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重点当然是在课堂,但也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不光备课,还要备学生;有过硬的基本功、组织课堂、及时引导的能力;学生积极主动预习;师生关系的和谐,亲其师,信其言,爱其课。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咨询者、促进者、服务者,而不是讲授者。课堂上让学生充分问到位、想到位、做到位、用到位。课堂小结要有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展开 三基 四能 知识网络 建构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同时,培根又指出了其余三点:一、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必须亲自实践,不体验是学不到的;二、求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三、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比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知识的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那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是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落实,并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学习。笔者就如何确保、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确保
1.教师的课前充分准备。 教师备课要精、细、准。不应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面面俱到。如果在一定的课时内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太大或较偏,那么学生就只能主要以接受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的结论。而并非所有能力的培养都与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在同一过程中实现。许多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与机会,去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具体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这些过程获得发展。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发现结论,就明显要比直接学习结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量多、不精,师生就无暇顾及实效性;因此,备课必须精、细、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学习和主动探索。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事先要把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精神领会透,备课达到精、细、准。
2.学生课前的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如:提纲、思考题;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只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上课才有激情去主动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言,爱其课。(1)改变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用更加灵活的多变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运用艺术性的幽默的语言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同时涉猎各科内容,让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从而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再崇高起来。(3)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不要怕和他们走的近而少了那份敬仰,让学生也同样了解你,心与心的沟通,能够更快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我们教师要积极找到问题之所在,努力改正,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活泼更加和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
课堂教学应遵循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的原则,紧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而展开。应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发展,加强学生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知识的结论,而且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学生主动的探索、思考和研究,强调发现学习和研究,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自己去认识和处理周围的复杂情况,自己探索正确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问到位。在教学中,首先不急于把解法抛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求知欲极高。这时,教师适时指导的效果比一味讲授效果好。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第二堂课中,知道不等式的解集是 时,如何加强对求字母范围的理解,学生多数会用 来解,当教师指出问题考虑不全时,他们自然会对自己根深蒂固的初中知识产生疑问好胜心、好奇心马上被激发,产生一争高下的气焰。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通过二次函数图象、方程的根、不等式的求解三者关系的辨证,正确答案呼之欲出。
2.让学生想到位。学生在自己的问题或老师问题的引导下,求知欲已很强,如果老师适时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想,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索,问题的解决更到位。如解关于含参不等式 ,学生在已有不含参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熟练掌握的前提下,完全可能找到解题的关键,教师只需及时归纳好常见的三种分类标准:根的大小、系数的正负号、判别式。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尝到了学习中试着去解决问题的乐趣。数学不再枯燥无味,不再是压缩饼干,而是有血有肉的。
3.让学生做到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几种现象:第一,我听过了——我了解了;第二,我看过了——我知道了;第三,我做过了——我学会了。笔者认为,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做到位,练习到位,把知识变为自己所有,进而转化为技能,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新授课前的基础练习,为知识的讲授作铺垫;复习课前的题组练习,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新授课后的针对性练习、巩固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进而转化为技能;课堂上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摆脱一味的机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不仅加深题目本质的把握,而且能拓广知识,达到知一题,懂一片;课堂上进行开拓性练习,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4.让学生用到位。对数学问题的解决,通过以上几点的训练,学生已能在教师适时的引导下,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类比能力、概括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数形结合等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基础知识已学会,但还要能举一反三,能实际应用。
三、知识网络的建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识可谓是零零散散,好比一台电脑里许多文件无序地堆积在一起。为什么有的学生平时小考都比较好,但一到大考就不理想,我想其中重要一点原因是脑海中的知识没有网络结构,看到考题不知如何调用已掌握的知识,茫然失措,如何考出好成绩。知识网络的建构,平时课堂上教师的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这样到考试时,看到考题,学生就知道考哪一块知识,随时从自己脑海中调用出来,答题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一目了然,命题者设计好的一道道陷阱个个击破。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几个关键字,电脑马上就调用出相关的文件。在懂了、做了、会了 的基础上加上知识网络的建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得到有效保证。
