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意识障碍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及降低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要求PICC置管治疗的127例慢性DOC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26)和非血栓组(n=101)。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血PICC置管史、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对慢性DOC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明显影响(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PICC置管史、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是慢性DOC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对存在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慢性DOC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探讨维生素D对急性肝衰竭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长期维生素D缺乏对肝脏损伤、肝脏炎症信号的影响。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维生素D缺乏对模型小鼠存活率的影响,并观测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对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转氨酶(AST)以及苏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观察组在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前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日常
目的探讨磷酸弗林蛋白酶酸性氨基酸簇分选2(PACS2)基因变异致早发癫痫性脑病(EIEE)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3例PACS2基因变异所致EIEE66患儿的病例资料。分别以“PACS2基因”“早发癫痫性脑病66型”“PACS2”“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arly infantil
目的探讨miR-49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肝癌MHCC-97H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保存的肝癌组织标本56例(肝癌组),同时选取正常肝脏组织标本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495表达;选取肝癌MHCC-97H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质粒组和转染组,其中空白质粒组转染空白质粒,转染组转染miR-495抑制剂,用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