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一口一个王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刘醒龙耗时六年之久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作者塑造了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三十多人,他们活跃在鄂东大别山区一个叫做天门口的小镇,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恩怨情仇,生杀予夺的悲喜剧。在一个地方,必定会有一种主导思想或明或暗的操纵着整个局势,在圣天门口,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以梅外婆、雪柠为代表的雪家女人的处世思想的注重描写,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或自觉或无形中受到影响的人们。本文就试着探讨雪家思想及其影响。
   一耳一口一个王,这组合起来就是一个“聖”字,这个大大的“聖”字是有很多人一起来书写的。梅外公、梅外婆、雪柠、柳子墨、杭九枫、傅郎西、阿彩、段三国……虽然每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亦或是浓烈的圣亦或是淡婉的圣,大的圣小的圣,但是正是这些大小长短不一的圣,将天门口的历史演绎的荡气回肠、浓墨重彩、绚丽多姿。
   虽然梅外公并不姓雪,但是他对人生哲学却是雪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梅外公来说,他虽参与推翻清政府的武昌起义,但是十五年来军阀们的血腥杀戮,让他再也无法认同暴力变革的观点,他在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革命后看到的却是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苦难。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梅外公力劝傅郎西,读一读梁启超于一九零四年二月十四日写下的《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对于中国式革命的危害,梅外公也是感同深受。“而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大家一致崇尚的全是以暴力为唯一手段的狭义的革命。欧洲大陆上的革命,多是团体革命,革命是由革命团体完成的。中国则不然,数千年来多是为私人利益的革命。所以中国历史上只有私人革命,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各派尚且可以联合对付官府朝廷,一旦官府朝廷快要完蛋时或革命成功后,为了各自的私利,各派党徒就开始互相倾轧,造成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社会动乱。所以,这种革命目标,不过是陈涉所说,苟富贵,毋相忘;项羽所说,彼可取而代之,无论有没有好的名目,都不多时少数野心家的一种手段,欧洲革命,主要力量在中等社会,起事者是善良的市民,社会秩序很快得到恢复。而中国则不是这样,旧政府垮台了,敌人反而更多,志同道合者往往一夜之间成为死敌,革命对社会进步的破坏,比被推翻的旧政府还有过着而无不及。在中国,蒙革命之害动辄白数十年,得其利这不到一二年,所积累的文明,也跟着玉石俱焚。”他独特的革命观就已经体现了“圣”的思想。梅外公对待死亡也是与众不同的,他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显的无比的平静,因为他看透了世事,明白许多人所推崇的所谓的革命的背后的黑暗,他知道任何一朝新政,为了安定天下,总是要找借口屠城,而且需要一两个名声响亮的人的人头。他把自己的死看做是给那些不好好读书的人上课,带着完成自己人生使命的满足感坦然赴死。试想,有几个人能够这样安然的看待死亡?所以说,虽然梅外公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他的思想却始终贯穿在雪家人的生活中。
   作为这部书中神性色彩最浓厚的梅外婆,她的举动言语在不经意间都透露着神圣的光辉,正如冯旅长说,梅外婆高贵的就像最蓝的天空上唯一的白云。在梅外婆还没有来到天门口,仍陪着梅外公呆在武汉时,我们就见识到了梅外婆的与众不同。面对七小姐对爱栀的雪狐皮大衣的垂涎欲滴,“她只是波澜不惊的对爱栀说,如果七小姐真的想要,那就将雪狐皮大衣给她好了。再好的东西,如果总给人带来烦恼,就不值得留。世间万物万事,为一些身外之物而生活得不快乐是最不划算的。”她虽然身在富贵之间,却可以把一切世事看风轻云淡。在梅外公被反革命政府杀害以后,她的表现超出常人,文中这样写到“梅外公在被暴尸的那段日子里,梅外婆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水塔下面去看望。雪柠眼泪汪汪地也想跟着去,梅外婆坚决不允许。梅外婆要雪柠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些杀死梅外公的人,是他们用灵魂做了铺路石,垫在梅外公的脚下,送梅外公上了天堂”,这种思想是何其的超脱。梅外婆喜欢用“福音”来称赞自己欣赏的人,她同时也是“福音”的最好体现。在她看来,只要是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幸福的人,就是别人的福音。雪柠在第一次见到柳子墨后晓得了爱的含义,梅外婆会说“柳子墨身上有着浓浓的福音”,这在雪柠看来这是对柳子墨一种无上的赞美。“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在当时动荡不安,人非人,禽非禽的年代,梅外婆一如既往的以相信这个世界,认为任何人都值得去拯救,值得去爱。梅外婆来到天门口,在她的带领下,雪家女人更是以自身的高贵洁净来影响了整个天门口小镇,“在天门口,没有雪家,管他是谁,想留后路到头来都是死路”。
