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突飞猛进地发展,其数字技术被用于社会各界。尤其是在艺术空间,成为技术家创作的平台,不仅如此,数字媒体艺术还出现在高校数字化教学、数字电影、虚拟游戏,甚至广告制作中,成为科学传播中的新生力军。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数字艺术的形式内容,分析它的科学传播形式与运用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艺术地位。
  关键词:科学传播 数字媒体艺术 电子信息化 价值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科学传播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相互结合的活动,包括科学产品,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力依靠科学的手段覆盖到社会群体。
  其传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国家建设过程中,综合国力的体现。对民众生活水平与文化程度地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科学传播首先表现在科学专业领域的传播,但在国民生产活动中,可以解释为科学在公众与文化间的传播。在当今日益繁荣而科技程度发达的社会。科学传播已经悄然改变成以科学技术与现代媒体为基础的传播过程。这其中将人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融合,再通过电子计算机加工处理的过程,即艺术家以计算机为核心,来实现自己的创作,并将作品呈现在众人面前,这种作品称之为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属于科学传播的范畴,并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准确的来说数字媒体是一门以科学作为依据对艺术加工的技术产业。它与科学紧密相连,其传播以科学为手段普及,具备社会科学性、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
  一 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但通常意义下所称的数字媒体是指感觉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延生的领域,以美学为基础,进行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
  1 艺术形式的数字化
  在数字艺术领域,传统艺术加工工具被电脑模拟产物所取代,如:Photoshop和Painte软件。手工技巧转变为纯粹的程序数字化。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摄影等都能用数字化,或者模拟技术加以实现。人们在早期电脑上已经知道附件中的画板,画板使以鼠标代替画笔的简单工具。尽管如此,艺术的形式并没有得到消减,越来越多的高技术软件在计算机中广泛使用,如水墨技术,纹理处理与采光技术。简而言之,艺术形式不在局限于物质条件范围内的普通形式,在被数字化后更有时效性与经济优势。
  2 数字媒体艺术产物的多样化
  数字媒体艺术产物的多样化建立在数字工具的强大可复制,灵活多变,与科学传播途径广泛的基础上,其中包括有:电影艺术加工、声音合成、背景处理。广告与电视频道的艺术加工,数字三维电影的技术处理,都经过了数字媒体技术处理。
  在中国“新媒体卡通戏剧”正在被大力推广,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网络,视频,数码,音频。电子模拟光电技术,综合演员舞台表演的新艺术形式,如半是真人半是卡通的《三毛从军记》。在日本CRYPTON FUTURE MEDIA以Yamaha的VOCALOID 2语音合成引擎为基础开发出了虚拟女性歌手软件,用三维成像技术合成了能在舞台上唱歌的电子人物初音。
  3 数字媒体艺术的高效性
  艺术的加工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古希腊人认为,不可复制的艺术代表艺术的最高价值。但在当今社会,耗时长久的艺术产品无法满足艺术大众化的需求。就以小说为例,纯手写小说修改起来异常麻烦。而手写速度无法与熟练的计算机打字技巧相提并论。计算机为作家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再如,数码摄像机的瞬间成像技术已经远远比胶片摄影更加有实效性与经济节约性。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帮剪辑师完成了无数旧技术无法完成的工作。
  二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
  1 因特网上的艺术传播
  现代网络技术的全面革新,标志着互联网时代将主宰电子信息传播业,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平台。以网络为转载工具不仅使成本大量降低,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体效应与传播空间。网络新媒体是数字媒体艺术传播的第一平台。在网络中我们可以直接观赏到各种数字媒体艺术加工的产品。如网络小说与网络漫画、书刊、电子杂志,艺术家的插图作品,以及网络平台的美工。再如,一个WORD软件与熟练的打字技巧,就能将意念转化为文字小说,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小说网站发表。网络传播的优越性就在于大众,多元化,各类形式的艺术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同样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艺术更适应网络传播的要求。并且与之互为一体,密不可分。
  2 媒体与艺术结合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活跃的平台。尤其是人机的互动,或协作教学模式。如在高校中广泛运用的数字媒体教学,通过媒体播放器模拟声音等。数码电视问世,使电视消除了雪花与鬼影,使得视觉效果更加清晰。同时,也将其为媒介传播的数字艺术效果更震撼人心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各类电影中的艺术加工体现得浑然一体而神奇莫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其他多媒体还包括有:移动电视、手机、报纸。
  通过多种多样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传播方式,艺术个人,与机构能够更广泛的与大众产生互动,艺术机构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寻找作品与艺术家,同时艺术家也没有有目的的进行艺术发表与交流,并且寻找到满意的艺术机构。更重要的是普通人获得艺术欣赏的方式已经比以往快捷而全面。对艺术的普及与国民情操的培养取得了积极的作用。
  三 数字媒体艺术性
  数字媒体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诞生出了引领时代的新艺术形式。这种形式使传播范围与艺术的普及都大力得到提升。在数十年前,人们总习惯于手工作画,书媒刊物编辑,表演音乐与从事艺术设计创造的一系列活动,现在数字媒体都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众所周知,艺术性的价值在于创造与欣赏,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   如今在早前工业革命时期的《电脑绘画》与《计算机美术》的基础上,人们已经掌握了使用VR技术以及三维成像技术。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对灾难片使用模拟场景的合成还原技术,在《远古时代》中模拟时光穿梭与古生物共同相处的虚拟场景。
