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是常有的事。在有意无意之间,你常常会跟别人开玩笑,别人也常常会跟你开玩笑。其实开玩笑就是用不太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或事。面对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用开玩笑的形式来缓解一下紧张压抑的心理,愉悦一下死板郁闷的情绪,活跃一下凝重沉寂的气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所以人们经常地开玩笑。
  由于人们的文化修养不同,学识阅历各异,人们开玩笑的内容形式以及结果也不尽相同。在众多的玩笑中,有的文雅,有的粗俗;有的率真,有的隐晦;有的激烈,有的温润;有的尖刻刺激,有的恰到好处;有的令人捧腹,有的适得其反……
  文人们开玩笑与普通人不同,因为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是有文化,所以开起玩笑来也都多多少少地带上点文气。《醒世恒言》上有一篇文章介绍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不仅资性过人,而且博学多才。她十岁的时候随父兄居于京师,其父苏老泉见一棵树上绣球花正开得灿烂,于是提笔写到:
  “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漫总清幽。
  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苏老泉刚刚写了四句,门前有客人造访,老泉只得搁笔迎客。这时苏小妹无事来到父亲的书房之中,见桌子上有四句诗,看笔体知道是父亲所作,看内容知道这首没有完成的诗咏的是绣球花,只是匆忙没有写完,于是苏小妹提笔续道:
  “瓣瓣拆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
  假若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垅头。”
  苏老泉送走客人回来以后,正要继续完成这首诗作,一看这首咏花的诗已经有人续写完成了,而且后面四句续得如此之好,便怀疑是苏小妹所为。他派人把苏小妹叫到书房问明情况,当他证实了诗的后四句确实是苏小妹所写之后叹道:“可惜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的人物!”
  就是这个博学多才的苏小妹,大概是因为年幼顽皮的缘故吧,在家里就常常跟她的大哥苏东坡开玩笑。苏东坡长着一嘴大胡子,苏小妹看着很好玩,于是便嘲笑苏东坡: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东坡见小妹嘲笑自己的大胡子,觉得这个小妹尽管秉性顽皮,但却文采飞扬,显示出一般女孩子难以企及的才华来。正是因为小妹才思敏捷,苏东坡便想逗一逗这个小妹,看看这个年幼顽皮的小妹才华究竟如何。小妹嘲笑他的大胡子,苏东坡便也想在妹妹的相貌上找出点什么毛病来嘲笑一番。可是苏东坡看了半天,也没能找到苏小妹相貌上有什么大的缺点,唯一显得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妹前额稍稍有点凸出,于是苏东坡便嘲笑道: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苏小妹的前额虽然有点前凸,但是凸得并不明显,并不怎么影响苏小妹的美丽。苏小妹虽然遭到哥哥的嘲笑,但是并不生气,便继续地与这个哥哥开玩笑。苏东坡除了一嘴的大胡子之外,还长着一张异于常人的大长脸,于是苏小妹又嘲笑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东坡心想,刚才你嘲笑我的大胡子,现在又嘲笑我的大长脸,然而这大胡子与大长脸又都确实是事实,并不是苏小妹信口胡说,苏东坡也无法辩驳。虽然我的胡子确实是多了点,脸也确实是长了点,但是我的胡子和脸,与你的前额差不多,尽管有点过分,但还没有达到影响观瞻的地步,他佩服小妹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苏东坡佩服之余,还想顺着这个话题继续把这个文章做下去。小妹先是嘲笑他的大胡子,接着又嘲笑他的大长脸,都是在他的相貌上做的文章。他要是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走,自然不能离开这个题目,他也只能在小妹的相貌上动心思。
  可是这苏小妹,除了前额有点前凸之外,就再也找不出其他的毛病了,再也没有可嘲笑之处了。然而苏东坡又不愿意这样输给小妹,便又仔细地在小妹的脸上作进一步地观察。小妹因为前额微微有点前凸,两眼自然就显得微微地往里凹,于是苏东坡嘲笑说:
  “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尽管苏小妹才思敏捷,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但是与大文豪苏东坡比起来,各个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这些方面想要胜过哥哥自然是不可能,于是苏小妹只得作罢。
  就是苏东坡苏小妹兄妹之间开玩笑的这件事,不知怎么地就被人传了出去。想不到这事传出去之后,无意之中竟然帮着苏小妹推掉了她并不满意的一桩婚事。
  苏老泉的女儿苏小妹博学多才,这样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当朝宰相王安石的耳朵里。王安石也是爱才之人,自己正好有个儿子,便有意同这个闻名天下的苏老泉结个亲家,想娶苏小妹做自己的儿媳妇。有一次王安石请苏老泉喝酒,便有意识地试探了一下苏老泉。因为王安石没有明说,苏老泉也就没置可否。
  随后王安石又派人来到苏老泉家,进一步说明了王安石的意思。因为王安石曾经试探过苏老泉,苏老泉回家便也试探了一下苏小妹,结果苏小妹并不太满意这门亲事。因为苏小妹对这门亲事不太满意,所以苏老泉委婉地对来人说:“小女貌丑,恐不足当金屋之选。”
  那王安石是当朝宰相,他的儿子也是出类拔萃之才,后来还在科考中高居榜首,想必这样的人家娶你家小妹做儿媳妇,也并不就是委曲了你家女儿,你苏老泉还有什么不乐意。于是王安石便派人打听,这苏小妹是不是真的貌丑,若不是貌丑再作道理。
  那差人出去一打听,便得知了苏东坡苏小妹互相嘲笑之事,于是便回复王安石:“苏小姐才调委实高绝,若论容貌,也只平常。”王安石得知苏小妹虽然有才,但是长相一般,也怕自家儿子不乐意,便不再向苏老泉提亲,于是两家便和和气气地避免了苏小妹不满意的这桩婚姻。
  苏小妹同哥哥开玩笑,是因为苏小妹年幼顽皮,显得不太尊重这个大哥;而苏东坡嘲笑妹妹的前额凸出,就有点失却长幼之序,缺乏做大哥的样子了。兄妹俩关系好、这样的开开玩笑谁也不会计较,而且还会显得兄妹之间更加亲密,也没有什么不妥。若是嘲笑别人的大长脸、或者大脑门,那就不一定合宜了,硬要那样做的话,说不定还会引出一场不愉快来,那就失去开玩笑应有的目的了。
  苏东坡与苏小妹开的玩笑是纯粹的玩笑,这种玩笑除了娱乐心情活跃气氛之外,并不具备其他的功用。然而有些玩笑,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玩笑了,这种玩笑,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因此这种玩笑的目的就不单单是纯粹的娱乐了。
  据说清代乾隆时期,翰林院有个翰林上书,他在书中误将“翁仲”写成了“仲翁”。传说翁仲原名叫阮翁仲,原是秦代的一个武士。他身长一丈三尺,勇猛威武自非一般人可比。秦始皇在世时曾经命他出征匈奴,由于他勇猛威武,死后人们就照着他的样子铸造铜像,立于宫门之外。后来人们就把类似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而翰林院的那个翰林把“翁仲”写成了“仲翁”,这就无法理解了。
  再说那位翰林的上书到了乾隆皇帝那里,乾隆皇帝看了半天,才弄清楚是那位翰林误将“翁仲”写成了“仲翁”。按说翰林院的翰林们全都是饱学之士,这种低级的错误是不应该出现的。这种错误的出现,表明那位翰林如果不是学问一般、权在翰林院滥竽充数,就是把向皇上上书这种事情不当一回事。就算你不是滥竽充数,只是没有把向皇上上书的事重视起来,才出现如此之误。就是这个态度,那也是对当今皇上的大不敬。不论何种原因,自然都会使乾隆皇帝恼怒。
  乾隆皇帝恼怒之余,提笔在那位翰林的上书上写了一首顺口溜: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贬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在这首顺口溜中,故意把“功夫”写成“夫功”,把“翰林”写成“林翰”,把“通判”写成“判通”,可以说乾隆皇帝运用开玩笑的形式,既是对于那位翰林的批评,又是一道贬官的圣旨。这样的玩笑与苏东坡兄妹之间开的玩笑就有很大的区别了,因为这个玩笑一开,那个翰林便再也当不成翰林了,而只能跑到江南去当一名通判了。
  据说大文人大画家郑板桥,也曾倚仗自己的学问,与潜到他家准备盗窃的梁上君子开了一个文雅的玩笑。结果郑板桥黑夜睡觉连床都没有下,就是开开玩笑就把那个梁上君子给诈唬跑了,一个玩笑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郑板桥虽然满腹经纶,但是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梁上君子不信郑板桥这么有名的人物家里能没有钱,于是便在一个漆黑寒冷的风雨之夜潜入郑板桥家中,想收罗点值钱的东西。可能是梁上君子的“技术水平”还不怎么高超,抑或是郑板桥过于警觉,因此梁上君子刚刚潜到郑板桥的家里,还未弄清楚郑板桥家的钱、或者值钱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便被郑板桥发觉。
