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s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日益成为评价新时期创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使命的高等学校,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有效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对我国新时期的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效率,如何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我们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需求。在这些挑战和需求的作用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由理论性向应用性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上主要偏重于计算机基本原理及基础编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而在计算机操作及应用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应用,对于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生而言,其除了需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熟练使用相关应用软件的应用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计算机的各项功能,使计算机的优越性深入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所以,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是一种应用能力的教育,学校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仅仅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2.知识结构由固定性向灵活性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通常遵循着一套相对固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生进行稳定而统一的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的多元化要求。首先,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固定的知识结构无法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协调;其次,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生因为所学专长、发展目标的不同,其对知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固定的知识结构必然会对学生摄取知识造成一定的消耗甚至障碍;再次,固定的知识结构不容易接受局部的动态变革,而整体变革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容易造成知识因不易更新而阵旧过时的不利状况。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采用的知识结构体系由相对固定转向全面动态,已是大势所趋。
  
  3.知识层次由分散性向系统性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由于受到硬件设施及软件水平的局限,其知识体系未能体现明显的层次性,结构较为分散,知识的关联也比较差。伴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加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也逐渐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结构也呈现出相对系统的趋势。另一方面,只有信息技术发展和加速更新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学到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思维方法。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层次从分散性向系统性的转变,是教学进步的必然结果。
  4,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关系由独立性向联合性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由于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领域,与其它学科领域之间还保持着事实上的独立性。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学科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如今,计算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合与渗透,已达到了相当程度。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侧重地开展具有学科联合性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5.教育目标由学术性向产业性转变
  过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侧重于教育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教育的重心也主要倾斜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发现。随着信息产业的开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相关产业已成为全国“科教兴国”方针的一个主要实施领域。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知识资本”正面临着大规模向“货币资本”实现转化。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正逐步由“学术性”向“产业性”转变。
  
  二、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上述特点,我们必须及时改革高校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技术,才能确保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形势的需要,为国家新时期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需要,适应发展,建立应用型教学内容体系
  在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需要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导向,建立应用型教学内容体系。应用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应用型基础理论。主要是指针对计算机应用而设立的关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等理论内容。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应用型基础理论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而不是理论普及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2)计算机基本应用技术。主要是指将计算机能力转化为对人们生活具有影响力的各项基本技术。基本应用技术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资源、将计算机应用到许多实际领域的能力。(3)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主要是指操作计算机及使用应用软件的技术。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计算机典型软件的能力。
  应用型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将改变过去教学和实践相脱离的局面,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开发等实际能力。
  
  2.因材施教,保持弹性,完善动态型知识结构体系
  随着学生素质和知识需求多样化,高校计算机教育需建立一套动态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套体系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协调:
  首先是针对学生素质的动态协调与适应。高校学生个体在思维能力、文化素质、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学校可根据学生群体的主要差异性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再针对不同的类型构建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其次是针剥。学生知识需求的动态协调与适应。高校学生因专业选择、未来生活及事业目标、爱好及偏向不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校在构建计算机教育知识结构时,可先对学生的需求调查分类,再设计与其需求类别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总之,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创新的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只有保持相当的弹性,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点面结合,协调统一,构建有机型知识层次体系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知识的新旧更替频率相当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适应其变化,就必须注重知识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我们可以通过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融汇贯通,以进一步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建立有机的知 识层次体系,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各分支学科的横向有机行。高校在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层次体系时,必须保证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到计算机的应用操作等各分支学科的有机统一。使得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衔接,既没有知识面重复,又没有知识面盲区。(2)注重各分支学科的纵向协调性。在保证各分支学科横向有机性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注意各分支学科的纵向协调性,即各分支学科的内部知识结构应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各知识点的内容互相衔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3)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深层理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上述三点的实现,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灵活驾驭能力。
  
  4.拓展领域,注重衔接,健全支持型学科渗透体系
  当今时代,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必然涉及到计算机学科以外的知识。我们已无法仅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与计算机相关的问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计算机的学科观念,建立支持型的学科渗透体系。建立支持型学科渗透体系的基本方法如下:
  (1)分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对主要应用领域所涉及的非计算机学科进行分类,并评价其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与计算机学科的相互渗透程度。(2)建立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与计算机学科紧密相关的非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3)将上述知识结构体系中与计算机学科对接的知识内容,纳入计算机学科的教育规划中。
  建立健全支持型学科渗透体系后,学生在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时,一方面能够概括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能够相对具体地掌握与计算机衔接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总之,支持型学科渗透体系的建立,能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领悟计算机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原理,深入地解决计算机应用中的问题和矛盾,从根本上推动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与进步。
  
  5.激发热情,科学引导,创立开拓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要求,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信息社会的到来及我国对知识经济的提倡,给计算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校结合实际,建立开拓型人才培养体系。而这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需要抓住几个要点:
  (1)密切关注计算机相关产业发展动态,合理调节教学内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定期搜集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信息,一方面及时向学生传播业界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要科学地分析创业热点,合理调节教学的侧重点,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科学选择教学风格,强化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在教学风格的选择上,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可紧密联系创业实践,以创业需求为导向,从技术能力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3)结合信息产业创业特征,有计划地开展知识经济创业能力培训。人才的创业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和过硬的素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可结合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常规教育内容之外,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创业能力培训,引导学生加强创业相关知识的修养,有效地促进科技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总之,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是一项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大胆创新。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建设现代科技强国的目标定能早日实现。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的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面
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精准营销成为可能。通过收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偏好和个人信息等数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目标营销,完善产品运营,提升用户体验。但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它处于承上启下、联接城乡各个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重大比例,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期刊
一、学校教育及其功能    学校教育作为专门化教育的形式,自产生以来,即具有各不相同的形态,因而人们对其理解和定义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略去它们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定义可表述如下:在教师的主导或引导下,学生借助于教材等学习材料和媒介,通过一定的模拟性活动,掌握一定学科知识、形成一定思维能力及其社会性格的活动。这一定义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课程实习等各种学校教育形式,因而是一个广义的学校教育概念
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党组如何抓好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由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是跨地域、跨行业的重要经济组织,在国民经济生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阵地,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而高等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统揽全局的同时把握重点,以重点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的实际出发,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高校扩招的决定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一些高校不顾自身水平和能力,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对研究生进行“产业化”培养。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以30%的幅度递增。在这种状态下,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迅速膨胀,但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一些高校专业的研究生质量呈现滑坡的趋势,这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教育规模、教育质量还是办学效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然而,在肯定我国农村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纵观其在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它与新农村建设对教育的要求仍有距离,农村教育中存有的问题也值得我们省思。    一、农村教育存有的问题省思    (一)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亟待提升  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