   在雪柠遭受全家死于非命后,梅外婆并不是马上从武汉赶过来将自己心爱的孙女抱在怀里,两个人痛哭埋怨世事的不公,而是在等了一段时间后,让雪柠学会了独自一个人来面对,她这样解释道:“若论心情,半年前我就想来。正因为太想来了,我才不能来。”
   “我最担心的是,你也学会了仇恨别人。沾上这种恶魔,人活在世上就没有好日子过。我来这儿,是要帮你,让你找到只爱莫恨的好日子。”
   “你看小小的雪柠,家里人都死于非命,反而让她变成了别人的福音。如果家里还有别人,杭九枫和马鹞子哪能得到接触它的就会。这下好了,雪柠将一颗好女人的种子种在他们心里了。少则三五年,多则三五十年,是种子总要发芽开花的。”
   在雪柠生雪蓝时,她对待在产房的非雪家人说“人是不能没有梦想的,小家伙的梦想是出生。”
   “一个人诞生是很了不起的事,看一个人为了别人的诞生而将自身至于垂死就更了不起。”
   “人活一世,开始就要坦荡,别以为小家伙没有睁开眼睛看不到,而我们明白,我们看得见,我们明白了看见了就要为别人着想。”
   在饱受日本鬼子的蹂躏后,她没有像刚强的杨桃自杀而是选择活下去。“因为在天门口,所有该死的人从来都没有办法再活着,轮到我应该死的时却死不了,这种结果能使大家用敬畏之心看待身边的平常事、平常人,哪怕活的再窝囊,我也心甘情愿”
   在大家向她索要新年祝福时,梅外婆平静的对大家说:“一个人的能力救不了全部的人,那就救一部分人,再不行就救几个人,还不行就救一个人,实在救不了别人就救自己,人人都救自己,不也是救了全部的人吗?”
   在雪家人的眼里,仇恨是造成杀戮的根源。她们用圣洁、善良的灵魂试图去揭开每一个人心中的仇恨,他们厌恶到来的暴力,雪柠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下了这样的人生信条“天下的事有一万万种,她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用暴力强行夺走他人的性命。再好的枪,只要不杀人,就是一文不值的废铁,一切为了杀人的手段,哪怕只要她拿出一根丝线,她也不会答应。这就是她的最大仇恨,也是她对仇恨的最大的报复”。她们的思想就如天门口小教堂里飘出的钟声,所有天门口的人无法关闭耳朵去躲避这个声音,所以即使是在他们不愿意或无意间,声音已经丝丝缕缕侵入他们的心灵。阿彩、董重里、傅郎西、王参议等人正是在雪家的感化下,走向对灵魂的救赎。在文中作者也写道:“莫看她们口口声声说不杀人,也不让别人杀人,她们手里拿得是软刀子,不挨肉,不沾血,不用力,只用心,专门对付别人的灵魂”。
   阿彩是一个很漂亮甚至有些风骚的女人,虽然雪家很着急的把她给娶进了家门,但是在成亲之日却被雪茄抛弃。从雪茄抛弃她那一刻起,仇恨就开始在她的体内生长,最后她终于和杭九枫产生私情并参加到革命的队伍中去。暴力思想渐渐的啃噬着她的心灵,在杭九枫离开独立大队的日子里,她成为了一名骁勇善战的女游击队长。但是,雪家在阿彩遇难时屡次搭手相救,用异乎寻常、无处不在的圣人魅力慢慢感化着她。阿彩渐渐的疏离暴力,热爱生活,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她要求离婚,并从天门口迁离。虽然在文革中她惨遭侮辱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那时她已经悟出“福音”的真正含义,心里也充满着宗教式的爱以及对自己的忏悔。
   傅郎西从一开场与乌拉的争执中就支持斯大林的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到天门口后,他发现了常守义并将其发展为革命卫士。他懂得讲将人性中的私欲、家族恩怨加以利用,挑起革命的火花,并把它变成熊熊大火。前期的傅郎西是忠诚的革命者,当自己的理想需要以自己心爱的女人为代价时,他也只是选择沉默。相比较董重里对革命所持有的幼稚而天真的理想主义看法,他是一个更切近革命国内部真实,更有斗争策略和远见的领导者。长时间的和雪家生活在一起,他开始慢慢接受雪家的思想,并认识到雪家对天门口的影响。正如文中所说“傅郎西心里冒出了一座云山雾海,作为女人,梅外婆和雪柠在天门口的影响越来越大了,这一点在紫玉身上也有所体现。譬如她说林大雨的性子太重,那神情分明来自梅外婆和雪柠”。傅郎西和紫玉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紫玉学雪柠天天刷牙洗澡,使自己努力成为雪家一样的女人。后来傅郎西从感情上保护雪家,维护天门口的和平,这就是福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革中,残酷的生活把这个刚硬的革命家彻底击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认识到暴力的荒谬和残忍,他对全体雪家人说对不起,在事实上就是承认了雪家思想的正确性。
   和傅郎西不同的是,董重里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雪家思想,在面对常守义抢筹银元的事件上,他开始对革命产生怀疑。在经历了肃反运动中救他一命的手帕事件后,当这个怀疑发展到无法忍受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对于现状我越来越失望,它不是我的追求……在这许多人已经将杀人作为实现梦想的主要方法时,我只能选择离开。我很想再回来,点着油灯说书给所有人听。只要这种惨重的杀戮停下来,我一定会回来的。”这与雪家反对用他人的生命来来实现自己理想的观念殊途同归。
   雪家对王参议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文中第九章的一段话中看出。
   “‘我没有忘,但我确实没有将雪家算计在内。梅外婆也好,雪柠也好,她们身上没有那一点像是天门口人。除非因为她们而将天门口地名改一改。’
   ‘么样改?’
