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文类书稿复审环节的步骤及方法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zh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审三校制是我国出版工作的基本制度,出版社都应执行三审制审稿程序。三审制即责任编辑(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均可担任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复审(二审),社长、总编辑或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三审)。这种审稿程序,是一种递进制约的关系,初审、复审、终审三个审次可在学科、知识背景、编辑水平和能力上交叉互补,最大程度客观、公正地评价书稿,认真负责、有理有据地修改书稿,也可避免由于编辑人员知识欠缺和工作疏忽造成失误,有效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一 三个审次的职责及复审在其中的作用
  
  在书稿审读加工的三个审次中,初审(一审)是基础。担任初审的责任编辑水平的高低和态度认真与否,对书稿质量好坏至关重要。初审需要逐字逐句审读书稿,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对书稿作出评价,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如需进行大篇幅、实质性的改动,则要退回作者修改。
  复审(二审)是在一审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角度审核初审的审读意见是否中肯,进一步完善书稿的内容和形式,对原则性的问题(如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党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当今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等)和一审未能解决的问题表明自己的看法,提出处理意见。如果初审不符合要求,或书稿存在重大问题,应退回责任编辑和作者,重新审读加工与修改。
  终审(三审)的主要任务是审查初审、复审意见,根据情况,全部审读或审读部分书稿,最终修改完善书稿,并从全社和全局的角度考虑书稿是否适宜出版,提出书稿是否采用的决定性意见。终审对书稿进行最后把关,也是审读加工中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复审是承上启下的环节。虽然对于一本书编辑加工,用力最大的是责编及一审,但是二审编辑如何把好这第二道关,对于保证出版物质量也很重要。因为一般三审环节时间很短,如果三审时发现重大问题,再退责编或作者修改,往往会耽误出版时间,而复审环节通常还能够有十来天的时间,假如能在这个审次确保消灭重大问题,出版时间和书稿质量基本就有了保证。
  笔者所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个专门从事书稿加工的编辑一年的基本工作量就有四五百万字,而因为书稿数量的压力,一般一个人一年审稿量都会在六七百万字以上甚至更多。以一本书40万字左右来计算,一个编辑一年至少要一审15本以上的书稿,平均一本书的一审时间不到1个月,而二审大约只有10天或1周时间,三审更缩短至两三天。
  
  二 复审环节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多、快、好、省”地完成复审工作呢?笔者总结这几年对中文类书稿的复审经验,概括出一些心得和技巧,愿与同行分享交流。
  概括说来,复审过程中应运用浏览与细读两种阅读方式,注意结构篇章、前后照应、政治问题、版权问题。
  笔者总结出如下的步骤:1.检查单据;2.核对目录;3.审读辅文;4.逐章阅读;5.整体审视。
  
  1.检查单据
  拿到一审完成的书稿之后,先检查书稿相关单据是否齐全,如专家审稿意见、一审通读加工报告、审读任务单、图稿等。浏览单据,了解专家和一审编辑对书稿质量的评价,以及他们指出的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情况,这样便可大概了解该书稿的基本情况。
  
  2.核对目录
  检查过书稿单据,对书稿概貌有初步了解后,就可以正式进入二审审读过程。笔者的经验是,首先核对目录,即检查目录与正文是否相符。这是一举两得的一个步骤:目的一,消灭目录与正文标题不符的错误;目的二,进一步了解书稿内容和结构。
  按照编辑加工的要求,第一个审次中编辑就需要核对目录与正文,但由于时间紧迫或工作不周等原因,一审完的书稿也未必能够保证目录与正文完全相符。所以,二审应该在一开始就检查这项,可注意一审改动了正文标题的地方,这里尤其容易出错,因为很可能一审编辑在改动正文后,没有在目录相应位置改动,导致目录、正文不符。
  目录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二审检查一遍目录后,已经对书稿结构、大致内容有一个总体印象。这时就可以判断书名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涵盖全书内容,大的框架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如果书名、篇章结构有不妥处,那属于较大的问题,应提出建议,退请一审或作者处理。如这些方面没有问题,便可开始审读具体内容。
  
  3.审读辅文
  此处所说的辅文,主要指内容提要、前言、后记等表明书稿主要内容、作者观点、方法的这一类文字。先看这些文字,目的仍然是求得对书稿的整体把握。作者通常会在前言、后记、出版说明、凡例中介绍书稿的来龙去脉,书稿内容的精华之处、研究所用的主要方法等,了解这些,对把握全书重点、判断书稿质量很有帮助。后记往往会介绍作者分工情况等,可据此检查内封作者署名、排序等问题。
  之后,便可以顺序进入具体章节文字内容的审读了。
  
  4.逐章阅读
  一般书稿进入复审时,一审编辑已经消灭了大多数的错误,书稿文字顺畅很多,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二审可将注意力多放些在一审改动处,看改动是否合理,有无错改、妄改或强人就己的毛病,若有,及时删改纠正。二审时间一般较短,不可能像一审编辑那样逐字逐句阅读,这时就需要中速浏览,争取每句都顺下来,发现错误,随时修改。
  
  5.整体审视
  因为一审编辑发稿量大,书稿加工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他们为节省时间,可能接到稿子后就一头扎进去,从头看到尾,看完之后又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缺乏对书稿整体的审视,难免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这时,二审编辑就应该跳出书稿文字,审视架构,弥补一审阶段的不足,所谓三审制“交叉互补”的意义很大一部分也在于此。
  二审审读周期短,更容易发现书稿中前后不一致、内容前后矛盾或重复之处。这样的地方,一审往往会因为陷入细节处理中,或前后部分审读相隔时间较长而忽略,二审应该尽量弥补。
  做完了以上五步,填写完二审报告,一个完整的二审工作就完成了,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三 总结
  
  书稿千差万别,一审环节情况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书稿本身质量如何,一审编辑如何认真,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何高超,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复审应仔细查漏补缺,尽可能减少书稿中的错误。最后,复审应将对书稿质量的评价和对一审工作的评价在复审报告中写明,并明确表明对书稿是否达到发稿要求,能否发稿的态度。如有需要提醒一审注意或处理,以及需要三审解决的问题,也应在复审报告中写出。如果能认真地走完这些步骤,基本可以保证复审工作的质量。确保复审环节的规范、合格,对书稿质量也是一种保障。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要想妥善解决在中国古代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发展脉胳,着重叙述;知识为主,方法为辅;前沿问题,有意灌输。
从一般意义来说,社会责任是指在社会方面分内应做的事以及因未做好这些事而应承担的过失。从特定意义上来说,“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SR)”一词作为特定术语在20世纪初才形成。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美国考察企业时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他把企业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冷战的对抗,促使人们不断思考:人类为什么无休止地进行战争?利益不同的各国人民如何实现共存共处?如何避免战争、寻求人类永久和平?然而,20世纪