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依法治国的方略,其真正意义上的执政方式向
依法治国转变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在执政思想形成转变的基础上,逐
步实现了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转变。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
作者简介:刘沛恩,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人权法。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144-02
党的执政方式在根本上是指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运用政权力量进行国家治理的模
式,是执政党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我国执
政方式的探索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摸索,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实现转变的标识。本文对中国共
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执政方式和影响执政方式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转变的过程。
一、 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其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才面临着执政方式的问题,但是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已经在国内局部地区取得了执政
权,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对执政方式以及法制化的探索,是中国共
产党依法治国探索的逻辑起点。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工农群
众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为领导根据地武装斗争,各革命根据
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革命政权。随后邓小平同志对于抗日民主根据地存
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问题作出了尖锐的批评,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指明的
方向。党的七大通过的毛泽东同志《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的法制化政治纲领
成为了建国初期的一切法制基础,对于我党执政后的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极为重要
的影响。
(二)建国后期至文革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中
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法制化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在建国初期党一只沿用着战争年
代的领导方式,依靠政策、政治运动以及领导人权威,将民主政治简单的理解为
群众运动和领导人个人作风,将民主和法制摆在了对立面,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董必武同志在中国
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会议中提出党的执政方式应由直接动员群众向完备的民主方式
转变,并在党的八大上指出国家法制是人民意识的表现,提出执政方式应随着国
家任务的转变而做出相应改进。
但是由于建国以后至1976年,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加上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导
致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方式法治化的探索中断,这一时期所制定的法律没有起
到应用的效应,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大多是靠政策和群众运动来解决的
,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在此时期犯下了重大失误,暴露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
的严重缺陷。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另一面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推行民主化和法
治化的执政方式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方式的法治化探索方向更为
清晰和明確。
(三)改革开放至十五大召开前期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种全会上总结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共产党
执政方式错误引发的惨痛教训,在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上提出了健全
法制、民主制度化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从
阶级斗争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客观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
式的转变。
在人治和法治关系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进程。1996年3月举行的全国
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达标的依法治国报告推动了依法治国载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真
正意义上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向法制化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四)十五大至今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载入
了国家宪法。在这一治国方略深刻影响下,党的执政法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实现了由人治为本到法治为本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座谈会中的
讲话成为了当前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主要标志,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的目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过去的执政方式向新的执政方式的转变。今天
10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中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中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
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
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
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影响政党执政方式的主要因素
(一)政党的产生方式
政党按照其产生方式可以分为合法途径、非常途径以及建国途径三大类。合法途
径是指在当前的国体不变的情况下,政党严格遵守当前宪法及法律、政治规则,
通过平等竞争的方式获取执政地位,所以执政党服从于国家的法律规定并行使公
共权力。从政党和政府的关系来看,政党是施政过程的具体承担者,在当前的政
治体制格局下,起到了公共权力润滑剂的作用,并接受其他政党的监督以及国家
权力体制的监督和制约。由此来看,在合法途径下产生的政党,国家政权是第一
位,执政党处于第二位。
非常途径以及建国途径下形成的执政党主要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取执政地位,并随
后由执政党进行国家政治体制格局的构建。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执政党处于支配
地位,而国家政权则属于从属地位。
从以上对于三种不同的政党形产生方式来看,由于政党产生原因不同下的政治体
制差异,也是影响政党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经济体制
当前所存在的经济体制一般由两种形式,一种是集权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另外是
分权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相同发展条件下,集权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产生
人治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分权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则会相对应的产生民主的
、法治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三)政党制度、文化及执政理念
有学者经过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特征和现状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与
西方政党执政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在全面性方面,党作为领导核心,是对于国家政权、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
事业的全面领导。其次就直接性而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党组织
党委,且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处于中心领导地位。再次就集权性而
言,中国共产党各权力机关和执政机关都绝对服从党的统一决策。以上执政方式
的全面性、直接性和集权性造就了党于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使党处于各种矛盾
和权力中心的焦点,成为唯一的决策者,致使国家和社会不能对政党形成制约、
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所以从以上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特征分析来看
,其直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逻辑起点。
(四)党的职能和执政环境
这里所指的执政环境主要是指执政党在执政期间的国际外部环境,比如周边国家
政治关系、与世界大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乃至宗教领域的外部
发展空间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同样会对执政
党的执政方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来说,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
执政基础之上的,执政基础的变动必然会带来执政方式的调整,任何执政党对于
执政方式的选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并逐步完善
的。
三、 执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启示
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实施
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就需要在对执政方式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注意解
决以下问题:
(一)执政职能的确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资产阶级执政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共产党通过领导工
人阶级和人民群众,通过革命运动获取政权的。人民政权是在共产党获得政权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根本上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但是这里所提到的人民只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党同国家
政权的不同性质,直接决定了执政党作为全国政权的领导者,应把党的正确的、
先进的主张通过合法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而并不能越俎代庖的代替国家机关行
使管理职能。
(二)党内法制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的一系列党内法规及工作制度,为中国共产党的规范
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党内生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
着全面、系统、有力的制度规范,应在实践中加强党内制度建设,使党内也能做
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的为依法治国打好基础。
(三)统筹发展
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启示,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
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
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
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
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
、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
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在法治的引领
和规范作用下,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棋尹.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为重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魅力中国.201
4(26).
[2]李发戈.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学报.2009(4).
[3]阎少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演进——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理论学刊.2
007(9).
[4]董树彬.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进程.宁夏党校学报.2010(5).
[5]何娜娜,执政方式向度下的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兼论中国执政党执政方式
的完善.青年科学:下半月.2014(3).
[6]刘文娟.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善执政方式的必然性.学理论.2013(36).