总而言之,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的保证。课堂上教学应注意抓基础、培养兴趣、启发思维、训练推理、想象,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与能力放在首位。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课堂教学 展开 三基 四能 知识网络 建构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同时,培根又指出了其余三点:一、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必须亲自实践,不体验是学不到的;二、求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三、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比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知识的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那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是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落实,并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学习。笔者就如何确保、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确保
1.教师的课前充分准备。 教师备课要精、细、准。不应过分强调内容的完整性、面面俱到。如果在一定的课时内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太大或较偏,那么学生就只能主要以接受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的结论。而并非所有能力的培养都与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在同一过程中实现。许多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与机会,去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具体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这些过程获得发展。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发现结论,就明显要比直接学习结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量多、不精,师生就无暇顾及实效性;因此,备课必须精、细、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学习和主动探索。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事先要把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精神领会透,备课达到精、细、准。
2.学生课前的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如:提纲、思考题;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只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上课才有激情去主动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言,爱其课。(1)改变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用更加灵活的多变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运用艺术性的幽默的语言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同时涉猎各科内容,让自己的知识渊博起来,从而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再崇高起来。(3)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不要怕和他们走的近而少了那份敬仰,让学生也同样了解你,心与心的沟通,能够更快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我们教师要积极找到问题之所在,努力改正,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活泼更加和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
课堂教学应遵循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的原则,紧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而展开。应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发展,加强学生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知识的结论,而且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学生主动的探索、思考和研究,强调发现学习和研究,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自己去认识和处理周围的复杂情况,自己探索正确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问到位。在教学中,首先不急于把解法抛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求知欲极高。这时,教师适时指导的效果比一味讲授效果好。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第二堂课中,知道不等式的解集是 时,如何加强对求字母范围的理解,学生多数会用 来解,当教师指出问题考虑不全时,他们自然会对自己根深蒂固的初中知识产生疑问好胜心、好奇心马上被激发,产生一争高下的气焰。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通过二次函数图象、方程的根、不等式的求解三者关系的辨证,正确答案呼之欲出。
2.让学生想到位。学生在自己的问题或老师问题的引导下,求知欲已很强,如果老师适时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想,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索,问题的解决更到位。如解关于含参不等式 ,学生在已有不含参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熟练掌握的前提下,完全可能找到解题的关键,教师只需及时归纳好常见的三种分类标准:根的大小、系数的正负号、判别式。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尝到了学习中试着去解决问题的乐趣。数学不再枯燥无味,不再是压缩饼干,而是有血有肉的。
3.让学生做到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几种现象:第一,我听过了——我了解了;第二,我看过了——我知道了;第三,我做过了——我学会了。笔者认为,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做到位,练习到位,把知识变为自己所有,进而转化为技能,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新授课前的基础练习,为知识的讲授作铺垫;复习课前的题组练习,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新授课后的针对性练习、巩固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进而转化为技能;课堂上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摆脱一味的机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不仅加深题目本质的把握,而且能拓广知识,达到知一题,懂一片;课堂上进行开拓性练习,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4.让学生用到位。对数学问题的解决,通过以上几点的训练,学生已能在教师适时的引导下,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类比能力、概括能力、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分类能力、数形结合等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基础知识已学会,但还要能举一反三,能实际应用。
三、知识网络的建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识可谓是零零散散,好比一台电脑里许多文件无序地堆积在一起。为什么有的学生平时小考都比较好,但一到大考就不理想,我想其中重要一点原因是脑海中的知识没有网络结构,看到考题不知如何调用已掌握的知识,茫然失措,如何考出好成绩。知识网络的建构,平时课堂上教师的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这样到考试时,看到考题,学生就知道考哪一块知识,随时从自己脑海中调用出来,答题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一目了然,命题者设计好的一道道陷阱个个击破。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几个关键字,电脑马上就调用出相关的文件。在懂了、做了、会了 的基础上加上知识网络的建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得到有效保证。
总而言之,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的保证。课堂上教学应注意抓基础、培养兴趣、启发思维、训练推理、想象,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与能力放在首位。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