  伯恩海姆认为:“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艺术观和现实观。这种观念认为,为了认识现实,人必须站到现实之外,在艺术中则要求画框的存在和雕塑底座的存在。这种认为艺术可以从它的日常环境中分离开来的观念,如同科学中的客观性理想一样,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计算机通过混淆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混淆内与外,否定了这种要求纯粹客观性的幻想。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可见,数字媒体在共享大众化的模式下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在艺术领域,任何人不管任何时间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浏览到艺术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与常规相比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需要地点与时间中进行欣赏的模式,达到了真正艺术雅俗共赏的价值,同时观众与观众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参加到互动中,共同创作与评论艺术。与此同时,新形式的艺术大量进入人们的视线,艺术家在传统艺术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又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性。数字媒体的艺术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殊属性。
  1 数字媒体的艺术可塑性
  可塑性原理是指生物后天行为的塑造,如人体大脑皮层的学习功能,在于塑造出序列来帮助连续记忆来持续预测机制框架。而艺术的可塑性主要表现在于随时更改与删除,对诸如绘画的普通技术来说,一幅画上色成型后的修改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而陶瓷艺术更不允许修改。但是,数字媒体具备更简洁的方式处理这些艺术问题,但是修改不同于可塑造,在美国人们新开发出的一种名为玛雅的艺术界面就成功地表现了塑造技巧,因为玛雅界面加入了模仿人脑皮层的艺术智能,艺术家能通过玛雅的联想系统资料在后期塑造更符合心目中人物特点的艺术形象。艺术的可塑性代表了艺术形式的更加灵活多变。除此之外,摄影与录像形式的艺术都是数字媒体的可塑性体现,而且就可塑性而言是不分场合、时间的,只要艺术家想到了作品马上就可以呈现出其它的形式。
  2 数字媒体的艺术复制性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件被称作艺术的事物都有它的独特性与不可再生性。但数字媒体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局面,试想下两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一个艺术家的同类作品,所不同的就是生成的细微差别,而这类艺术品还可以同时满足第一、第二与第三人的需求。同时艺术作品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存在于每个人的手中。如一个摄影大师的微观世界图景,通过数码技术的加工所形成的新艺术形式,大家都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并且拥有。
  四 数字媒体艺术价值体现
  1 商业价值的投入与产出
  在大部分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投入与产出都受到市场规律变化的支配,并且已经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如果没有日本的动漫产业,我们的生活将是如何的枯燥乏味,同时,日本的经济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消弱。日本的动漫形式与制作流程都有严格的商业操作程序,在成本的考量中尽然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因此在选择目标群体中范围明确,而在动画人物的细节处理上,一般是简单的二维制作。在中国,动漫行业正在渐渐兴起的阶段,动画产业被看做是文化建设的标志。比较受大众欢迎的作品有:《喜羊羊和灰太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
  2 艺术价值的精神追求
  艺术是数字媒体的创作灵魂,而数字媒体知识是展现艺术的一种手段。艺术性是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表达形式。没有艺术性的数码媒体就像一具失去生气的躯壳。只有对文化与精神世界产生关怀与充分了解,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实现艺术的价值。如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制作者尽管对中国的历史知识缺乏认识,但却借助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内涵与人之为梦想奋斗的精神,通过阿宝对功夫的追求刻画得细微而动人。但是,反观中国的数码动画《魔比斯环》,我们看到的是只有数字媒体的躯壳,而无艺术价值的废品。至今这部动画的名字,也无法被众人所记住。
  3 大众化的娱乐性
  大众化的娱乐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功能,大众化的通俗性促进了媒体的传播与交流,如网络歌曲。网络歌手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杨臣的《老鼠爱大米》就是网络歌曲,网络视频常常在恶搞与搞笑的气氛下,用诙谐的动作表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传播。利用FLASH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作品由于娱乐价值与时尚性,很快就能得到网民的认可。数字媒体艺术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博客、网络社区、新闻甚至论坛之中,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觉与感官娱乐的新锐,《幻城》FLASH。从经典艺术到人人参与的艺术,并以娱乐精神为主题,已经将数字媒体艺术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结语
  不可否认,数字媒体艺术是市场化社会高新技术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商业性质,但是作为艺术它也同样具有艺术性与欣赏性。市场、商业、艺术、科技、娱乐的融合才能真正使数字媒体艺术走向成熟,并且不断更新。在未来科学技术与观念创新将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主要内容,新视野,新观点,新创意使得虚拟界渐渐走向现实化,正如数字时代传播所表达的基本含义与价值内同:多元、互融、科学、精神与艺术。
  参考文献:
  [1] 李烨、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贾秀清:《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3] 陈佟:《数字媒体与艺术发展》,巴蜀书社,2007年版。
  [4]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 伊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6] http://baike.baidu.com/view/237696.htm.
