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与水墨画的当代实验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景观社会”与当代艺术rn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活动大举侵入自然界,曾经和谐、自在、有机的大自然深度充斥着人造制品,自然亦化身“人造物”的一部分.人从自然崇拜变为世界主宰的同时,也被人的创造物所奴役、物化和异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继而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之镜像学说等,亦从不同层面予以分析研究,论证从生产领域进一步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异化”现象.其中,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的概念,发人深省地阐述了人类意识领域异化的图景.
其他文献
本文集中表述了徐悲鸿在人物画和山水画方面上的成就.徐悲鸿成熟时期的人物画创作,以中国画材料和笔墨技巧为依托,融合素描造型技法,集中反映了“以西润中”的中国画改良理念,实现了传统人物画的变革.他的山水画创作虽然数量有限,但面貌独树一帜,特别是“山水需辨地域”的写生观和借鉴水彩风景技法的主张,为山水画的改良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此同时,徐悲鸿竭力延揽人才、提携后进、组织团体、投身教育,从创作实践、理论建构、教育教学等维度推动了20世纪中国画的转型与发展.
本文以徐悲鸿留法归国后在时代动荡中进行历史画创作的三部曲为其艺术创作的鼎盛期,对其历史画以及肖像、人体和风景展开研究,既梳理了其油画本土化的演进轨迹,也对其相关题材内涵及油画艺术语言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徐悲鸿历史画创作的三部曲是20世纪中国油画大型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代表,它以徐留法造就的深厚造型功底和其所汲取的学院派写实油画养分,填补了中国在引进油画的民国时期始终缺失大型历史画的空白.他对肖像、人体和风景的油画创作,是其将法国学院艺术传统与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人物形象相结合而进行的个人艺术风格探索,而
2021年9月25日至9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人才专题研修班在重庆举办.本期研修班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针对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人才组织召开的首届专题研修班,旨在培养发掘一批年轻的大型美术创作人才,壮大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人才队伍,担起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重任.研修班参训学员是经各省美协推荐、专家组评选,最终选拔出的全国优秀的、具有国家重大题材创作经验的中青年美术骨干92人.其中全国美展获奖作者20余人.
期刊
王胜利在新时期以来就享有盛名,尤其是在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油画学会负责人期间,对西北乃至整个油画界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几十年来,他怀以高远的文化理想,秉持不懈探索的韧性,形成了深厚的艺术积累,成为中国油画当代发展的一位代表.近10年来他扎根生活,坚守西部,从黄土高原到帕米尔高原,从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画心中所想,以肖像写生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反映油画语言本土化转变并折射西部时代变迁的作品.
期刊
1939年,赖少其在桂林地区发行的《抗战门神》引发了艺术工作者们对于民族形式的热烈讨论,并广受好评.本文由《抗战门神》切入,对赖少其木刻艺术中的民族形式进行研究,讨论当时木刻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功用,分析鲁迅对赖少其木刻的影响,并论述当时木刻中民族形式探索的手段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赖少其在桂林地区进行的大量木刻理论的研究与民族形式的创作,与其早期在广州现代版画会的经历以及与鲁迅的交流密切相关;赖少其不仅在理论上指出了艺术创作中技术性和思想机械性的问题,更在艺术实践方面为民族形式的改造提供了一条可资
“纳于言敏于行”是周武发给人的突出印象,他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追求、谦逊而自信的艺术家.军旅情结与本色,铸就了他油画艺术的人文特征和家国情怀;执守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构成了他油画艺术的传承轨迹和丰富内容;探索具象性绘画语言的当代价值,显现了他油画艺术的学术目标和审美追求.军营背景的成长履历和文化环境,确立了他的艺术路径与创作走向;如切如磋的学习与进修,使他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扎实的写实功底,明晰的创作思路,使他始终保持着不断精进的积极状态.他秉持现实主义创作观念,执著于具象语言的探索实践,“
期刊
晋南地区民间木版年画始于宋金,盛于元明,清代成为其发展的黄金时代.晋南木版年画的产地主要集中于临汾(古平阳府所在地)及城西南的金殿村(古平水县),并遍及洪洞、襄汾、曲沃、侯马、稷山、新绛等地.自清中叶以来,随着花部演出的兴盛,在年画创作中增添了很多表现戏文故事的内容.清代顾光在《杭俗新年百咏》记载:“欢乐,花纸店所卖,四张为一堂,皆彩印戏出,全本团圆.”[1]此时的戏曲年画已然成熟,不仅“戏出彩印”,而且“全本团圆”.
期刊
21世纪涌现出大量的现代主义艺术家,改变着传统现实主义占据主流学院和当代艺术占据商业市场的二重局面,它标志着在绘画中形式主义观念的回潮.在油画界产生了一种写生作品写意创作化的倾向.赵云龙正是将这种趋势带入水彩画领域的画家之一.赵云龙的水彩创作虽多为写生作品,但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形式因素,点线面和色彩的构成使得其作品与传统的写生作品有了很大的区别,而该写生实践改变了我们对写生的认识.
期刊
“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1].而对民族文化与生态艺术创作是对田野中民族艺术的生动展演,文化与生态叙事可以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艺术、生产艺术、精神文化艺术的文本表述,可以是“饭养身,歌养心”式的乡音俚曲,还可以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图像创作中将创作者的主体内心进行叙事与独白,对生活化客体生态美的描摹刻画,用绘画传达文化与生态中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是多民族艺术交融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与生态因子.
期刊
发罩鬏髻,是明代已婚女性的象征,“妇人戴鬏髻,天下同然,独福州兴化,既嫁仍如未嫁处子,绝不戴鬏髻”[1].围绕鬏髻所插的各种簪钗统称为头面,常作为聘礼为妇人所珍爱且普遍以此随葬.鬏髻头面的簪钗数量受出席场合、家庭财力与个人审美影响,少则仅几根小簪固定,多则20多件簪钗遵守一定簪戴秩序插满鬏髻.无锡鸿声钱氏家族墓出土的鬏髻头面造型生动,题材多样,涉及人物、动植物、器物等;工艺精绝,涵盖模压、捶揲、镂空、镶嵌等,且有别于达官贵族凭无尽的珠宝垒起的奢华,而更显“时样”的精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