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学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由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整体形象以及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等载体综合而成,是学校是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文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富有个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新课改 精神文化 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育人、约束、激励等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作用的扩大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新课改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完全可以通过嵌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来体现其宗旨,新课改的强制性也推动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课改的进行与中学校园文化的构建相协调互促进成为中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在新课改深入进行下如何建设中学校园文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中学里,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还是以分数评价学生为主,侧重于争夺优秀生源、强调升学率,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的锻炼、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的传统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督导,还需要中学按照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形成特色文化理念。
发挥中学的主体性,学校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理论水平、综合素养、统筹管理能力、行为方式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中学管理者带头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主动加强与其他中学、相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接受专家学者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研究出切合本校实际的指导理论和建构模式。
中学教师是中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实现,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在课程改革、育人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真正发挥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 创设良好的保障环境
2.1 完善中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是学校对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的规范,不同的教育理念,会有不同的规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约定俗成的制度文化。学校要想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实现特色的教育意图,就必须制定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文化的开展。制定科学的学校制度,首先必须要与教育发展规律、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一致;其次要做到全面、科学、可操作性强,体现制度的人文性、时代性、前瞻性,要有益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第三,制定制度要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制定前可充分调研,实施前要广泛宣传、征求意见,取得师生的认可,执行过程中要应以人为本,做到及时有效。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完成新课改的任务,探索巩固新的学校文化构建模式。通过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形成师生个性发展与学校荣辱与共的强大向心力,酿造奋发图强的校园精神、互帮互助的校园氛围,为中学校园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完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即管风。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学校领导作风过硬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和管理师生员工,才能对全校成员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才能带领师生把学校办好。作为校风中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作风,影响全局,是校风中最具导向性和控制性的部分”。①学校制度是构建中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但是如果片面的强调制度而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则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很难内化成强大的向心力。要努力使制度建设上升为制度文化建设,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深校园文化的观念,形成独特的管理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制度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符合新课改关于“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自主性要求。
2.3 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督导评价
中学教育督导评价的标准基本上决定着学校在建设中的投入方向。传统的学校督导检查评估标准中,普遍含有学校德育工作、教学教研工作、后勤管理工作、党政建设工作、基础设施和仪器配备等方面内容,却鲜有校园文化建设这方面的内容。这就明显说明,我国的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工作还不太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评价的标准有利于中学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3 全面有效构建中学校园文化
一般来说中学校园文化主要由管理文化、教学文化、学习文化相互作用整合而成。其中,管理文化起着导向作用,教学文化起着推动作用,学习文化则是前二者的落脚点,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标志,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园气氛是其生动体现。②
3.1 精神文化建设
做为中学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由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整体形象以及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等载体综合而成,是学校是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关键成长期,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热爱实践活动。中学应深入的开展校园精神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使德智体全面发展。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应当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方式,采取开放的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渐培养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③
具体方式上,可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像有些学校坚持的每周一清晨庄严地升旗仪式、爱的主体教育演讲比赛等,开展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文化活动,献爱心活动,邀请法律人士组织“模拟法庭”等活动,既体现新课改的时代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特点,又能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育教学文化的构建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文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富有个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在教学文化建设上,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中学建设教育教学文化,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奖励推动教师加强教学实践锻炼,不断总结、改进、提高自己的教风;第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第四,大力支持教师进修,确保教师理论素质的提高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另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教育,中学可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氧吧)等并切实开展教育活动,达到美育师生心理的作用,切实为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服务。
3.3 学生学习文化的构建
新课改更深层次的扩大了学生学习内容,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传统较封闭性的校园生活,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引导开展综合性、多层次、多选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长学生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实践作为校园学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含科学知识类和文艺娱乐类的活动形式。科学知识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法研究、科技实践、勤工俭学等。中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开展科技以知识竞赛,举办科学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科技兴趣小组,进行科技作品制作,开展“小发明”、“小创作”设计活动等。文化娱乐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表演、文艺演出、文学作品创作、诗歌朗诵、影视评论、书画展览、舞会、球类、棋类、田径比赛等活动。以期丰富师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体会真善美,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能力。
3.4 物质环境文化
校园物质环境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的有形部分,它直接地体现着整个校园文化的风貌和气韵,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员工就不会乱攀乱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还有助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应先做好校园总体规划,注意建筑风格、建筑方位,做到既整齐有序,又错落有致。还要大力加强建筑设施的质量管理,使之真正成为花园式的学校。为配合学校物质环境建设,还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像义务劳动、绿色工程、文明班级(寝室)评选、绿化周、卫生月等。增强师生参与学校绿化、美化,净化的积极性,净化心灵。
4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中学生的特殊成长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很多挑战。
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推动师生员工研究市场经济规律,避免其负面影响,减少盲目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塑造学生灵魂的基础。学校要加强周边文化环境的管理,消除不良影响,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考试并不矛盾。相反,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还能极大的提升学生成绩,提升学生能力,可以说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折的滑翔板。就像西南大学李玉文副教授所说:“能给学生不错的受教育过程和充实而值得期盼的学校生活,又能给他幸福的成绩单,不管是一学期的期末时,还是他毕业时,这样的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而且简直就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我想这种理念与之伴随的行动――构建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应成为所有教育者的终极追求。
注释
①②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58.174-175.
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
[2]葛金国,吴玲,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77-83.
[3]伍小青.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4]李晓丽,,张涛.论中学校园文化的功能[J].管理观察,2008.8:142-144.
[5]冉全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增刊:61-63.
