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首批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之一,宜昌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宜昌六中”)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数字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开展智慧教室实验、开设数字化校本课程、搭建网络学习空间等措施,带动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加快了学校现代化发展步伐。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互助合作、乐于分享的现代新人
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宜昌六中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基础,结合“班班通”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维五环式”高效课堂理论构架和课堂模式。“三维”是指人机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三个关系维度。“机”指的不仅是电脑、电子白板等终端,还包括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云终端、电子书包、教学软件、教学资源以及现代媒体。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了课程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最大优势。“五环”是指导学、自主、展示、评价、拓展五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串”的情境导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适时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等,激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疑问,促进人机互动、生生互助、师生互促。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在“参与无错,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突破口。根据《宜昌六中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方案》要求,课堂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使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制作课件,上传视频,课堂上先小展示,后大展示,培养了学生学会分享、合作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评价、诊断等措施跟踪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益。通过落实《宜昌六中高效课堂“六度”评价表》(“六度”指参与度、情绪度、思维度、达成度、生成度、延展度),开展课堂小组评价,建立捆绑式评价信息库。通过质量检测,及时诊断课堂效果,形成过程性评价资料,建立学生个人成长信息档案,使学生学习得到及时反馈,作业得到及时完成和改正。
从教的方式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宜昌六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现在的课堂虽然几乎100%使用电子白板,但教师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由于信息化教学呈现手段直观、生动、形象,原来教不清楚的,现在教清楚了,而且学生知识内化快、理解深,实现了课堂的高效。另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一人一个云端号,教师能应用畅言教学网资源、“101”网校资源、天仕博电子白板资源、优课教学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以及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等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到“班班通”等教学终端,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开展智慧教室实验,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现代新人
平板电脑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电子书包的应用更是对教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宜昌六中通过实施智慧教室电子书包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明显增强。在传统课堂上,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在20分钟左右,有了平板电脑,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听
和看,更喜欢在平板上书写、拍照、发送,一堂课始终有任务需要去完成,学生学习参与度大幅提高。特别是评测、点评、推送等功能,增强了课堂互动,学生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实现了课程的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电子书包中的分享大屏幕、作业展示、成绩统计等功能,提高了教学针对性,使教师轻松实现作业的智能化诊断和过程性管理,学生完成情况,包括提交人数、完成正确率等都可及时呈现,提高了教学反馈速度。教师通过分析系统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为学习程度不一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达到个性化学习目的。另外,课堂作业和笔记一键式发送、学习内容截屏、错题本、一题多解同步呈现等功能,可以让学生选择保存,既巩固复习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又纠正作业错误,减少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从整体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开设数字化校本课程,培养质疑创新、善于实践的现代新人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开发学生潜力。宜昌六中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将培养目标课程化,将信息技术与三大类课程进行融合,即基础型课程重在应用,拓展型课程重在实践,综合型课程重在研究。
一是开设理科数字化探究实验课,实现实验课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克服了传统实验仪器误差大、数据处理繁琐和实验方式“重操作、轻分析”的弊端。在数字化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电脑,迅速、直观、精确地获得实验数据,把更多时间用在做实验、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等创造性、探索性问题方面。
在传统的实验条件下,“摩擦力的测量”只能在黑板上“演示”,“溶液的PH值”只能用试纸估量。但在数字化实验室里,可以适时呈现出摩擦力的细微变化、PH值的连续变化。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数据不但信息量大,而且数据精准,最关键的是可以全方位、多视角观察数据的变化过程和分析处理的过程,留给学生无限的质疑创新、探究实践的空间。许多过去不可能完成的实验、学生难以理解的实验,利用数字实验系统都可轻松完成,让抽象的实验具体化,让静态的实验动态化,让微观的实验可视化,减少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是机器人实验课程开设,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校的机器人实验课程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教师的操作指令要求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器人设计、编程、组装、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分解、子任务串联等实践过程,开放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与竞争,让不同思维的碰撞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成果。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培养云课堂环境下的现代新人
信息化推进了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让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创新应用研究》等课题研究,推动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录播管理系统中建立了宜昌六中教学视频资源云平台,搭建了教师个人空间,在“我的视频、我的提问、我的专辑、我的直播、我的评论”等模块中,教师申请直播,上传视频,收看直播、点播,生成个人工作室。在专业评课模块中,对课堂视频的点播资源、直播课堂的评价评分,及时交流,进行在线网络教研。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录播课比赛、微课比赛、微格教研等活动,邀请农业科技方面专家、台湾孝道文化学者为学生上直播课,开展了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友好学校远程视频教学交流活动。在集管理、资源、科研、服务为一体的“教师工作室”平台中,开辟教学文库,由教师提交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总结、年级质量分析、观课议课分析等,开展协作研究,实现校本教研的网络化、常态化。
在教学视频资源平台中为学生开设个人学习空间。学生在自己的空间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视频点播、校园直播、在线测试、在线投票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点播视频:课前观看,为预习和课堂交流做准备;课下观看,对在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反复观看、选择性观看以加深理解。同时,对那些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在教学视频资源平台上与教师、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将自己的收获、学习资源推送给他人。这种学生借助于教师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的网络资源自主完成作业、探讨问题、个性化指导的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让学生的学更有目的性,确保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开放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拥有更多选择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作者系三峡艺术高中党总支书记,宜昌市第六中学原校长)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互助合作、乐于分享的现代新人
