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奏者到艺术家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633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卡萨尔斯、马友友、杜普雷、司徒志文等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艺术人生的简要回顾和浅析,探讨从事大提琴艺术的音乐工作者从演奏者到艺术家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大提琴演奏者;大提琴演奏家; 艺术生涯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8-0014-03
  从艺人到艺术家、从匠人到大师,不仅仅只是字符形式上的不同,更是有着精神性的本质上的区别。回顾世界上几位著名的大提琴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常常感叹他们的熠熠生辉艺术岁月。本文通过对大师们流芳千古的艺术人生的简要分析,认为这些大师之所以能从演奏者成为演奏家,登上大提琴艺术的巅峰,大体上都具有如下相同的几个特征。
  一、音乐“神童”的艺术童年
  纵观很多世界级的大提琴演奏家,他们都有一个和艺术、和大提琴艺术紧密相连的童年时代,或者说,他们的艺术神童童话和家庭的艺术熏陶分不开,
  首先从大提琴艺术家卡尔萨斯谈起。
  卡萨尔斯的父亲是一位乐师,音乐艺术对卡萨尔斯的熏陶从童年时代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卡萨尔斯说:“从童年开始,音乐对我来说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打个比方,就是自然得像呼吸一样。我学会唱歌比学会说话还要早。”5岁起,他就在教堂合唱队里唱歌,很快开始弹钢琴,拉小提琴,7岁帮助父亲编写预约的乐曲。11岁时,他第一次听到大提琴的演奏,在他自己的坚持要求下,家里给他买了一把大提琴,从此,他开始了漫长一生的大提琴艺术生涯。
  其次探寻一下大提琴艺术家马友友的神童生活。
  马友友4岁起跟随父亲学习音乐,他的父母都是从事音乐事业的教育家,姐姐擅长小提琴和钢琴。马友友6岁公演,9~16岁一直师从罗斯,11~12岁时已能完成许多难度很大的练习曲。掌握了高超的技巧。他的神童培养得益于他的父亲。“我父亲对教学是很有兴趣的。……父亲从来不提倡、也不要求做长时间的练习,他强调在练习时集中精力,我不仅学习如何用手拉琴,而主要是通过思索去练习。”
  第三,说说国内的著名的女大提琴家司徒志文。
  司徒志文出生在音乐世家。父亲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洋乐器教育的青年之一,志文的哥哥姐姐都是音乐的痴迷者。4岁时她被哥哥姐姐拉着学习钢琴,为了躲过练习音阶这一关,小小的志文想出妙计想蒙混过关,说自己不喜欢弹钢琴,喜欢拉小提琴。哥哥、姐姐很快给她借来一把儿童用的小小提琴。尽管小志文对拉小提琴也不大情愿,但因为从小受家庭音乐氛围的熏染,再加上兄长的鼓励、点拨,她发现拉琴并不是一件太苦、太难、太伤神的事,于是很快就入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对演奏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这时,志文的三位哥哥要组成弦乐四重奏,缺少一位大提琴手,他们就建议小妹改拉大提琴,这样兄妹四人就能组成四重奏了。志文听从哥哥们的建议,转而练习大提琴。练了一段时间,她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大提琴,从此开始了与大提琴相伴一生的音乐生涯。司徒志文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力日渐精深,开始把音乐当做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12岁,以其超常的音乐素养和琴艺被破格录取为国立上海音专的特别选修生。
  而英年早逝的英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杜普雷更是一个神话的代言者。杜普雷3岁时初次见到大提琴就十分喜爱,表示想学拉琴。5岁时开始正式学琴。7岁时初次登台演奏,10岁获奖,16岁举行首次独奏音乐会。
  当然,也有晚一些年龄才开始学习大提琴的演奏家。如前苏联大提琴演奏家鲍利索维奇·夏弗朗,8岁开始接触大提琴。但他自幼生活在艺术气氛浓厚的音乐之家,他的父亲是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艺术的熏陶培养出他对音乐艺术的超强的领悟力、接受力,再加上他的学琴生涯由他父亲亲自教授开始,所以他虽然接触大提琴较晚,但进步神速,学琴一年半后,就可以独立演出,而且可以演奏一些难度相当大的大提琴曲目。14岁时,获得全苏比赛一等奖,可谓少年得志。