   ‘在天门口前面加一个字!’
   王参议用手指在空中依次写出,一耳一口一个王。”
   这就是一种承认,一种由衷的敬佩。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欣赏到学家的的“用人的眼光去看,普天之下全是人。用畜生的眼光去看,普天之下全是畜生”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圣天门口》这部书中,对整个天门口小镇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雪”,“雪”代表着一种圣洁,它可以遮住人世间的肮脏,给世界带来思想上的重生。梅外婆带领着雪家人,在不知不觉中洗涤着她们身边人的思想。“雪”花就是“福音”,就是“圣气”,落在人的身上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带来心的安宁。她们扶危济贫、开仓赈灾、乐善好施,她们身上洋溢着的柔柔的类似神的光芒使这个不大的小镇被“天堂气象”所笼罩。
  
   参考文献:
   [1]刘醒龙.圣天门口[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5).
  
   (作者简介:王晓南(1991.3-),女,河南新乡人, 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满都麦是内蒙古自治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无论是在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现代创作手法的结合上,还是对小说的题材、结构的拓展上都有比较独到的创新和探索。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民族几千年来用生命、劳动和智慧浇灌而培养成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升华到人类理性的现代高度。满都麦在其小说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带有草原气息的人物形象:恋人形象、母亲形象、猎人形象、狼形象……
期刊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同志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然后介绍了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动因,对周立波的现实追求及其对文学和艺术的思索和态度做了简要阐述,突出了其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在文学的道路上,周立波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屈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   引言   周立波于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他一生文学活动
期刊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关于文学典型创造的相关理论及言论,而后立足国内文学写作探讨文学典型创立现状,从“文学易落俗套,随之误成典型”这一观点切入,分析在现今中国文坛,真正文学典型的崛起及创立应做到哪些方面。   一、周立波的文学典型理论   周立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内容涵括广泛,对我们研究国内外文学助益良多。而周立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现实主义美学思
期刊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老友记》中言语幽默效果的产生加以解读,最后得出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解释力。   一、引言   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以独特的幽默机制,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幽默借助的主要交流媒介区分,幽默可以分为非言语幽默和言语幽默。非言语幽默指那些不需要借助语言工具向人们传递幽默信息的幽默手段。言语幽默是同幽默发出者、接受者、应用的语言形式,以及相关的语境密不
期刊
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把汉语歌词《南湖秋月》的英译作为个案,结合翻译实例进行评析,旨在探索目的论对汉语歌词英译的指导作用。目的论为汉语歌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引言   歌曲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曲翻译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歌曲译配”;第二种是在原歌曲后跟有中文歌词大意和注解;第三种是“歌词翻译”。   国内歌词翻译研究薄弱,大都囿于一些零散的经验之谈,而鲜有系统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亦经历了美国梦的破灭、理想的丧失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失落, 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一时期美国的经历似乎吻合了人类始祖从伊甸园堕落入人间的“人类堕落”这一大的主题。《春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解读为某种程度上的再现了人类始祖丧失乐园的沮丧情绪,在更深层次上则表明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理想世界的破灭,以及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觉醒这一主题。   一
期刊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
期刊
回顾中外文坛名作,许多作家都执著于讲述“最后一个”主人公的“最后一个”故事。这类人物的身上总会带有逝去时代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总会笼罩着一缕哀愁。人们无法与记忆完全隔离,小说恰恰以独特的回忆性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寻和重温。而这种追忆一旦打上“最后一个”的印记,便会与人类本性中喜欢哀挽和悲伤情调相符。一个时代的终结,总会伴随着“最后一个”或是执着,或是放弃的艰难抉择。于是,那些关于时代的记忆便愈显
期刊
苏州评弹版《雷雨》是对曹禺同名话剧的重要艺术改编,改编体现在主题的回归、冲突的改变、形象的还原、原有情节的深扣和重要细节的放大等若干方面。其在北京等各地演出的巨大成功,对于现代文学经典教学既提供了若干重要的经验,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既要尊重原著,又要敢于创新,是这些经验和启示的简单概括。    2010年10月,作为曹禺诞辰百年的献礼,苏州市评弹团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
期刊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三种开放结尾提供了小说女主人公萨拉三种不同的命运,本文将综合运用后现代叙事学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分析方法,以萨拉的命运为例来展现新时期女性争取自由、独立不羁的个性特征,同时阐明小说开放式的结尾反映了女性命运的变化,即由男权的附庸走向自我的独立。   1969年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发表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称为英国现代小说叙事探索的经典。这部小说从叙事策略上讲,最令人称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