  发觉家里来了盗贼,一般人都是大呼小叫,唤来邻里共同擒拿;或者自己起身亲自搏击,最终将盗贼制服,然后狠狠地教训他一番。可是郑板桥只是一个文人,除了作诗写字画画之外,手无缚鸡之力,要是自己起来与盗贼搏斗,说不定盗贼没有拿住,自己反被盗贼伤害。当然郑板桥也可以呼唤邻里帮忙,但是这样一来,肯定会给人们惹来麻烦。于是郑板桥既未起床,也未呼喊,而是超然平和地吟诗一首: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中读书存千卷,床头黄金无半文。
  郑板桥是名播四海的大文人,他的家里不一定有什么钱,但是可以肯定,书籍总还是有一些的,偷点书回去,也是可以换钱的。然而郑板桥却说,我不仅一文钱都没有,甚至我连一本书都不存,因为我的书全都念到肚子里去了,看来盗贼先生今天只能是白跑一趟了。
  可能是这位梁上君子从事盗窃工作有些年头了,在长期的盗窃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锻炼出超人的胆量。因为他知道郑板桥发现了他之后,不仅没有马上逃离,而且他还经过了一番深入细致地分析之后,认为郑板桥对他说了假话。
  别人要说没有钱我相信,你郑大老爷要说没有钱,那我是一万个不相信。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你郑大老爷也是当过县太爷的人,能穷得一点钱都没有?尽管你郑大老爷是清官,不像那些贪官捞得那么多,要说十万雪花银你没有,三万两万总是有的吧。今天你不破费点,我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梁上君子没有要走的意思,看来郑板桥遇上了一个难缠的主,如果不认真对待,恐怕是难以打发走这位不速之客了,于是郑板桥再一次开动脑筋,对着那位梁上君子又吟了一首诗:
  出门休惊黄毛犬,越墙叵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雨夜赶豪门。
  你要是从大门走,请你千万注意,不要惊动了我大门里边躺着的大黄狗;你要是翻墙走,请你多加小心,最好不要碰坏了墙根下放着的兰花盆。天气太冷了,我就不穿上衣服起来送你了,趁着天黑下雨,你还是去偷那些有钱的人家吧。
  从梁上君子得以顺利地潜入郑家来看,郑板桥其实并没有养着什么大黄狗。如果郑板桥真的有一匹大黄狗在大门里边睡着,就是贼人的脚步再轻,也是瞒不过大黄狗的耳朵的。假如真有狗的话,郑板桥都发觉了,狗能没有任何动静?贼人光顾,这匹狗可能斗不过强贼,但是绝对不可能发现不了贼人。
  郑板桥所以这么说,其实是用开玩笑的方式诈唬那位梁上君子,虽然我郑板桥斗不过你,但我还养着一匹凶狠的大黄狗呢。既然郑板桥养着一匹凶狠的大黄狗,那梁上君子自然也就不敢造次了。
  郑板桥在这个时候开的这种玩笑,那就不光是为了愉悦心情或者活跃气氛了,从其结果来看,这种玩笑竟然起到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致使他的家产未受任何损失。郑板桥的这种玩笑,开一开自然是可以的,只是一般人达不到郑板桥那样的学识和境界,开不了那样的玩笑。
   2009年5月12日
  (责编 王兵)
其他文献
1936年,当20岁的武怀谔得知参加革命的二哥武怀让在莫斯科失踪的消息后,就开始不顾一切地寻找二哥的下落。2008年,已经92岁的他,终于收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寄来的关于武怀让被确定为我国土地革命时期中央军事领导人的公函。捧着这份公函,满头白发的武怀谔落泪了。  在河南省沁阳市市区一所贴着大红喜字的普通民宅里,笔者见到了历经70年、艰难寻找二哥武怀让下落的武怀谔老人。    二哥失踪    1
期刊
陈毅是在1969年10月25日来到我们车辆厂的。那时人们都知道陈老总是国务院副总理及外交部长,为党和国家日夜操劳,深受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可是他为什么不在北京工作,却来到我们厂里,当时这对我们来说是个谜。后来才逐渐了解了一些,陈老总是受到“四人帮”的陷害和打击,被“流放”到我们厂的。  陈老总来到我们厂后,先是参观了厂史展览室。有的工人与陈老总打招呼时喊他首长,他笑着说道:“不要这样客气,叫我老
期刊
