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冥想与担当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d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天,太阳很亮,白亮亮的。七月的太阳是最纯粹最饱满的时候,无杂质不气短,在白鹿原上人影都有点虚晃,在这盛夏的太阳下面,大家一行人来到白鹿原,路边可看到西瓜地,铺满了西瓜,沿路有人叫卖,很便宜。
  任何一个写作的人上了白鹿原,我想都会有一种朝圣的心理,是啊,在陕西,在整个现当代文学史上谁绕得过这座原呢?现在的白鹿愿已不似当年了,现在比过去繁华许多,而且也多了许多绿荫,在我的记忆里,我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我的姥姥家就在原上一个叫春临的地方,与白鹿原在一个水平线上,以白鹿原水平位移西南方向,便是我姥姥家所在的原。过去的原上树荫很少,以种粮食居多,蔬菜也很少,真的就像《白鹿原》书里描写的那样,裤带面,油泼辣子,一点葱花就是一顿饭。那天,在白鹿原影视城看了一会儿那里排演的《白鹿原》的话剧,虽不是专业演员,但看去倒蛮实可爱,跑起步来把个剧场的舞台踩得咚咚地响,这是年轻的心,年轻的激情,年轻的慌乱。演田小娥的女演员分明还年轻,演不来那份情爱和欲想,但真的倒是有一点田小娥的泼蛮与明丽。我喜这样的演出,虽然并未理解到位,演技纯熟,这状态像刚刚结果的桃树,轻灵的,喜悦的,清透的。大家都是异常认真的,异常地当自己就是的,献身出去,就出来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林黛玉,一万个田小娥,反正是不一样的。
  出了影视城,大家坐车回原下时,顺原而下,我看到了一条又一条的沟,沟也就是两座原之间的洼地,我突然想起2014年在鲁院的中青年作家培训班上白描老师向我们讲起的关于陈忠实老师的一段经历。大约是说,当年,陈老师一个人呆在原上写这部最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明珠的《白鹿原》时,可谓倍受煎熬,当他终于写完这部巨著时,便跑到白鹿原上的一条沟里将那个沟里所有的干草全部点燃,在雄雄大火中嚎啕大哭,老泪纵横。白描老师所说的沟大约就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一条条沟吧,我终于看到陈老师当年痛哭于此的沟了,为了一部书能抛家舍业,誓不回头,在这个过程中不知还会有多少自己对自己的精神鞭鞑,这是为了什么?不知为什么,每每我想起这个细节,便会联想起在西方的一个街头,一个冬日的清晨,有蒙蒙白雾,有一个须发蓬乱的人走出来,街边停着一匹老马,他抱着那匹老马的脖子,痛哭失声,从此,疯了,这个人便是尼采。
  为什么我从陈老师的嚎啕大哭会直接链接到尼的采的疯狂呢?这是两个风格完全迥异的人,我想,这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伟人与大艺术家的共通,他们在替一个民族或者整个人类承受精神苦难,这是他们的使命感,这是他们的大担当。从古至今,从西方至东方,纵观整个艺术史,但凡被人们能够记住的人肯定是一些为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史有所担当的人。在冥冥中,是他们的选择,也是神秘的被选择,这样的人均会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担当者,而不管是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里,最终被人们能够记住的人也是那些对自己民族与文化有着炽热的情感浓度和精神担当的人,没有大担当,便没有大艺术,没有大文化。
  最终,所有技巧与才华都将幻化与退隐,只看你有没有担当,有没有炽热的情感浓度,有没有对你所处的这个环境这个土壤上所生存的人们存在着灵魂深处的爱与悲悯,这种情感会成为一种精神重担存在于这些人的生命深处,那成为宿命,成为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参天大树,荫护四方。而这些人亦成为艺术史不变的诡异命题,是你,为什么是你,嗯,就是你,是选择也是被选择。
其他文献
头懵,暂时会失眠  大口的呼吸,不能把一朵花的芬芳独自 享尽  喝下一杯名曰西凤的美酒  它柔雅的味道  似曾要从酒液融入血管的流淌中  找回到分行的诗歌  五谷杂粮坐在十月的怀里  田野上,一茬茬的玉米、高粱等人收割  白鸟不会在天空留下飞过的痕迹  它们或许在光与影升腾的火焰中  认稻谷为生死至交  陪小麦和玉米走回村庄的路上  让酒香,陪伴我们一生  华山之顶,必有万米光芒  为这纸上描绘的
