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城市的长期有效发展,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由于住房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性住房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建设及使用,其相关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基于此,本文对于中小城市的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分析和预防
在现阶段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保障性住房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发展欠缺中小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各级监管部门以及建设部门应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住房的安全建设及使用,实现城市的长期有效发展。
1、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质量问题
1.1设计方面
在保障性住房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相关设计人员缺乏责任心且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由于设计图纸获取方法较为简单,因此在实际的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套图现象,并且在材料选择方面,设计人员不能给出明确的建筑材料使用方案等等;其次是设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许多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相关规范以及标准不够了解,导致设计出的房子不能满足现行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际要求[1];最后是设计图纸审查问题,保障性住房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在施工图设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图纸套用现象,且在实际的图纸审查过程中,相关审查人员对于图纸审查往往存在着不严谨、不认真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保障性住房质量。
1.2建设施工方面
在建设施工方面,其建筑机械使用、施工工艺选择以及工具的规范操作都会对整个建筑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混凝土搅拌不充分,建筑管线铺设不合理等等。加之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原因,在工程造价方面,保障性住房的造价也被压的很低。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例如,主体部位混凝土以及钢筋使用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砌体结构材料选择错误等等。
1.3建筑监理方面
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原因,保障性住房工程造价往往都压得很低,经常导致工程监理的预算得不到足额实施,而监理不到位会导致施工方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使得原本建筑使用寿命受到了较大影响,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
2、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出现原因
2.1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相比于普通住房,保障性住房一旦出现相关质量问题,住户很难通过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普通住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用户可以去消委会进行投诉、上访或者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但是,对于保障性住房用户而言,上述方法并不是特别实用。这样就导致我国中小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进而引发种种质量问题的出现。
2.2物业管理水平低下
与其他普通住房物业管理模式不同,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物业部门是在住房建设竣工后才进行物业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就给物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困扰。由于物业部门并未参与实际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使得物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建筑的整体认识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缺失,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物业部门在开展正常的管理以及经营工作时,在建筑维护方面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2]。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机构在物业管理、服务方面较之普通小区管理、服务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也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解决,使得问题对于住房建筑的危害不断加大,最终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
3、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3.1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设计施工等建筑单位相关人员在预防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方面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从多方面出发,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是设计人员,相关设计单位可以通过进行统一培训的方式对建筑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培训,例如建筑材料的使用、结构的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学习等等,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其次是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可以从施工工艺、建筑施工设备使用以及建筑施工规范等多方面入手,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最后是监督人员,各建筑质量监督机构应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建筑质量监督的新方法新形式对监督人员进行完善,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监督工作。
3.2建立并健全保障性住房的监督管理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并健全保障性住房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是加强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从建筑材料使用、施工工艺选择等方面入手,严格依据现行规范以及标准开展建设活动;其次是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责任,将各个环节中的各项责任落实到人,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住房质量安全[3];最后是严格依据工程质量管理法来开展监督工作,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保证每一建设环节都符合国家现行规范以及法律规定。
3.3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投入
造成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住房建筑的质量。具体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措施增加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职能,建立高效的奖励机制,来吸引大型建筑集团参与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从而使整个住房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4、结语
保障性住房作为解决我国中小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中小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质量问题频发,导致人们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于保障性住房建筑质量的实际监管,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实现中小城市的长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嘉轩.对中小型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16(09):58+60.
[2]罗群.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分析与预防[J].广东建材,2016,32(07):48-49.
[3]高慧.地方政府责任視角下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J].质量探索,2016,13(01):46-47+43.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分析和预防
在现阶段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保障性住房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发展欠缺中小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保障性住房的实际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各级监管部门以及建设部门应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住房的安全建设及使用,实现城市的长期有效发展。
1、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质量问题
1.1设计方面
在保障性住房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相关设计人员缺乏责任心且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由于设计图纸获取方法较为简单,因此在实际的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套图现象,并且在材料选择方面,设计人员不能给出明确的建筑材料使用方案等等;其次是设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许多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相关规范以及标准不够了解,导致设计出的房子不能满足现行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际要求[1];最后是设计图纸审查问题,保障性住房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在施工图设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图纸套用现象,且在实际的图纸审查过程中,相关审查人员对于图纸审查往往存在着不严谨、不认真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保障性住房质量。
1.2建设施工方面
在建设施工方面,其建筑机械使用、施工工艺选择以及工具的规范操作都会对整个建筑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混凝土搅拌不充分,建筑管线铺设不合理等等。加之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原因,在工程造价方面,保障性住房的造价也被压的很低。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例如,主体部位混凝土以及钢筋使用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砌体结构材料选择错误等等。
1.3建筑监理方面
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原因,保障性住房工程造价往往都压得很低,经常导致工程监理的预算得不到足额实施,而监理不到位会导致施工方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使得原本建筑使用寿命受到了较大影响,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
2、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出现原因
2.1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相比于普通住房,保障性住房一旦出现相关质量问题,住户很难通过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普通住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用户可以去消委会进行投诉、上访或者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但是,对于保障性住房用户而言,上述方法并不是特别实用。这样就导致我国中小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进而引发种种质量问题的出现。
2.2物业管理水平低下
与其他普通住房物业管理模式不同,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物业部门是在住房建设竣工后才进行物业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就给物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困扰。由于物业部门并未参与实际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使得物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建筑的整体认识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缺失,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物业部门在开展正常的管理以及经营工作时,在建筑维护方面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2]。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机构在物业管理、服务方面较之普通小区管理、服务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也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解决,使得问题对于住房建筑的危害不断加大,最终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
3、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3.1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设计施工等建筑单位相关人员在预防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方面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从多方面出发,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是设计人员,相关设计单位可以通过进行统一培训的方式对建筑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培训,例如建筑材料的使用、结构的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学习等等,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其次是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可以从施工工艺、建筑施工设备使用以及建筑施工规范等多方面入手,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最后是监督人员,各建筑质量监督机构应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建筑质量监督的新方法新形式对监督人员进行完善,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监督工作。
3.2建立并健全保障性住房的监督管理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并健全保障性住房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是加强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从建筑材料使用、施工工艺选择等方面入手,严格依据现行规范以及标准开展建设活动;其次是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责任,将各个环节中的各项责任落实到人,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住房质量安全[3];最后是严格依据工程质量管理法来开展监督工作,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保证每一建设环节都符合国家现行规范以及法律规定。
3.3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投入
造成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资金不足,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住房建筑的质量。具体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措施增加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职能,建立高效的奖励机制,来吸引大型建筑集团参与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从而使整个住房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4、结语
保障性住房作为解决我国中小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中小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质量问题频发,导致人们对于保障性住房的质量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于保障性住房建筑质量的实际监管,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实现中小城市的长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嘉轩.对中小型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16(09):58+60.
[2]罗群.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分析与预防[J].广东建材,2016,32(07):48-49.
[3]高慧.地方政府责任視角下中小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J].质量探索,2016,13(01):46-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