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宜昌六中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基础,结合“班班通”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维五环式”高效课堂理论构架和课堂模式。“三维”是指人机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三个关系维度。“机”指的不仅是电脑、电子白板等终端,还包括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云终端、电子书包、教学软件、教学资源以及现代媒体。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了课程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最大优势。“五环”是指导学、自主、展示、评价、拓展五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串”的情境导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适时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等,激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疑问,促进人机互动、生生互助、师生互促。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在“参与无错,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突破口。根据《宜昌六中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方案》要求,课堂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使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制作课件,上传视频,课堂上先小展示,后大展示,培养了学生学会分享、合作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评价、诊断等措施跟踪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益。通过落实《宜昌六中高效课堂“六度”评价表》(“六度”指参与度、情绪度、思维度、达成度、生成度、延展度),开展课堂小组评价,建立捆绑式评价信息库。通过质量检测,及时诊断课堂效果,形成过程性评价资料,建立学生个人成长信息档案,使学生学习得到及时反馈,作业得到及时完成和改正。
从教的方式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宜昌六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现在的课堂虽然几乎100%使用电子白板,但教师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使用。由于信息化教学呈现手段直观、生动、形象,原来教不清楚的,现在教清楚了,而且学生知识内化快、理解深,实现了课堂的高效。另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一人一个云端号,教师能应用畅言教学网资源、“101”网校资源、天仕博电子白板资源、优课教学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以及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等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到“班班通”等教学终端,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开展智慧教室实验,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现代新人
平板电脑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电子书包的应用更是对教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宜昌六中通过实施智慧教室电子书包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明显增强。在传统课堂上,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在20分钟左右,有了平板电脑,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听
和看,更喜欢在平板上书写、拍照、发送,一堂课始终有任务需要去完成,学生学习参与度大幅提高。特别是评测、点评、推送等功能,增强了课堂互动,学生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实现了课程的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电子书包中的分享大屏幕、作业展示、成绩统计等功能,提高了教学针对性,使教师轻松实现作业的智能化诊断和过程性管理,学生完成情况,包括提交人数、完成正确率等都可及时呈现,提高了教学反馈速度。教师通过分析系统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为学习程度不一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达到个性化学习目的。另外,课堂作业和笔记一键式发送、学习内容截屏、错题本、一题多解同步呈现等功能,可以让学生选择保存,既巩固复习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又纠正作业错误,减少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从整体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开设数字化校本课程,培养质疑创新、善于实践的现代新人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开发学生潜力。宜昌六中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将培养目标课程化,将信息技术与三大类课程进行融合,即基础型课程重在应用,拓展型课程重在实践,综合型课程重在研究。
一是开设理科数字化探究实验课,实现实验课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克服了传统实验仪器误差大、数据处理繁琐和实验方式“重操作、轻分析”的弊端。在数字化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电脑,迅速、直观、精确地获得实验数据,把更多时间用在做实验、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等创造性、探索性问题方面。
在传统的实验条件下,“摩擦力的测量”只能在黑板上“演示”,“溶液的PH值”只能用试纸估量。但在数字化实验室里,可以适时呈现出摩擦力的细微变化、PH值的连续变化。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数据不但信息量大,而且数据精准,最关键的是可以全方位、多视角观察数据的变化过程和分析处理的过程,留给学生无限的质疑创新、探究实践的空间。许多过去不可能完成的实验、学生难以理解的实验,利用数字实验系统都可轻松完成,让抽象的实验具体化,让静态的实验动态化,让微观的实验可视化,减少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是机器人实验课程开设,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校的机器人实验课程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教师的操作指令要求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器人设计、编程、组装、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分解、子任务串联等实践过程,开放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与竞争,让不同思维的碰撞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成果。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培养云课堂环境下的现代新人
信息化推进了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让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创新应用研究》等课题研究,推动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录播管理系统中建立了宜昌六中教学视频资源云平台,搭建了教师个人空间,在“我的视频、我的提问、我的专辑、我的直播、我的评论”等模块中,教师申请直播,上传视频,收看直播、点播,生成个人工作室。在专业评课模块中,对课堂视频的点播资源、直播课堂的评价评分,及时交流,进行在线网络教研。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录播课比赛、微课比赛、微格教研等活动,邀请农业科技方面专家、台湾孝道文化学者为学生上直播课,开展了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友好学校远程视频教学交流活动。在集管理、资源、科研、服务为一体的“教师工作室”平台中,开辟教学文库,由教师提交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总结、年级质量分析、观课议课分析等,开展协作研究,实现校本教研的网络化、常态化。
在教学视频资源平台中为学生开设个人学习空间。学生在自己的空间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视频点播、校园直播、在线测试、在线投票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点播视频:课前观看,为预习和课堂交流做准备;课下观看,对在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反复观看、选择性观看以加深理解。同时,对那些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在教学视频资源平台上与教师、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将自己的收获、学习资源推送给他人。这种学生借助于教师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的网络资源自主完成作业、探讨问题、个性化指导的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让学生的学更有目的性,确保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开放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拥有更多选择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作者系三峡艺术高中党总支书记,宜昌市第六中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