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印象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_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癸巳年的仲夏,老婆要去井岡山参加全省优秀班主任培训。
  以前,总以工作忙等种种借口牵绊而望“山”兴叹,连近在咫尺的三清山、龙虎山都不能亲自一睹其风采。每每想起驴友一张张身临其境的照片、一句句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于是,那埋藏在心底的一抹绿色又泛起了阵阵涟漪。我们决定也重走红军路,感受下它的魅力,开始了井冈山的一次朝圣之旅。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起初对井冈山的印象,它仅仅是一个革命老区,如果没有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如果没有井冈星星之火燎原了整个中国而至世界,那么中国少了一座山、一座为革命而生的井冈山。今天,我们怀着崇敬而又复杂之心走进井冈山,我发现我误读了井冈山,这里每一段山路每一棵树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仿佛它就是我前世的缘。想当年,一段凄美的背井离乡,一曲十送红军的悲壮,一首“是穷人做牛做马如今是顶天立地的人”的歌谣至今流传,而今井冈山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更加坚定从历史中走出来,宣扬井冈精神;每一个来井冈山的人更是顶礼膜拜,唱红歌,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喧嚣的心情在一次又一次灵魂与世俗的洗礼中反而更平静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弥漫的战场,心在澎湃,情在释放,一点一滴带入到青山绿水,似乎也在向往着陶公“采菊东篱下犹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去井冈山的路上,导游介绍说,井冈山因革命而红。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一件件红军烈士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景、黄洋界保卫战那轰隆隆的枪炮声、大井小井革命工人辛勤忙碌的身影,……一样样,一幕幕,生动地给我们上了一堂传统教育课,缅怀先烈更激励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树是山的魂,历史是魂的积淀。山因树而绿,因历史而升华。有人说,一座山如果没有水,就没有灵性;一座山无论有多高,如果没有文化,那只能是一座死山。井冈山的水穿云而过,五龙潭就是它的眼睛。“日落醉酒归”,便是它的好客。好客的井冈山人民对待朋友,有好酒好饭;对待豺狼只有枪炮。
  在井冈山的几天,老婆上课去了,我和女儿闲着发慌,看看这山望望那山,永远的雾气永远的丰碑丝丝撩拨着我们。于是,匆匆吃过早饭,迫不及待地报团参加了当地的二日游。导游是一个二十上下的小姑娘,很健谈,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传说娓娓道来,仿佛当年她就是那个打得敌人闻风丧胆的巾帼英雄。
  在山上几天,虽然是酷暑,但随着车流在山中渐行渐远,愈爬愈高,一路上沿山盘旋而上穿行在群山之间,我渐渐有了一丝丝冷意。天色渐渐开阔,沿途除了偶尔经过的车辆只有那处在云雾中的山峰静静相陪,不知经过多久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海拨一千多米的黄洋界,此时,薄雾已慢慢散开,站在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黄洋界哨口,举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此时回想起毛主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诗句,真实感受到当年敌军围困红军的悲壮场景,身边传来那轰轰隆的炮声、黄洋界保卫战上的红军战士们坚守阵地浴血奋战的呐喊声和那浩气长存的壮烈情景仿佛又呈现在眼前。烈士陵园前,有着十五年党龄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肃然站立,向革命先烈深深三鞠躬。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昔日的井冈山,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店铺遍布游人如织。井冈山上的天街是那么的美,那些村民夹杂着满口方言的普通话,个个是老板人人是导游。他们现在吃得饱,穿的暖,住的宽敞,他们安享着太平,平和的做着买卖,过上了好日子。