  作者简介:孙载斌,男,1975—,四川崇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单位: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概念合成理论是一种语义认知理论,心理空间是它的基本认知单位。它不仅可以解释汉语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心理运作过程,而且还可以解释NN概念合成名词的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但是它也面临着五大挑战:1、心理空间关系是如何识解的?2、哪些空间元素及其结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3、合成空间的元素与结构是如何合成的?4、新创意义与新创结构是如何产生的,从何而来?5、输入空间在语言表达式上是如何排
期刊
摘要 文本是影视的前提和基础,影视则推动了文学文本的发展和传播。同时,小说文本与影视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维度上的本质差异。因此,二者就叙事真实性而言,要做到完美的统一也是不可能的。对比分析海明威的优秀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文本和根据其改编的影片,从叙事节奏和叙事视角的差异的角度加以探讨,以求阐明小说和电影的根本差别,将有益于读者和观众从不同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  关键
期刊
摘要 本文探讨了影视艺术对原著《西游记》文本文学在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的重构及其变化。笔者认为,《西游记》在影视剧的重构中,主要表现出了四个方面,首先是在央视86版经典《西游记》电视剧中,对人物形象的正面刻画,将唐僧高大形象神圣化;其次是猪八戒的呆气可爱化,这是影视重构一直在做的事,从1986年到2005年猪八戒最终从那个好吃懒做、好色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情种;然后是孙悟空形象的悲剧化,
期刊
摘要 黄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型作曲家,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其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艺术质量高。《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最著名艺术歌曲之一。作品短小精悍,直抒胸臆,像一幅素笔勾勒的白描。歌曲篇幅很小,旋律典雅、抒情,具有女性性格特征。在这样一首短小的声乐作品中,不仅将西方的旋律、和声技法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还融入了诸多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以及一些非传统的和声内容。正确评价黄自先生尤其是他的
期刊
摘要 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发展作出了理论性的探讨。以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为主线,以中国社区文化建设中民族音乐遗产的保护为横向,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若要传承且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首先要分清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存、继承与发展之区别与联系,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民族传统
期刊
摘要 印度音乐文化作为世界民族音乐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极具神秘色彩,这缘于它同宗教、民族、西欧文化紧密相连。印度人钟情于传统的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文化根深蒂固。本文探索了印度古典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对其发展和传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繁荣和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印度音乐文化 特点 原因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南亚的印度,我们首先就会联想
期刊
摘要 油画艺术自传入中国以后,在短暂的时间内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呈现出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创作动机。作品中的自画像也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自画像作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画家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对画家所生活的时代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选取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等一些当代画家的自画像作品,论述了他们自画像创作的一些特点及价值取向,旨在加深我们对自画像作品的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绘画与音乐的渊源和联系,介绍了绘画因素拓展音乐艺术审美空间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绘画因素 审美空间 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绘画因素可以拓展音乐艺术的审美空间,这是由于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和沟通,正确掌握和运用一些规律对提高审美情趣来说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此之前首先要真正认识到音乐艺术和绘画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
摘要 在日益更新的媒介环境下,以传统纸媒为根本的儿童书籍设计正面临着科技化的冲击,要达到有效的价值传播,势必要寻求新的设计语言。本文试图借助书籍结构、视觉元素、材料等设计内容构建出以行为、感官、情感互动为主的儿童书籍互动性设计,以多变的互动形态和立体化的互动空间,震撼心灵,让阅读教育、情感关爱、认知发展等多种价值在单一媒介与多元媒介的有效融合中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媒介 儿童书籍
期刊
摘要 视觉心理引导在图形创意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图形创意设计重在作品与观众之间所产生的共鸣,它运用人们的直觉思维等视觉心理引导,将相关事物进行表述与联想。设计师要通过对图形形式语言与设计法则的运用,将共性的认知与体验传达出来,到位的视觉心理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视觉心理引导不仅带给观众富有新意的审美享受,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帮助设计师完成对图形创意的内涵诠释。  关键词:视觉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