  这些大提琴大师,他们之所以在童年时成为神童,除了因为他们确实拥有不同凡人的音乐天赋外,还有就是他们发自内心地对音乐、对大提琴艺术的喜爱、迷恋。这样的音乐神童靠决不是强制的学琴、练琴培养出来的——尽管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刻苦练习分不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让儿时的神童成为后来的大师。而当下国内艺术教育的功利主义棍棒底下打出来的神童,并不能成为今后的艺术大家。音乐教育是爱的艺术、真善美艺术,靠功利手段和有悖科学的指导方法是行不通的。
  二、以音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生追求,不离不弃
  纵观大提琴演奏家的大师生涯,不难看出,幼年良好的艺术教育只是从事大提琴艺术的开端,而演奏家最终的长成是和他们成年后的持续进步分不开的。大师们把大提琴艺术当做生命的一部分,虽历尽坎坷,却从不言弃。他们为艺术献身,“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以卡萨尔斯为例,他的大提琴艺术活动,几乎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95岁时,在联合国举办的特别音乐会上,他还指挥首演他自己的最后一首作品《联合国赞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还参加一些联欢节和主持“技艺训练班”,那时他已经是97岁高龄的老人。
  司徒志文在她的半个多世纪的大提琴生涯中,曾经有两次重大挫折。第一次是在前苏联留学期间,因肌肉长期劳损所致,导致手指变得僵硬,右臂不能抬高,被医生误诊为双臂神经炎,她不得不从舞台演奏转向音乐教育岗位,通过培养学生来延续自己的音乐生命。在撰写大提琴教育教材的同时,她并不放弃重返舞台的努力,积极治疗疾病。后来,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的诊断和悉心治疗下,手臂的病情迅速好转,她坚持练习的一段时间,又能自如地运弓,重返舞台,结束了长达六年的病痛折磨和不能演奏的噩梦。可就在她重新登台演出不久,“文革”临空而至,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她被赶出艺术的殿堂,她的大提琴艺术之梦再一次打破。但即便阴云压顶,她内心深处仍旧没有放弃对大提琴艺术的热爱,坚持练琴不懈。“文革”结束时,司徒志文已是中年人,她凭借不间断的练琴养成的精湛的琴艺,再一次重新登台。1988年,她以中国大提琴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在美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大提琴大会,率先把中国大提琴演奏艺术介绍给世界乐坛。20世纪90年代,创建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中国“爱乐女”交响乐团。所以音乐界把司徒志文誉为“乐坛一株常青树”。   马友友在青年时期,曾经去哈佛大学读书,攻读德语和社会学。这一段大学生活让他开阔了视野,他曾一度产生选择律师做终生职业的念头。但是后来,抑制不住对大提琴艺术的热爱,还是回归到他钟情的大提琴领域,并从此倾注全部精力,成为当今世界青年大提琴家中佼佼者。
  前苏联大提琴演奏家夏弗朗说:我一生都在寻找新的东西,在创作上不是固步自封。……我很想把所有的一些大的作品重新再“陈述”一遍……这就是大提琴演奏家们对大提琴艺术的终生之爱。
  三、技艺精湛,超凡脱俗
  要成为大提琴演奏家,仅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精妙绝伦的技艺和与众不同的风格。
  美国作曲家布里顿这样赞美俄罗斯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琴艺:“我第一次听他演奏时,完全被他的天才和个性所征服,之前我从未被一件乐器所吸引,我当即决定要为他写一些东西。”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时,他的弓子在弦上拉来拉去,如果你不注意的话,简直听不出在换弓、换弦的痕迹,他的运弓自然得像人的呼吸……他的演奏无论是快、慢、强、弱都能发出传递很远的声音。有了优秀的音准,又有柔韧的运弓,使他能随心所欲地表达音乐。
  听众们听了英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杜普雷演奏的埃尔加的协奏曲,人们似乎感到作曲家的曲子是为她而写,而她又是为此而生。她的演奏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有着闪光的音色,无论是乐曲开始前那些辉煌的和弦,还是那些令人陶醉的轻奏。在诙谐曲中那些非常快速的音型,在技术上她没有一点负担。
