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探究,以及相关学生反馈、巩固练习中都有无处不体现着层次性,需要老师层层深入、逐步揭示,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知识掌握的更透彻、更准确。
关键词:层层深入;逐步揭示
中图分类号:G633.6
《周期规律》是苏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很容易,教会学生用除法计算,余数是几就看第几个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认为很难,在余数上大费周章,反复强调,学生越听越糊涂。而我认为,要想把这节课上好,就一定要做到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只有学生准确地、充分地掌握了周期现象,才能很好地对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只有学生能发现一组的数量、以及一组里的次序,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学生能对后续发展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时,才能对周期规律的确定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说分为两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以及相关学生反馈、巩固练习中都有无处不体现着层次性,需要老师层层深入、逐步揭示,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知识掌握的更透彻、更准确。
一、新课探究中的层次性
(一)通過具体现象发现周期规律
教材开始就出示了一副主题图,并提出“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你能在小组里说一说吗?”
有些老师在处理起来,非常的草率,认为问题很简单,一股脑把问题全抛给学生,结果学生说的不到位,交流的质量不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里,实际也是包含着多个层次的。
1、说盆花的摆放顺序,引出“组”的概念
学生说盆花的顺序很容易,大家会说“一盆蓝花、一盆红花、一盆蓝花、一盆红花……依次摆放的”,或者“蓝花和红花间隔着摆的”。学生观察的很直观,很浅显,老师在这一层要引导学生能发现是“每2盆一组摆的”。
2、说彩灯的摆放顺序,明确每一组里的摆放次序都是一样的。
说彩灯摆放顺序,学生已经能按照“每3盏一组摆放的”说了,这里就要更进一步:要让学生能观察到,每一组都是按照“红、紫、绿”摆放。老师可以提出:第4组是怎么摆的?第10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第100组第三盆是什么颜色?等等问题,充分感受每一组的摆放次序是一样的。
3、说彩旗的摆放顺序,揭示“周期规律”
在上两层的基础上,学生能看出彩旗摆放中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也就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周期规律”。
老师可以给出总结性语言:像你们刚才发现的这样,物体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为周期规律。
(二)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初步感知了“周期规律”后,接下来教材安排了“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以及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
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这个层次里,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让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教材里并没用画出来,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靠规律来推理了。学生们反馈的画一画、想一想(单双数)、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各有特点、又都各有局限性,这里不急于选择评价,尊重学生的方法。
2、“试一试”,方法优化
在上面的环节,画一画的方法虽然直观,但是遇到花的盆数越多,就越麻烦,所以学生自然不太喜欢。算式的方法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单双数的方法,又直观,有简便,学生最喜欢。但到了试一试环节,单双数不再适用,学生自然改变,愿意接受计算的方法。
3、重点突出用余数判断的方法
当单双数法已经不适用、画图又太麻烦时,学生自然转向了计算的方法。而计算法的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这里又细分为以下几层:
1)了解算式的含义
17÷3=5(组)……2(盏)
有17盏彩灯,每组3盏,可以分成5组,还余2盏。
2)用余数判断
第17盏是第6组第2盏,每一组的第2盏颜色相同,是紫色。所以第17盏也是紫色。
3)余数判断的简便方法
既然每一组的颜色都一样,那我们看第几组顺序最方便?
余数是2,只要看第一组的第2盆就可以了。
4)没有余数的情况
18÷3=6(组)没有余数,第18盏是第( )组第( )盏,怎么判断呢?