关键词校园文化 新课改 精神文化 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育人、约束、激励等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作用的扩大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新课改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完全可以通过嵌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来体现其宗旨,新课改的强制性也推动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课改的进行与中学校园文化的构建相协调互促进成为中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在新课改深入进行下如何建设中学校园文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中学里,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还是以分数评价学生为主,侧重于争夺优秀生源、强调升学率,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的锻炼、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的传统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悖于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督导,还需要中学按照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形成特色文化理念。
发挥中学的主体性,学校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理论水平、综合素养、统筹管理能力、行为方式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中学管理者带头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主动加强与其他中学、相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接受专家学者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研究出切合本校实际的指导理论和建构模式。
中学教师是中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教学观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实现,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在课程改革、育人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真正发挥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 创设良好的保障环境
2.1 完善中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是学校对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的规范,不同的教育理念,会有不同的规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约定俗成的制度文化。学校要想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实现特色的教育意图,就必须制定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文化的开展。制定科学的学校制度,首先必须要与教育发展规律、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一致;其次要做到全面、科学、可操作性强,体现制度的人文性、时代性、前瞻性,要有益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第三,制定制度要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制定前可充分调研,实施前要广泛宣传、征求意见,取得师生的认可,执行过程中要应以人为本,做到及时有效。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完成新课改的任务,探索巩固新的学校文化构建模式。通过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形成师生个性发展与学校荣辱与共的强大向心力,酿造奋发图强的校园精神、互帮互助的校园氛围,为中学校园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完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即管风。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学校领导作风过硬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和管理师生员工,才能对全校成员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才能带领师生把学校办好。作为校风中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作风,影响全局,是校风中最具导向性和控制性的部分”。①学校制度是构建中学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但是如果片面的强调制度而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则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很难内化成强大的向心力。要努力使制度建设上升为制度文化建设,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加深校园文化的观念,形成独特的管理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制度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符合新课改关于“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自主性要求。
2.3 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督导评价
中学教育督导评价的标准基本上决定着学校在建设中的投入方向。传统的学校督导检查评估标准中,普遍含有学校德育工作、教学教研工作、后勤管理工作、党政建设工作、基础设施和仪器配备等方面内容,却鲜有校园文化建设这方面的内容。这就明显说明,我国的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工作还不太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评价的标准有利于中学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3 全面有效构建中学校园文化
一般来说中学校园文化主要由管理文化、教学文化、学习文化相互作用整合而成。其中,管理文化起着导向作用,教学文化起着推动作用,学习文化则是前二者的落脚点,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标志,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园气氛是其生动体现。②
3.1 精神文化建设
做为中学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由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整体形象以及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等载体综合而成,是学校是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的关键成长期,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热爱实践活动。中学应深入的开展校园精神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使德智体全面发展。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应当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方式,采取开放的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渐培养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③
具体方式上,可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像有些学校坚持的每周一清晨庄严地升旗仪式、爱的主体教育演讲比赛等,开展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文化活动,献爱心活动,邀请法律人士组织“模拟法庭”等活动,既体现新课改的时代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特点,又能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育教学文化的构建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文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富有个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在教学文化建设上,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中学建设教育教学文化,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奖励推动教师加强教学实践锻炼,不断总结、改进、提高自己的教风;第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第四,大力支持教师进修,确保教师理论素质的提高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另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发展的活动教育,中学可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氧吧)等并切实开展教育活动,达到美育师生心理的作用,切实为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服务。
3.3 学生学习文化的构建
新课改更深层次的扩大了学生学习内容,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传统较封闭性的校园生活,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引导开展综合性、多层次、多选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长学生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实践作为校园学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概含科学知识类和文艺娱乐类的活动形式。科学知识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法研究、科技实践、勤工俭学等。中学应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开展科技以知识竞赛,举办科学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科技兴趣小组,进行科技作品制作,开展“小发明”、“小创作”设计活动等。文化娱乐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表演、文艺演出、文学作品创作、诗歌朗诵、影视评论、书画展览、舞会、球类、棋类、田径比赛等活动。以期丰富师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体会真善美,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能力。
3.4 物质环境文化
校园物质环境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的有形部分,它直接地体现着整个校园文化的风貌和气韵,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员工就不会乱攀乱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还有助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应先做好校园总体规划,注意建筑风格、建筑方位,做到既整齐有序,又错落有致。还要大力加强建筑设施的质量管理,使之真正成为花园式的学校。为配合学校物质环境建设,还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像义务劳动、绿色工程、文明班级(寝室)评选、绿化周、卫生月等。增强师生参与学校绿化、美化,净化的积极性,净化心灵。
4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中学生的特殊成长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很多挑战。
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推动师生员工研究市场经济规律,避免其负面影响,减少盲目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塑造学生灵魂的基础。学校要加强周边文化环境的管理,消除不良影响,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考试并不矛盾。相反,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还能极大的提升学生成绩,提升学生能力,可以说它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折的滑翔板。就像西南大学李玉文副教授所说:“能给学生不错的受教育过程和充实而值得期盼的学校生活,又能给他幸福的成绩单,不管是一学期的期末时,还是他毕业时,这样的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而且简直就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我想这种理念与之伴随的行动――构建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应成为所有教育者的终极追求。
注释
①②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58.174-175.
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
[2]葛金国,吴玲,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77-83.
[3]伍小青.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4]李晓丽,,张涛.论中学校园文化的功能[J].管理观察,2008.8:142-144.
[5]冉全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增刊: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