  精湛的技艺来自严谨的艺术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练习。马友友曾表示:在公开演奏一首乐曲时,在一个星期前就惶惶不安。每天练习这首曲子五个小时,直到手指上又出现了新的肉皮为止。
  有艺术家这样评价卡萨尔斯演奏风格:“他所具有的惊人的技巧上的运行自如,借此能消除掉演奏者和乐器之间的界线,琴音不同寻常的优美,音色丰富多彩,高度的艺术性,”“这位西班牙演奏家的技巧是如此完美,如此地听从于精神的支配,简直像是技巧已经不复存在,已经把技巧忘掉了一样。”
  弗莱什评价卡萨尔斯说:“他已经开始了像阐明小提琴的技巧能力那样来阐明大提琴的技巧能力,以期最终在音乐方面超越小提琴的技巧能力。无疑,在我们的领域里,开辟新道路的人们中,有的是非常有能力的,甚至是天才的,……但是他们中间谁也没能像卡萨尔斯所成功做到了的那样,在演奏技术中完成如此急进的转变并由此而做出在艺术方面的有益的进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热爱卡萨尔斯并欣赏的道理。”
  但是,音乐演奏仅仅停留在技巧上,那只永远是匠人。作为一个艺术家,技巧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技巧的掌握上。卡萨尔斯就一直强调技巧与艺术统一。他说:“我经常把技巧看做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技巧而技巧。”演奏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这个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和演奏家的审美理想、趣味紧密相连。
  仍以卡萨尔斯为例,他的表演风格是“绚丽多彩、富于变化、生动鲜明、自由无拘束”
  他对自然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经验,赞美对世界变化统一规律,欣赏巴赫的音乐,甚至强调“决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演奏两个音。”
  从演奏者到出色的演奏家,不是从作品表面的形式上的演示作品风格,而是从文化传统、审美意识中追寻表演艺术的根基,从本源的东西出发,再进行自身感性的感触、体会以及理性的思考,从而把握作品的神韵、领悟音乐声响动态更深层的精神,以达到入化之境。卡萨尔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大师。
  四、德艺双馨,始为大家
  仅仅有技艺技巧并不能担负起大家的称号,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修养。
  卡萨尔斯被冠名为“艺术家、音乐家、人道主义家、教育家。”,是德艺双馨艺术家最好的写照。在卡萨尔斯的艺术人生,他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主张,他说:“我反对缺乏人民性的艺术,反对拼命追求标新立异。反对无人理解的音乐,因为音乐作品应该揭示的主要东西是人民……”
  卡萨尔斯,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个祖国的公民、炽热的爱国者、坚定的反法西斯者、和平的战士。当法西斯侵略他的祖国的时候,他拒绝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和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演出,把自己音乐会的收入捐助给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野战医院、孤儿学校。他的一生,始终忠于自己的人民,忠诚于音乐艺术,忠实于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罗曼·罗兰称他是“保持着人道主义和始终如一地为了大众儿捍卫人类信念的伟人。”“他用自己整个形象体现出演奏艺术中的最美好的东西。”(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俄罗斯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举行过多次的演出,支持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事业,为感谢他在人权领域里所作的贡献,国际人权联盟颁发给他1974年度的大奖。
  在大师们光辉的艺术生涯中,虽历经坎坷不言退缩,用艺术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彰显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大提琴艺术大师的艺术人生,不难得出:从演奏者到演奏家,最终的成熟要靠多方面的努力和历练,无论是艺术的造诣,还是思想的修养、人格的培养,缺一不可。
  [参 考 文 献]
  [1][法]罗曼·罗兰,傅雷译.贝多芬传[M].北京:
  致公出版社,2003.