生1:第18盏是第6组第3盏。
生2:第18盏是第6组最后一盏。
生3:可以看每一组的最后一盏。
生4:可以看第一组的最后一盏。
师:没有余数,第18盏彩灯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和每一组的最后一盏颜色相同,它可以和第一组最后一盏的颜色相同,是绿灯。
5)总结余数的各种情况
余数为1时,和每一组的第1面彩旗颜色相同;余数为2,和每一组的第2面彩旗颜色相同;余数为3,和每一组的第3面彩旗颜色相同;没有余数,和每一组最后一面彩旗颜色相同。
二、 学生反馈中的层次性
新课探究需要体现层次性,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也是需要层层深入的。如:学生自主探究“从左边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学生方法多样,而老师在带领学生反馈时,要从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逐步展示。
画一画的方法最简洁,最直观,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反馈时其他同学也很容易接受,所以要第一层反馈。
想一想的方法虽然也很方便,但是需要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第一层的画一画基础上更有利于发现单双数的规律,所以放在第二层反馈。
而算一算,很有难度,学生不一定愿意接受,所以要放到第三层反馈。接下来在不能用单双数和画一画思考的时候,学生也很快能想到算一算,便于课堂内容的衔接。
要做到这样分层次反馈,就需要老师在学生探究的时候能深入学生活动中去,了解学生思考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引导。
同样在“用余数判断”这一难点时,老师也不能急于给出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而也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从“了解算式含义——通过余数判断——余数判断的简便方法——没有余数——总结余数的各种情况“逐步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优化方法。
三、练习巩固中的层次性
这节课后,教材安排了3道想一想的练习。
第1道,周期规律的载体仍然是物体的颜色,顺序规律在图中比较直观的给出,3个一组,难度较低。
第2题,周期规律的载体也还是物体的颜色,但顺序规律却用语言文字告诉学生,相对抽象了;4个一组,每组的数量也增加了;题中又分为2小问,包括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第2题与第1题比,难度有一定的提高。
第3题,周期规律的载体不在是物体的颜色了,而改为形状;分为3小题,有3个一组、4个一组、5个一组三种;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都有体现;综合了本节课的几种情况,难度再次加大。
虽然只有3道题,但稍稍的改变隐藏着难度的逐步提高;不同的变化,考察着学生知识掌握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小的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正是做到这样的层层深入、逐步揭示,同学们才能更加准确、透彻的把握周期规律,才能为下一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层层深入;逐步揭示
中图分类号:G633.6
《周期规律》是苏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很容易,教会学生用除法计算,余数是几就看第几个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认为很难,在余数上大费周章,反复强调,学生越听越糊涂。而我认为,要想把这节课上好,就一定要做到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只有学生准确地、充分地掌握了周期现象,才能很好地对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只有学生能发现一组的数量、以及一组里的次序,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学生能对后续发展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时,才能对周期规律的确定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说分为两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以及相关学生反馈、巩固练习中都有无处不体现着层次性,需要老师层层深入、逐步揭示,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知识掌握的更透彻、更准确。
一、新课探究中的层次性
(一)通過具体现象发现周期规律
教材开始就出示了一副主题图,并提出“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你能在小组里说一说吗?”