编者按:1949年伊始,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元旦献词,号召人们戒骄戒躁,吸取“一个农民因怜惜一条冻僵的毒蛇反而被咬伤致死”的惨痛教训,将革命进行到底。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山东省广饶县作为老解放区,有180余名干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干部南下”的号召,离开家园,南下江浙闽川等地,在接管和建设新解放区的工作中创立了不朽业绩。1988年4月7日至9日,广饶县南下福建各地尚
期刊
卓娅的故事    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它是1956年建造的,底座上镌刻着:“卓娅,苏联人民万古流芳的女英雄,1923-1941年”。在莫斯科州鲁斯区的彼特里谢沃,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卓娅·科斯莫杰勉斯卡娅的纪念馆。她是卫国战争中第一位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女性。  卓娅·科斯莫杰勉斯卡娅于1923年9月13日出生于唐波夫州一个名叫“山杨小林”的村子里,母亲柳波芙·季莫菲耶夫
期刊
影视剧《十三省》背后的故事:    2009年1月初,根据革命烈士耿殿君生前事迹拍摄的24集电视剧《十三省》,又名《闪亮军刀》,在上海等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受到广泛赞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剧中主人公的女儿,为了给父亲正名花费了38年时间,耗资15万元,走遍了全中国。  2009年1月13日,黑龙江省肇东市肇东镇的万有村六撮房屯,71岁的张桂芳老人伏在一座高高矗立的墓碑上泪如泉涌。墓碑上镌刻着她父
期刊
一、进城    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日军盘踞山西省赵城县城7年后的1944年11月17日的上午,赵城南关的街道上,有一个化装成日伪警备队的武工队员,正按原定计划进入了日伪军戒备森严的赵城县城。他,正是洪赵联合县三区武工队的苗东海。苗东海只身闯入虎穴,是要配合队长林克信,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  这一天,赵城南关正赶上逢集。自日军占领县城后,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封闭了三道,只有东门允许通行,且有重兵把守,乡
期刊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如今已整整过去了71周年。近日,笔者在采访时发现一本70年前日本出版的旧画报,这本旧画报里刊载有多幅当年日军侵占济南的照片,记录的是1937年12月28日韩复榘率部逃跑后,日军不战而进入济南的情景。可以说,这本画报是见证日本侵略者侵占济南最直接的证据,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这本画报名为《支那事变画报》,大约有四开报纸大小,内容以照片为主,刊登有《济南入城》、《南京
期刊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比雷埃夫斯市:在雅典西南8公里。    作者当时乘坐的是“教友城号”游轮,他的身份是加利福尼亚最大的一家报纸《阿尔泰加利福尼亚报》的旅行记者。    来的是一个坏消息。比雷埃夫斯市的官员坐着他的小船来通知我们,或者将船驶离港湾,或者在船上等待11天的检疫隔离期满!所以我们决定离开这地方,但还必须逗留1
期刊
路易十六于1791年6月20日化装逃出巴黎,但在发棱被扣留。1793年1月21日被送上了断头台。路易·查尔斯王子于1795年(10岁)死于监狱。  早餐后他们来到皇宫花园散步,这里的景致无论对法国人还是对英国人来说都是最美妙的。跟随在国王后面的是自由党人派来的6名士兵,另外还有2名王室卫队的军官和国王的仆人。花园的门这时全都关闭着,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去,除非他持有特许证。等国王走进宫殿后,花园的门便
期刊
一、神秘特监    文革时,北京西郊有座叫什坊院的神秘小院:它依偎在一座人造假山的怀抱里,山上长满了榆树、梧桐树、松树,朝东开的大门口两旁,还有密密麻麻的重柳、洋槐和马绒花树,所以从远处看去,人们是难以发现它的。它实际上是一座特别监狱,里面关押的全是老字号的开国元勋:上至党、政、军的领导人,级别最低的也是部长或京、津直辖市的主要领导人。  文革来势凶猛,仅1966年8月至9月末两个月内,光北京市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