  匆匆几日,初识井冈。或许,我这样一个过客,不能更深入的走进井冈,走进革命圣地的精神世界。然而,作为一个旅行者,我只能用一些鳖脚的文字感性的照片记录下这段历程,记录着井冈山的渊源。而记录的这些所见所闻所想,也只不过是这座天下第一山的一个片段。忽然,挹翠湖边,栽满松柏和梧桐的林荫道上传来了一首《井冈山上太阳红》的歌曲:井冈山上哟嗬嗬嗬咳,太阳红啰嗬,毛主席亲手播火种啰。烈火烧毁旧世界呃,战歌迎来东方红……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童年很远,隐藏在数年未归的家乡;童年很近,停留在春日散落的花香里。  ——题记  依稀记得那是四五岁时,父亲要外出扫盲。我和弟弟随父母回到家乡,家乡座落着一座嵯峨的大山。山中林子幽深,黄的泥墙,青的土瓦,在山野的阳光里静谧着;山中林子很小,感觉隔着林子的乡民们,大着嗓子说话就能畅快地聊天。  我随父母住在了布满灰尘的土屋里。村里的乡亲对于我们这一家熟悉又陌生的不速之客是分外热情的。叔伯送来家用工具
期刊
时入深秋,重庆黔江芭茅花开得正盛。花随风浮荡,如云霭流过。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也分外明。饭后,我想去河边走走,夜晚的廊桥甚美。刚走上廊桥,就听见一阵歌声从桥头飘来。原汁原味的山歌!我不禁脱口而出。  只见在桥头一角,红灯笼的映衬下,游客们正围着一位拉手风琴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周围,有几位穿民族服装的妇女,正跟着琴声吟唱。  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我站在人群后面静静欣赏。让我惊奇的是,无论人们
期刊
释圣静俗名叶小兵,被姨妈收养前,姓名张开波。我的外婆生有至少有八个子女,因为我幺姨妈排行老七,最小的幺舅应该八,或者是更加排在后面吧……  父親很能干,脑瓜子也很聪明,就是苦命,会做泥水匠、砖工、石匠,外加烧砖窑师傅,生了二个儿,一个女,和一个遗腹子,就死了!活活累死的……  我爷爷很另类,据我二爷爷和二婆婆说:我爷爷喜欢打牌,打牌时喜欢吹牛,口才非常好,但是说话直,语言尖锐,态度强势,不怕得罪人
期刊
看着德高望重的爸爸不平凡光辉的一生历程,泪流满面,泣曰:长歌当哭,时念先父在世时;音貌犹在,叮咛教诲缭耳畔。先父生于1933年9月,其父马子祥为甘南农民起义之先驱,其兄马建武为中共地下党员。先父幼承其父兄之志,刻苦攻读,苦度时光,迎来全国解放。1950年3月调干学习,就读于西北交通学校,后参加公路建设45年。先后任技术员、工程队长、公路段长,至榆林地区公路管理总段长,于1994年5月退休。先父先后
期刊
今天是父亲节,微信群里,朋友圈里,有一些人在分享,祝福!但是,其热度远远低于情人节,母亲节。  今天是星期天,昨晚上关闭了手机上所有的闹钟,计划睡个自然醒……的确,也真的自然醒了,不过醒过来了的时间为5:30。也许,今天也是自己的節日,思绪万千。  父亲的父亲  在小时候,我们住农村,家里很穷。让我记忆里最深刻与不解有几件事:  小时候,父亲的父亲——爷爷,有三个儿子,全部成家后,就有十几口人,均
期刊
前几日,在朋友的书屋里忽然看见久违的一摞“小人书”,一下子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分钱租上一本书,能美滋滋地看上大半天。最难忘的是下午放学后,我把书包一放,先去村外给牛、羊割草。匆匆拢起一堆青草后,几个小伙伴围靠在一棵大杨树下,捧起藏在口袋里的“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完一本,互换着再看。全然顾不上田间地头、水渠旁四处爬行的
期刊
2020年底,已经过了冬至,去北京参加首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奖颁奖典礼时,听说在我们下榻的京西大酒店附近有一个莲花池公园。乍一听我还以为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公园,忙里偷闲,置身其中,却得到了一种特殊的收获。  这天下午,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寒气袭人。我信步来到莲花池公园露天舞场眺望,占地50多万平方米的莲花池已经结满晶莹剔透的厚冰。正前方明净整洁的冰面上折射着耀眼的阳光,最前面有两座椭圆形的人工小
期刊
时逢季夏,正值暑月,碧空万里澄澈,积云千丈舒卷,天宇阳光灿烂不觉温热,地界阴晴互现恰是相宜。环顾四周,山野平旷,远望苍龙横卧,近观砂碛遍布,野草低矮而黄绿相间,乡道畅通却高下起伏。时有凉气,浸入肌肤,虽不及八月飞雪,却也是胡天清寒,塞外苍凉凄冷,边关豪情悲壮,唯有身临其境,方能刻骨铭心。  面向东方肃然注目,一座孤城巍然屹立,此即山丹硖口驿西门关城(所谓东门、西门,实为南门、北门,只因河西走廊为东
期刊
我的家在深山的半腰间,系我父辈建设勤劳直朴、高尚品徳的发祥地。房前,绿树掩映;屋后,翠竹围绕。  阳光从树的枝叶间漏出,闪烁陆离;雨粒滴落在竹叶上,欢飞飒爽;微风轻轻拂过,树静竹摇。这苍翠秀丽的竹和树,嫰靓而又古朴。  據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爷爷奶奶从外乡迁移在这里定居,将竹树培植在房前屋后,为冬天挡风御寒,为夏季避日遮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爷爷离开人间不久,家人在一次煮饭时,不慎将材火窜升到了
期刊
冬至将过,大寒小寒至;俗话说小寒大寒收拾好过年。鸿鹄南飞,孤虫难鸣,草披白霜;南方雨雪正浓,天寒地冻,烟雨干燥。而我生活华东地区浙江的杭州,进入严冬,浙北及高山地区渐渐进入零下几度的极寒天气。  春节假期快到,即将踏上蜀道,步入川府之国的绵阳,脑中莫名的闪现出李白的诗:蜀道难于上青天;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莫名其妙的感慨,难以言表,是对未来的迷茫;还是对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