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市郊县有一中学,不时地巧立名目,向学生乱收费,一个学期下来,仅这些乱收费,每个学生得缴2000多元钱。而更为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每次乱收费之后,学校都让各班的班主任,向学生宣布说:“对于这些收费,你们再不要向新闻界投诉了。因为你们投诉毫无用处,每到记者前来调查时,学校给记者塞几千元钱,把记者打发回去,而塞给记者的这些钱,还得从你们所缴的费用中付出,你们看划得来,还是划不来?你们投诉顶什么用呢,还是老老实实的缴费,别胡折腾了。”
该校有位高三的学生,对此事询问我,为记者塞钱“灭火”,是不是真的。我寻思良久,无言以对。
这位高中生所讲的情况,也许是学校为了吓唬学生,用这种伎俩来封学生的口,也许是确有其事。笔者无从知晓,但据笔者所知,有些记者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社会上一些单位“捞钱”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临潼有一偏僻乡镇的初级中学,有日不请自来了一位报社记者,使学校领导受宠若惊。于是,急忙好烟好茶招待,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不知这位“大记者”为何要“光临”本校。在互相寒暄了几句之后,这位记者开口了,他说,该校卫生状况不好,教学秩序太乱,要在他们报纸上进行曝光。学校领导听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忙向这位记者求情,求求他能不能不曝光。这位记者暗示说,不曝光也行,那学校就得出点“血”,他回去向报社领导“疏通疏通”。因为这些事实群众向报社投诉的,他是报社领导派下来进行调查的。学校领导一听这话,心里已经明白了七八分,急忙将这位记者请到镇上最好的一家餐馆,给嘴上“抹了抹油”,然后又塞了一个装有2000元钱的“红包”,才将这位记者给打发走了。从此,该校加强了门禁制度,凡是记者要“光临”该校,一律拒之门外。
有一乡镇领导,老想将自己的“政绩”,在市报上宣扬宣扬,但本乡镇宣传干事写的稿子,总是见不了报,使他很伤脑筋。后来,有位“高人”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将市报一位负责“跑”乡镇的记者,用小车接到乡镇,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一顿,然后又送给了一个“红包”,从此以后,不时可以在市报上见到该乡镇领导的“政绩”报道。在一次闲谈中,我问该乡镇的宣传干事,那个“红包”包了多少钱。她笑着说,“红包”是领导直接给记者的,她不知道包了多少钱。作为一名小干事,自然是不敢轻易向外泄漏这“红包”的“分量”的。但据笔者估计,起码也在千元以上吧。
固然,在笔者与众多新闻界的记者打交道的这么多年中,觉得绝大多数的记者,都是相当高尚的,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从不在报道中搞名堂,从不用要进行负面报道捞油水,在广大群众中留下了好口碑。但这些记者队伍中的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却起到了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的反面作用,致使社会上有些人误认为记者为什么要下基层,就是下来挑毛病捞钱的。作为基层单位,要想上稿子,就必须先“投钱问路”,不给记者塞钱,即使再典型的事迹,也难以见报。社会的这种心理与误解,对整个新闻界来说,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甚至会影响到新闻界在公众中的公信力。所以,作为各新闻单位,在报道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与腐败的同时,还是先把自己的记者管好是上策。因为打铁先要自身硬。
该校有位高三的学生,对此事询问我,为记者塞钱“灭火”,是不是真的。我寻思良久,无言以对。
这位高中生所讲的情况,也许是学校为了吓唬学生,用这种伎俩来封学生的口,也许是确有其事。笔者无从知晓,但据笔者所知,有些记者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社会上一些单位“捞钱”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临潼有一偏僻乡镇的初级中学,有日不请自来了一位报社记者,使学校领导受宠若惊。于是,急忙好烟好茶招待,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不知这位“大记者”为何要“光临”本校。在互相寒暄了几句之后,这位记者开口了,他说,该校卫生状况不好,教学秩序太乱,要在他们报纸上进行曝光。学校领导听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忙向这位记者求情,求求他能不能不曝光。这位记者暗示说,不曝光也行,那学校就得出点“血”,他回去向报社领导“疏通疏通”。因为这些事实群众向报社投诉的,他是报社领导派下来进行调查的。学校领导一听这话,心里已经明白了七八分,急忙将这位记者请到镇上最好的一家餐馆,给嘴上“抹了抹油”,然后又塞了一个装有2000元钱的“红包”,才将这位记者给打发走了。从此,该校加强了门禁制度,凡是记者要“光临”该校,一律拒之门外。
有一乡镇领导,老想将自己的“政绩”,在市报上宣扬宣扬,但本乡镇宣传干事写的稿子,总是见不了报,使他很伤脑筋。后来,有位“高人”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让他将市报一位负责“跑”乡镇的记者,用小车接到乡镇,好吃好喝地“招待”了一顿,然后又送给了一个“红包”,从此以后,不时可以在市报上见到该乡镇领导的“政绩”报道。在一次闲谈中,我问该乡镇的宣传干事,那个“红包”包了多少钱。她笑着说,“红包”是领导直接给记者的,她不知道包了多少钱。作为一名小干事,自然是不敢轻易向外泄漏这“红包”的“分量”的。但据笔者估计,起码也在千元以上吧。
固然,在笔者与众多新闻界的记者打交道的这么多年中,觉得绝大多数的记者,都是相当高尚的,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从不在报道中搞名堂,从不用要进行负面报道捞油水,在广大群众中留下了好口碑。但这些记者队伍中的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却起到了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的反面作用,致使社会上有些人误认为记者为什么要下基层,就是下来挑毛病捞钱的。作为基层单位,要想上稿子,就必须先“投钱问路”,不给记者塞钱,即使再典型的事迹,也难以见报。社会的这种心理与误解,对整个新闻界来说,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甚至会影响到新闻界在公众中的公信力。所以,作为各新闻单位,在报道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与腐败的同时,还是先把自己的记者管好是上策。因为打铁先要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