有些老师在处理起来,非常的草率,认为问题很简单,一股脑把问题全抛给学生,结果学生说的不到位,交流的质量不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里,实际也是包含着多个层次的。
1、说盆花的摆放顺序,引出“组”的概念
学生说盆花的顺序很容易,大家会说“一盆蓝花、一盆红花、一盆蓝花、一盆红花……依次摆放的”,或者“蓝花和红花间隔着摆的”。学生观察的很直观,很浅显,老师在这一层要引导学生能发现是“每2盆一组摆的”。
2、说彩灯的摆放顺序,明确每一组里的摆放次序都是一样的。
说彩灯摆放顺序,学生已经能按照“每3盏一组摆放的”说了,这里就要更进一步:要让学生能观察到,每一组都是按照“红、紫、绿”摆放。老师可以提出:第4组是怎么摆的?第10组的第一盆是什么颜色?第100组第三盆是什么颜色?等等问题,充分感受每一组的摆放次序是一样的。
3、说彩旗的摆放顺序,揭示“周期规律”
在上两层的基础上,学生能看出彩旗摆放中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也就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周期规律”。
老师可以给出总结性语言:像你们刚才发现的这样,物体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为周期规律。
(二)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初步感知了“周期规律”后,接下来教材安排了“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以及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
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这个层次里,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让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教材里并没用画出来,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靠规律来推理了。学生们反馈的画一画、想一想(单双数)、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各有特点、又都各有局限性,这里不急于选择评价,尊重学生的方法。
2、“试一试”,方法优化
在上面的环节,画一画的方法虽然直观,但是遇到花的盆数越多,就越麻烦,所以学生自然不太喜欢。算式的方法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单双数的方法,又直观,有简便,学生最喜欢。但到了试一试环节,单双数不再适用,学生自然改变,愿意接受计算的方法。
3、重点突出用余数判断的方法
当单双数法已经不适用、画图又太麻烦时,学生自然转向了计算的方法。而计算法的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这里又细分为以下几层:
1)了解算式的含义
17÷3=5(组)……2(盏)
有17盏彩灯,每组3盏,可以分成5组,还余2盏。
2)用余数判断
第17盏是第6组第2盏,每一组的第2盏颜色相同,是紫色。所以第17盏也是紫色。
3)余数判断的简便方法
既然每一组的颜色都一样,那我们看第几组顺序最方便?
余数是2,只要看第一组的第2盆就可以了。
4)没有余数的情况
18÷3=6(组)没有余数,第18盏是第( )组第( )盏,怎么判断呢?
生1:第18盏是第6组第3盏。
生2:第18盏是第6组最后一盏。
生3:可以看每一组的最后一盏。
生4:可以看第一组的最后一盏。
师:没有余数,第18盏彩灯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和每一组的最后一盏颜色相同,它可以和第一组最后一盏的颜色相同,是绿灯。
5)总结余数的各种情况
余数为1时,和每一组的第1面彩旗颜色相同;余数为2,和每一组的第2面彩旗颜色相同;余数为3,和每一组的第3面彩旗颜色相同;没有余数,和每一组最后一面彩旗颜色相同。
二、 学生反馈中的层次性
新课探究需要体现层次性,而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也是需要层层深入的。如:学生自主探究“从左边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学生方法多样,而老师在带领学生反馈时,要从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逐步展示。
画一画的方法最简洁,最直观,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反馈时其他同学也很容易接受,所以要第一层反馈。
想一想的方法虽然也很方便,但是需要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在第一层的画一画基础上更有利于发现单双数的规律,所以放在第二层反馈。
而算一算,很有难度,学生不一定愿意接受,所以要放到第三层反馈。接下来在不能用单双数和画一画思考的时候,学生也很快能想到算一算,便于课堂内容的衔接。
要做到这样分层次反馈,就需要老师在学生探究的时候能深入学生活动中去,了解学生思考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引导。
同样在“用余数判断”这一难点时,老师也不能急于给出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而也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从“了解算式含义——通过余数判断——余数判断的简便方法——没有余数——总结余数的各种情况“逐步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优化方法。
三、练习巩固中的层次性
这节课后,教材安排了3道想一想的练习。
第1道,周期规律的载体仍然是物体的颜色,顺序规律在图中比较直观的给出,3个一组,难度较低。
第2题,周期规律的载体也还是物体的颜色,但顺序规律却用语言文字告诉学生,相对抽象了;4个一组,每组的数量也增加了;题中又分为2小问,包括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第2题与第1题比,难度有一定的提高。
第3题,周期规律的载体不在是物体的颜色了,而改为形状;分为3小题,有3个一组、4个一组、5个一组三种;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种情况都有体现;综合了本节课的几种情况,难度再次加大。
虽然只有3道题,但稍稍的改变隐藏着难度的逐步提高;不同的变化,考察着学生知识掌握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小的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正是做到这样的层层深入、逐步揭示,同学们才能更加准确、透彻的把握周期规律,才能为下一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