,便于课堂内容的衔接。
  要做到这样分层次反馈,就需要老师在学生探究的时候能深入学生活动中去,了解学生思考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引导。
  同样在“用余数判断”这一难点时,老师也不能急于给出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而也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从“了解算式含义——通过余数判断——余数判断的简便方法——没有余数——总结余数的各种情况“逐步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优化方法。
  三、练习巩固中的层次性
  这节课后,教材安排了3道想一想的练习。
  第1道,周期规律的载体仍然是物体的颜色,顺序规律在图中比较直观的给出,3个一组,难度较低。
  第2题,周期规律的载体也还是物体的颜色,但顺序规律却用语言文字告诉学生,相对抽象了;4个一组,每组的数量也增加了;题中又分为2小问,包括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第2题与第1题比,难度有一定的提高。
  第3题,周期规律的载体不在是物体的颜色了,而改为形状;分为3小题,有3个一组、4个一组、5个一组三种;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都有体现;综合了本节课的几种情况,难度再次加大。
  虽然只有3道题,但稍稍的改变隐藏着难度的逐步提高;不同的变化,考察着学生知识掌握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小的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正是做到这样的层层深入、逐步揭示,同学们才能更加准确、透彻的把握周期规律,才能为下一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导入语可以创设出亲切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容易主动接受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总之,成功的导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简要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入方法;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41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教
【摘要】傳统的语言教学出现两个极端,其一是过于重视语法规则,其二是过于重视交际能力。而以单元为词块的词汇教学,则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主要从词汇组块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出发,对词汇组块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应用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词块;词汇教学;应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4  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言教学中的四大技能,听、说、读、写
目的分别通过高温油相法和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上转换纳米粒子和磁纳米粒子,然后对这两种纳米粒子进行改性以更好的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单克隆抗体结合,从而达到富集并识别混合菌液
數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我们的广大中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数学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怎样才可以学好数学呢?这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在这里我愿把我的一些体会介绍给大家,以资切磋。  首先,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
期刊
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三点看法:  一、创设意境法: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
期刊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