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依法治国的方略,其真正意义上的执政方式向
依法治国转变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在执政思想形成转变的基础上,逐
步实现了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转变。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
作者简介:刘沛恩,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人权法。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144-02
党的执政方式在根本上是指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运用政权力量进行国家治理的模
式,是执政党掌握和控制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我国执
政方式的探索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摸索,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实现转变的标识。本文对中国共
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执政方式和影响执政方式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国
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转变的过程。
一、 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其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才面临着执政方式的问题,但是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已经在国内局部地区取得了执政
权,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对执政方式以及法制化的探索,是中国共
产党依法治国探索的逻辑起点。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工农群
众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为领导根据地武装斗争,各革命根据
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革命政权。随后邓小平同志对于抗日民主根据地存
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问题作出了尖锐的批评,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指明的
方向。党的七大通过的毛泽东同志《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的法制化政治纲领
成为了建国初期的一切法制基础,对于我党执政后的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极为重要
的影响。
(二)建国后期至文革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中
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法制化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在建国初期党一只沿用着战争年
代的领导方式,依靠政策、政治运动以及领导人权威,将民主政治简单的理解为
群众运动和领导人个人作风,将民主和法制摆在了对立面,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董必武同志在中国
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会议中提出党的执政方式应由直接动员群众向完备的民主方式
转变,并在党的八大上指出国家法制是人民意识的表现,提出执政方式应随着国
家任务的转变而做出相应改进。
但是由于建国以后至1976年,国内外局势动荡不安,加上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导
致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方式法治化的探索中断,这一时期所制定的法律没有起
到应用的效应,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大多是靠政策和群众运动来解决的
,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在此时期犯下了重大失误,暴露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
的严重缺陷。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另一面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推行民主化和法
治化的执政方式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方式的法治化探索方向更为
清晰和明確。
(三)改革开放至十五大召开前期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种全会上总结了建国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共产党
执政方式错误引发的惨痛教训,在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上提出了健全
法制、民主制度化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从
阶级斗争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客观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
式的转变。
在人治和法治关系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进程。1996年3月举行的全国
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达标的依法治国报告推动了依法治国载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真
正意义上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向法制化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四)十五大至今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载入
了国家宪法。在这一治国方略深刻影响下,党的执政法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实现了由人治为本到法治为本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座谈会中的
讲话成为了当前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主要标志,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的目标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过去的执政方式向新的执政方式的转变。今天
10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中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中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
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
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
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
记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影响政党执政方式的主要因素
(一)政党的产生方式
政党按照其产生方式可以分为合法途径、非常途径以及建国途径三大类。合法途
径是指在当前的国体不变的情况下,政党严格遵守当前宪法及法律、政治规则,
通过平等竞争的方式获取执政地位,所以执政党服从于国家的法律规定并行使公
共权力。从政党和政府的关系来看,政党是施政过程的具体承担者,在当前的政
治体制格局下,起到了公共权力润滑剂的作用,并接受其他政党的监督以及国家
权力体制的监督和制约。由此来看,在合法途径下产生的政党,国家政权是第一
位,执政党处于第二位。
非常途径以及建国途径下形成的执政党主要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取执政地位,并随
后由执政党进行国家政治体制格局的构建。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执政党处于支配
地位,而国家政权则属于从属地位。
从以上对于三种不同的政党形产生方式来看,由于政党产生原因不同下的政治体
制差异,也是影响政党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经济体制
当前所存在的经济体制一般由两种形式,一种是集权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另外是
分权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相同发展条件下,集权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产生
人治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分权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则会相对应的产生民主的
、法治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三)政党制度、文化及执政理念
有学者经过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特征和现状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与
西方政党执政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在全面性方面,党作为领导核心,是对于国家政权、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
事业的全面领导。其次就直接性而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党组织
党委,且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处于中心领导地位。再次就集权性而
言,中国共产党各权力机关和执政机关都绝对服从党的统一决策。以上执政方式
的全面性、直接性和集权性造就了党于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使党处于各种矛盾
和权力中心的焦点,成为唯一的决策者,致使国家和社会不能对政党形成制约、
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所以从以上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特征分析来看
,其直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逻辑起点。
(四)党的职能和执政环境
这里所指的执政环境主要是指执政党在执政期间的国际外部环境,比如周边国家
政治关系、与世界大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乃至宗教领域的外部
发展空间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同样会对执政
党的执政方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来说,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
执政基础之上的,执政基础的变动必然会带来执政方式的调整,任何执政党对于
执政方式的选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并逐步完善
的。
三、 执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启示
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实施
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就需要在对执政方式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注意解
决以下问题:
(一)执政职能的确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资产阶级执政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共产党通过领导工
人阶级和人民群众,通过革命运动获取政权的。人民政权是在共产党获得政权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根本上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但是这里所提到的人民只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党同国家
政权的不同性质,直接决定了执政党作为全国政权的领导者,应把党的正确的、
先进的主张通过合法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而并不能越俎代庖的代替国家机关行
使管理职能。
(二)党内法制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的一系列党内法规及工作制度,为中国共产党的规范
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党内生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
着全面、系统、有力的制度规范,应在实践中加强党内制度建设,使党内也能做
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的为依法治国打好基础。
(三)统筹发展
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启示,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
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
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
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
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
、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
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在法治的引领
和规范作用下,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棋尹.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为重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魅力中国.201
4(26).
[2]李发戈.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学报.2009(4).
[3]阎少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演进——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理论学刊.2
007(9).
[4]董树彬.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进程.宁夏党校学报.2010(5).
[5]何娜娜,执政方式向度下的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兼论中国执政党执政方式
的完善.青年科学:下半月.2014(3).
[6]刘文娟.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善执政方式的必然性.学理论.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