  [2]宗柏.大提琴演奏艺术300年[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3]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音乐大师极其名作[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
  [5][英]斯托威尔编,张培荔,孔维锋译.大提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章若艺)
其他文献
朝霞捧出太阳  鸟儿衔来花香  这是七月的第一个黎明  我把妈妈的生日歌唱  几十年寒来暑往  几十载风雨沧桑  党啊 亲爱的妈妈  您的容貌总是那样慈祥  你的形象依然那样端庄  镰刀挽着铁锤  红旗映着阳光  这是七月的第一个早晨  我把妈妈的生日歌唱  几十年人间正道  几十载走向辉煌  党啊 亲爱的妈妈  您的信念总是那样坚定  您的魂魄依然那样刚强  党啊 我向您诉说  鲜花把美丽的心愿
期刊
[摘 要]文章围绕乐曲结构展开讨论,在把握作品整体构思的同时,厘清乐曲各要素,如旋律、和声、调式等是如何辐射于作品之中,并进一步将乐曲中涉猎的各种技法与传统进行比较,尝试勾勒作曲家个性化的风格语言,以深入了解作曲家独树一帜的创作观念与技法特征。  [关键词]曲式结构;和声语汇;调式特点;展开技法;个性化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5-00
期刊
旗帜为什么这样红  一心为民从未改变初衷  永远走在前列干劲没有放松  领着龙的传人谱写中国梦  满腔豪情奉献春夏秋冬  旗帜为什么这样红  只因为和万众心灵相通  旗帜为什么这样红  只因为与家国情怀紧紧相拥  理想信念从来不曾摇动  永远保持纯洁牢记使命光荣  领着华夏儿女开创新生活  坚强核心凝聚南北西东  旗帜为什么这样红  只因为和人民情深意浓  旗帜为什么这样红  只因为辉映着老百姓的
期刊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作曲家梅西安 (Olivier Messiaen,1908-1992)在作品中开始大量应用鸟歌进行音乐创作。他在大自然中采集、记录了多区域的鸟歌旋律,仅在钢琴作品中就涉及到近80种不同的鸟歌。鸟歌给予梅西安充分的创作灵感,并在音乐作品中带来与之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梅西安将大自然中的鸟歌与人工化的创作技巧结合起来,用理性的数字控制随机性的鸟歌,通过音乐中变量与不变量的
期刊
游五泉(明)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韩国歌手大举入侵大陆,不断出现韩国明星的身影,包括在内地的电视荧屏和产品代言,而且连电视节目也引进韩国的音乐节目,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而且在日本街头也会出现粉丝打扮成团体成员的样子,韩国歌手更是红到菲律宾,可见韩国明星影响之大。很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韩国的SM公司有“星工厂”之称,凭借公司的独具慧眼和完整专业的运作体系,创造了许多红遍世界的歌手组合“SES、神话
期刊
王致铨,重庆市江北区文化委员会退休干部。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中国作协、音协四川分会会员。曾任重庆作协江北区站站长、重庆音协理事、重庆江北区第一届文联秘书长。已在《人民文学》、《词刊》、《歌曲》、中央电视台及30余省(市)100多家媒体发表诗歌、歌词、散文、文艺评论等1300余件,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王致铨歌词作品选》。作品收入《中国当代歌词选》等五十多种文艺选集和中小学教材。
期刊
爱在红尘里  今夜一场烟雨迷离  像是寂寞纠缠不止  你弹烟的指 是不是一种回忆  回忆里住着哪个知己  今夜一场烟花凄迷  像是往事袅袅升起  你一抹笑意 是不是一种伤逝  伤逝中悼念哪段情事  爱在红尘里  来来往往的尘世相逢又分离  有多少人儿值得你惦记  爱在红尘里  熙熙攘攘的人世相爱又失去  有多少情啊值得你痛惜  如果爱随风去  那天远远地望着你  我的心里下着蒙蒙的雨  多想上前告
期刊
[摘 要]气的思想沟通了中国古代原始信仰崇拜和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解明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中,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发展,被提高为自然哲学的概念,可以说“气”是万物生成的始源。“气”作为一个音乐哲学的概念如何被提出来?先秦时期首先描述阴阳二气消长的理论是音律。音律作为气论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古老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先秦乐律思想的研究,以气论哲学为观察视角,梳理具体文献中音律与气相关的记载,追问
期刊
[摘要]肖黎声教授是一个多重身份的人,是政治家,更是我国知名声乐教育家。他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放眼学术前沿,为我国的声乐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德艺双馨”是他所有学生对他的一个整体评价。他一生兢兢业业致力于声乐学术前沿的研究。本文从他的德与艺以及他的思想高度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肖黎声;教学理念;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8-0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