期刊
唐诗宋词里的关山,于我,是不是那一程,我从高原飞往废都,脚下的秦岭?  看不见的秦岭!  恼人的气流,一再暗示我它的险峻和巍峨。一会儿波峰,一会儿浪谷,机舱里的惊呼,颠簸着李白的梦魂。  如此空中历险,如此空中惊魂,难道只是为了一座心仪已久的城,还是为了一个不存在的唐朝女子?  酷暑是一记闷棍,在车水马龙之间,我无意辨别朝代的走向。  那个修缮之后的城墙,到底是哪年哪月的地理?  顺着墙根,哪一家
期刊
或许我们并不陌生,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都曾是躲在马甲背后,让思想发光的人。抑或,我们只是在彼此的文字里取暖,将相识的期待酿成了时间的美酒。  在长安,这片被文化托起的古城,我们相聚在火热的季节。我们不谈及远方,不谈论来时的路,连同火车洞穿秦岭深处的慨叹和飞机掠过秦岭的惊心动魄。  因文化相聚,我们不谈论文化。相见恨晚,抑或一见如故,都不必谈及。  忽略所有因素,让我们的相遇像是一场酒局,简单到只是
期刊
我要在找到那只凤凰之前,最先找到华山神剑。我要在众仙饮酒之前,最先开启酒窑之锁。我坚持着自小对华山无限的热爱,我坚持着现在对一壶酒痴迷的情恋。  没有谁的灵魂,比一滴酒高贵。也没有谁的影姿,比一滴酒销魂。  蛟龙在打劫汉江之水的福地。凤凰在盘涅秦岭的洞天。  一滴酒与一杯水的距离,就是一匹马与一把剑的快慢。在古代,我是一位钟爱刀光剑影的醉客。我和一匹马称兄道弟,我与一只鹰互为对手,我与自己的影子终
期刊
天空的心情,被一只蝴蝶染成了深蓝。  我要俘获一个斑驳的声音,一个圆寂的声音,它和蚊子在我空洞的耳畔环绕了一整个下午。  我要阅读一株狗尾草,即使它低于尘埃,我也要读出它和参天大树一样高大的光影。  我要丢掉身上无形的铁器,丢掉一匹白色的神鹿,一座巨大的寺庙。  越来越多的欲望,被炙热的阳光,晒成炎黄的盐粒。它们有的流进我铜色的身体,有的流进我的嘴里,咸,淡,带有泥土的体香。  白鹿原上的瓜田,被
期刊
一杯下肚,暖了肠胃,热了身子;两杯下肚,舌尖跳跃,心志明亮;而当三杯下肚,血脉顿时喷张,藏在体内的万马——咆哮而来!  琼浆玉液,透过琥珀色的光线,在杯中轻轻荡漾。我由此追寻到一段关于诗酒,在久远年月里的神奇传说。  不能以歌替代,不能在欢颜俱尽的时刻忘记消逝的温情,不能让停留在唇边的醇香与绵长成为过往,而要从厚厚的《诗经》、从《楚辞》、从《本草纲目》,看到眼前一杯美酒清晰的脉络与踪迹。  高粱、
期刊
它悄无声息地隐在夜里  就像一丛偶尔露头的灌木  把古老的部分  埋进尘土里  我们在夜里接近它 在夜里  成群结队地走近  不是害怕更与崇拜无关  我们只是一群过客  无意中触碰到了时间的机关  过分锋利的聚光灯  用光 镂空了夏夜  把多余的黑覆盖在砖上  城墙下的洞口  空出了铁一样的坚硬  巨大的想象力 像飞射的箭簇  击中隐藏的痛  而今夜 我们这些  来自山西山东北京四川湖北内蒙的诗人
期刊
1  凤鸣于岐,三千年悠扬。  古雍之地,秦人的耕耘,一统中国。八百里关中道,秦声飞扬。时间的花瓣,一片一片趟过历史的长河。最倾心国风雅语,无尽的眷恋。雍水浩淼,惊涛拍岸。  一樽佳酿,畅快了金枝玉体。酒国的使命,在于酝酿。  水,取自于雍。粮,得于王畿之地。谁曾想,王上、诸侯爱不释手的琼浆玉液竟出自雍地原民之手。醇香典雅的风华,串起酒香浓郁的月光。酒盅里吹来的芬芳,闻到的是远去的时间,山川的灵气
期刊
正午,太阳大过了火焰的头顶。我在密林遇见心神向往的蓝关,以及白鹿驻足的原野。它被锁在铁丝网跟前,滚烫滚烫的,像丢弃大地的山芋,被捧在历史的山巅。  云朵摘来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眼前所有的路,被锁住了。同时被锁住的,还有一头无人看管的老牛,漫山遍野的美景,远处的人家,背锄头进山的山农,所有的动静迈开了步子,又欲步不前。所有的光敞开了灵魂,但又迷恋时光的空壳。追随蓝鸟的踪迹
期刊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中国文学挤出来的有两种液体,一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眼泪,而另一种就是以水为形、以火为性、以粮食为基因的被称为叫“酒”的东西。  我是一个不喝酒的人,确切地说,是不会喝酒。小时候第一次喝绿色瓶子装的西凤特曲,一盅酒喝下去,喉咙眼里说不出的感觉,唯有烧和辣,都快掉眼泪了。那个时候,面对大人们喝酒喝得那样高兴,自己对此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明白,大人们的世界里,喝的不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